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果酸
三萜及其苷类——熊果 酸及其衍生物的研究
熊果叶
栀子果实
女贞叶
枇杷叶
概述 熊果酸的研究进展
熊果酸的研究认识:来源,结构,理化性质, 检识鉴别,提取分离,药理作用
熊果酸衍生物的研究:结构特点,药理 作用及合成路线
概 述
熊果酸(ursolic acid,简称UA)属于五环三萜, 由甲戊二羟酸途径衍生而来。又名乌苏酸,乌索 酸。
熊果酸的研究认识
6.药理作用
c.抗肿瘤
熊果酸还对多种致癌、促癌物有抵抗作用,研究发现熊果 酸能明显抑制HL-60细胞增殖,并诱导其凋亡;能使小鼠 的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显着提高,能抑制人舌鳞癌细胞株 TSCCa细胞增殖,对TSCCa细胞的半数生长的抑制剂量约为 12.5μ mol·L-1,在24h内表现为一定的量效关系;原位 杂交显示熊果酸对TSCCa细胞的抑制作用与抑制核转录因子 的原位表达有关。体内试验证明熊果酸可以明显增强机体 免疫功能。说明熊果酸的抗肿瘤作用广泛,熊果酸极有可 能成为低毒有效的新型抗癌药物。
枇杷叶、粉碎、烘干
石油醚24h浸提 NaOH溶液水洗 20目筛
乙醇回流提取
无水乙醇
趁热过滤
溶剂浓缩得浸膏
洗出液(无色)
溶解
活性炭
Hale Waihona Puke 过滤热乙醇放冷静置
结晶
热乙醇
白色片状
溶解
重结晶
熊果酸粗品
熊果酸的研究认识
6.药理作用
a.保肝抗炎 熊果酸临床表现有显著而迅速降低谷丙转氨酶、血清转氨酶、 消退黄疽、增进食欲、抗纤维化和恢复肝功能的作用,具有见 效快、疗程短、效果稳定的特点。 b.抗动脉粥样硬化 熊果酸可以降低家兔和大鼠血胆固醇(44%)和B-脂蛋白水平 (50%),具有降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熊果酸能改善血 脂异常引起的肝肾阴虚、耳鸣、口干、少寝、烦躁易怒、肢麻 怕冷、便结等症,血脂疗效总有效率为95%。
熊果酸的研究认识
1.来源
广泛存在于天然植物中,如:熊果叶、栀子果 实、女贞叶、车前草、白花蛇草、石榴树叶和 果实。
车前草
白花蛇草
熊果酸的研究认识
2.结构
乌苏烷型: 五个环均为六元环,A/B、B/C、 C/D环均为反式,D/E环多为顺 式排列。
熊果酸: 3位有-OH,12、13位有双键, 28位是-COOH。
熊果酸衍生物的研究
2.A环的C-2位上导入吸电子基团即含有1烯-3-酮结构的衍生物具有潜在的抑制肿瘤 细胞生长的活性。
熊果酸衍生物的研究
熊果酸衍生物的研究
3.熊果酸草酸铂类似物,分子内导入草酸 铂部分,活性大大增加。
熊果酸衍生物的研究
熊果酸衍生物的研究
熊果酸及其衍生物的研究
小结: 熊果酸具有较明显的抑制肿瘤生长的活性,能够抑制肿 瘤细胞的增殖、侵袭并有诱导细胞凋亡的作用,对肿瘤 细胞表现出较强的细胞毒活性及熊果酸具有抗HIV、抗炎、 抗病毒、抗糖尿病等多种药理作用。因此,寻找低毒、 高效的熊果酸衍生物并弄清楚其在生物体内的作用机理, 进一步对熊果酸进行结构修饰方面的探索是一项十分有 价值和前景的研究工作。
熊果酸的研究认识
6.药理作用
d.抗氧化 e.抗菌抗病毒 f.抑制艾滋病毒 g.抗糖尿病、抗溃疡
h.镇静、安定作用 熊果酸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明显的安定与降温作用 i.增强免疫功能作用
熊果酸衍生物的研究
1.在C-3位的羟基和C-28位的羧基上分别导 入酰基时,会使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活性 增强。
熊果酸衍生物的研究
研究发现:熊果酸能明显抑制HL-60细胞增殖,可 诱导其凋亡,能使小鼠的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显著 提高。具有抗致癌、抗促癌、诱导F9畸胎瘤细胞 分化和抗血管生成作用。
研究认为:熊果酸的细胞凋亡活性可能与阻止DNA 复制起始有关。熊果酸通过细胞毒和抑制细胞生 长的双重作用,使细胞停滞于C0/G1期,并且使S 期的细胞数量逐渐减少。
大多以游离形式或与糖结合成苷的形式分布于约7 个科46个属62种植物。
概 述
生理活性: 具抗氧化、抗癌、抗菌、抗炎、抗生育等活性。 熊果酸——抗癌 熊果酸对精子有一定毒性作用,它能破坏胆间桥的 肌动蛋白,打开桥键,产生共质体,抑制精子的形 成, 利用这一作用有望开发成男性避孕药。
熊果酸的研究进展
熊果酸的研究认识
4.检识鉴别
a.乙酸酐—浓硫酸反应(Liebermann-Burchard reaction): 将样品溶于乙酸酐中,加浓硫酸—乙酸酐(1:20),可产 生红—紫—蓝颜色变化,最后褪色。 b.五氯化锑反应 c.三氯乙酸反应 d.三氯甲烷—浓硫酸反应 e.冰醋酸—乙酰氯反应
5.提取流程
熊果酸的研究认识
3.理化性质
性状: 熊果酸高含量为有光泽的棱柱状(无水乙醇)或细毛样针状 结晶(稀乙醇),低含量为棕黄色或黄绿色粉末,具特殊的 气味,是存在于天然植物中的一种五环三萜类化合物。 溶解性: 易溶于二氧六环,吡啶,溶于甲醇、乙醇、丁醇、丁酮, 略溶于丙酮,微溶于苯、氯仿、乙醚,不溶于水和石油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