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科学_2磁铁有磁性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科学_2磁铁有磁性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是在学生对磁铁有了一个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探究的。

本课设计了3个探究活动:第一个活动是引导学生探究磁铁能吸引什么物体,初步建立“磁性”的概念;第二个活动是让学生运用新学的知识──磁铁能吸住铁制成的物体来辨别一些物体是不是铁制成的;第三个活动是研究磁铁能不能隔着物体吸铁,(只安排学生研究隔着非铁质材料的物体)。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励学生自主进行探究。

在探究活动中,重视学生预测、实验设计能力、动手实验能力、概括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的培养,养成尊重事实,严谨求实的科学习惯。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磁铁能吸引铁质的物体,这种性质叫磁性。

2、磁铁隔着一些物体也能吸铁。

【过程与方法】1、用实验方法研究磁铁能吸引什么,不能吸引什么。

2、用磁铁识别物体是不是铁材料制作的。

3、根据材料设计实验,研究磁铁隔着一些物体能不能吸铁。

【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真实验,获取证据,用证据来检验推测的重要性。

2、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在科学学习中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认识到磁铁具有吸引铁质物体的性质。

【教学难点】知道并理解用磁铁可以辨别出不易辨认的铁制品。

【教学准备】1、教师用的材料:演示材料、自制课件。

2、为小组准备的第一份材料: 木块、纸片,布片、塑料片、铜丝、铝片(丝)、小铁夹、铁钉、玻璃珠、玻璃片等物体,几枚曲别针,一小杯水,磁铁。

3、为小组准备的第二份材料:磁铁和硬币。

4、学生自带的学习用品,如:橡皮擦、铅笔、塑料尺、小刀、中性笔等。

【教学策略】通过魔术、猜测、实验、讨论、合作等方法让学生感知磁铁的性质及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

在设计过程中,着力体现科学新课程标准里提出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科学探究是要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充分体现了小学科学教学的根本要求──“启蒙性”、“探求性”、“应用性”。

【教学流程设计】一、动画激疑,引入新课播放《机器人总动员》中《机器人与磁铁》的有趣片断:机器人wall-E在路边看到一个马蹄形状的东西,不知道是什么,很好奇,上前去看,还没看清楚,那个东西就一下扑在了它的身上,它吓了一跳,用尽办法要摆脱它,它越用力却越扔不掉,到最后它费尽力气以为它把那东西扔了,转身离去,可实际上那东西正在它的背上得意地笑呢。

师:那个东西那么喜欢wall-E,总舍不得离开它,到底是什么东西呢?(生答)为什么磁铁会那么喜欢它呢?(生猜)到底是不是像你们说的那样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磁铁的相关知识。

二、自主探究,获取新知探究活动一:找朋友刚才我们已经知道了磁铁很喜欢机器人wall-E,那么磁铁还喜欢什么呢?下面老师请大家帮着找一找磁铁还有哪些朋友。

大屏幕出示物品:铁钉、木片、棉线、玻璃弹珠、橡皮、回形针等材料。

A、预测同学们先猜一猜,说说哪些能被磁铁吸引,可能是磁铁的好朋友?(生答)说说你预测的理由和根据。

要想知道磁铁我们预测得对不对,可以怎么做呢?(用实验证明)B、实验探究1、出示小组合作要求:记录员把猜测的结果记录在记录表中。

现在请材料员把抽屉里的材料拿出来进行猜测。

注意:材料中的铁钉、铝片比较锋利,请注意安全!材料员拿出材料,小组所有成员进行猜测,完成填表。

2、学生操作,老师巡视指导3、汇报交流铁钉、回形针能被磁铁吸引。

C、探究结论①现在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黑板,小组讨论一下: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不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呢?学生充分讨论。

②由此我们可以得知,磁铁能吸引什么样的物体?学生汇报结论,教师板书:磁铁能吸引铁质的物体。

③科学家就把磁铁能吸引铁质物体的性质叫做磁性。

【设计意图】通过猜测、实验、结论等步骤得出磁铁有磁性这一科学概念,符合小学科学特点,也体现了严谨的科学态度。

活动二:辨认铁制品1. 教师实物投影出示:各种硬币、茶叶筒、圆珠笔等。

提问:这些物体中,哪些是铁材料做的?2.学生观察判断指名说。

3.对于自己的判断有十足的把握吗?想想辨认铁制物体用什么方法可以更可靠呢?(用磁铁去吸)4.教师实验演示、检测。

5.两次判断结果一样吗?哪一次判断更能使人信服呢?从中我们收获了什么呢?6.教师小结:科学家们把磁铁能吸引铁的性质叫磁性。

我们今天研究的就是磁铁有磁性。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学会用磁铁来辨别一些铁制成的物体,这是从探究和应用方面来帮助学生建立和加深“磁性”的科学概念;同时也教育学生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周围的世界,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活动三:磁铁能隔着物体吸铁吗1、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知道了磁铁能吸引铁材料制成的物体,那么,如果老师用这些物体将磁铁和铁隔开,磁铁还能吸住铁吗?教师出示课件:木片、纸片、塑料片、铝片、布片。

学生猜测并讲实验方法。

2、请材料员拿出材料,小组成员开始实验,记录员做好记录。

先做完的组进一步探究,教师巡视并参与其中。

3、哪个小组来汇报你们的实验结果?学生充分汇报4、根据刚才的汇报,你们发现了什么结论?学生充分汇报后,教师总结:磁铁隔着一些物体也能吸铁。

5、老师不小心将一枚回形针掉进了装满水的塑料杯子里,要想不碰到水,该怎么办才能把回形针取出来?学生汇报并演示:用磁铁紧贴着杯壁往上移动。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尊重了学生的意愿,让学生自主地选择喜欢的物体进行实验,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作用,激发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也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三、总结全文,拓展延伸1、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学生畅所欲言。

2 回到家里,告诉爸爸妈妈自己的发现,并在家里实验一下,哪些物品还是铁做的。

【设计意图】学科学,关键要用科学,通过实验让学生把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带着问题走出课堂,从而让学生继续开展新的探究活动。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对大千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是缺乏生活经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较弱。

他们几乎都认识磁铁,很多也玩过磁铁,磁铁对他来说并不陌生,但在对磁铁完整的认识上都是模糊的。

有的学生可能认为磁铁能吸引所有的金属。

新课标明确指出,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学生基本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研究为宗旨的科学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也探究欲。

所以本课在学法设计时主要通过引导学生大胆猜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方式,让学生亲自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从而获得探究活动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由此,我主要选择了创设情境激趣法、实验探索法、小组合作讨论法等方法,让学生经历一个科学探究的学习过程。

效果分析本教学片断体现了课标里提出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科学探究要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充分体现了小学科学教学的基本要“启蒙性”“探索性”“应用性”从课堂操作上则侧重突出了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主体性、全面性、发展性、趣味性、创造性。

1、重兴趣激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原动力。

课堂伊始董老师就注重了兴趣的激发,通过谈生活中的经历到教师的演示实验都吸引着学生的思维,激发探求新知识的欲望。

为新课的教学打下了良好的铺垫。

新课中又已给磁铁找朋友的游戏活动展开一系列的教学。

这样兴趣就成了本教学中的思维向导2、重目标意识科学学习要以研究为核心,但探究不是唯一的学习模式,因为磁铁对三年级学生来说是非常熟悉的。

所以教学中,教师“放”的较多全班进行观察、讨论、分析、猜测。

小组合作探究,学生上台演示等教学方式的运用。

将目标的导向功能定位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步骤。

3、重主体参与整节课教师很好地引导学生在课堂中进行预测,尝试观察、猜想、实验等实践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认知的主体,课堂的主人,教师只是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

4、重习惯养成教学中教师对材料的发放做了充分的准备使学生根据要求有序地进行活动,教学中教师提供的学具有结构性、代表性、充分的将学具与问题、学具与目标紧密的联系起来。

每个活动之间的层次与梯度都做到了很好的注释。

并在实验当中非常注重学生的探究能力、倾听能力、学具整理能力的培养。

总之,本节课的设计及流程显示出了良好的科学素养。

综观本片段,教学目标落到了实处,重、难点得到了很好的注释。

结构设计有层次、有梯度,由浅入深。

整节设计符合三年级孩子的发展水平。

教材分析《磁铁有磁性》是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课。

本课是在学生认识磁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一节实验探究课。

本课设计了三个实验:第一个实验是引导学生探究磁铁能吸引什么物体,初步建立“磁性”的概念。

接下来的第二个实验是让学生运用新学的知识──磁铁能吸引铁这一性质,来辨别一些物体是不是铁制品。

第三个实验是研究磁铁能不能隔着物体吸铁,活动只安排学生研究隔着非铁质材料的物体。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性的进行的情境教学,使学生怀着浓浓的好奇心进行自主探究。

在探究活动中,重视学生动手实验能力和概括能力的培养;更重视猜测与验证的对比和分析,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养成严谨的科学实验习惯。

评测练习一、判断题1、做实验可以帮助我们获得确切的证据。

()2、检测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的实验中,检测的物体越多,结果越可靠。

()3、辨认铁制品,使用磁铁检测比用眼更可靠。

()4、磁铁的磁性可以穿透很多种类的物体。

()5、磁铁能吸引金属铜和铝。

()二、选择题:1、磁铁能吸引()一类材料做的物体。

A、陶瓷B、铁C、塑料2、下列物品中,不能被磁铁吸引的()。

A、铁钉B、铜钥匙C、一元硬币3、给“检测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排顺序____。

①确认或者修正原先的想法②预测③实验检测教学反思反思一:1、善用材料,调控课堂节奏。

材料在科学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整堂课我都很注重用材料来调控课堂节奏。

如在材料的准备上我有意地给每一小组提供了铁钉、回形针等十种典型的生活中常见的物体,既达到了种类多、易比较的要求,还准确了从一角到一元的新旧硬币。

又让学生体会到科学其实就在身边;在下发材料前,先讲清实验的要求和注意点,避免出现实验操作的错误与失败;在汇报交流时,先要求学生把材料整理好,勿让材料影响交流的有效性,使学生养成专心倾听的科学学习习惯。

2.自主探究,发现探究问题由于学生平时都玩过磁铁,对磁铁都比较熟悉,特别是磁铁能吸铁一类物体的本领。

只不过他们的认识还只是停留在一些表面现象,没有向更深层次研究。

所以在考虑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后,我尝试着引导学生在简单了解了几种常见磁铁的形状及名称后,给每一小组提供了铁钉、回形针等十种典型的实验材料和一块条形磁铁,把宝贵的时间移到“动手玩磁铁”中去,尽可能地提供玩的时间和空间。

教学中存在的问题:1、“课堂的生硬”我知道这是在每一个实验之后,语言的过渡还欠缺。

2、在检验硬币实验中,没有做小结,哪些硬币是铁材料做的哪些不是铁材料做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