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如何激发初中生学习兴趣

如何激发初中生学习兴趣

如何激发初中生学习的兴趣
摘要: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是教育成功的重要标志。

在教育过程中,不但教师要通过各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也应通
过确立远大的志向,明确学习目的,提升需要层次,激发求知欲望,
促进学习迁移来激发自己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学生兴趣激发
所谓兴趣是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的倾向。

也就是人对事物感觉喜爱的情绪。

生的学习兴趣是在社会的各种实践中激发并发展起来的。

人在社会实践中可能形成各种兴趣,有由事物或行动本身引起的直接兴趣;有由事物或行动的目的任务引起的间接兴趣;也有产生活动过程中而活动结束后即消失的短暂兴趣,更多的是成为个人心理特征的稳定兴趣。

那么教师应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变学习的被动者为主动者呢? 现就十几年的教学实践谈谈
个人的几点意见。

一、学生如何激发自己的学习兴趣
1、确立远大的志向
志向是一种指向未来的价值目标。

它能够激发人们的意志和激情,产生一种强大的精神量。

马克思有句名言:”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周恩来在沈阳读书时,学习非常勤奋刻苦,小小年纪的他就经常与老师同学们探讨怎样救亡中国问题。

有一天,魏校长给学生们上修身课,讲到”立命”这节时,突然提问:”你们读书是为了什
么?”有的同学说:”为了给自己将来找条出路。

”有的说:”为了发财致富??”校长连连摇头。

最后问周恩来:”你呢?”周恩来从容地站起来大声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校长连连点头称赞:”好哇! 为中华之崛起! 有志气的学生,要学习周恩来!”仅仅十三
岁时的周恩来在校长的激问下就确定了自己远大的志向,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学习。

他一生的奋斗正是为中华崛起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终于达到了希望的光辉顶点。

2、明确学习目的
3、提升需要层次
兴趣,从某种意义说,是”力”的综合体现。

其中包括动力、引力、智力、努力。

需要本身就是动力就是引力。

需要,像发动机一样牵动着一个人自身的思绪倾向,使之”一往情深”地倾心于需要对象,并尽力去理解剖析并加以改造。

4、激发求知欲望
求知欲望是激发兴趣的直接导因。

当对某一事物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就会情不自禁地接触、欣赏、研究它,从而激发了对这一事物的好奇兴趣。

5、促进学习迁移
学生的性格爱好不稳定,他们的兴趣爱好也会受着各种因素影响而发生迁移。

班主任巧用教学手段,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地把这位学生雕刻兴趣激发迁移到学习薄弱环节中来,从而激发了该学生的学习热情兴趣。

二、教师如何在教学中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进行学科史教育, 上好教学第一堂课
开端良好,成功一半。

上好第一堂课,给学生留下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是激发培养学生兴趣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一步。

因为人们对初次接触的事物都有一种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对每一门新开设的学科,每一位新结识的教师都寄予美好的期望,渴望从中能得到自己
苦苦追求的答案,解除原有迷惘和疑惑,第一堂课往往给学生留下
难忘的印象。

教师精心备课,上好上活第一堂课,往往可以强化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觉得这门课”有意思”、”有趣味”,从而学习劲头倍增。

倘若第一堂课上得干巴枯燥、单调呆板,学生则会感到索然无味”没意思”,美好愿望与实际相差很大,好奇心激发受到抑制,兴趣大为削弱。

因此,教师的第一堂课应该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潜心钻研教材、教法,将课上得生动活泼,妙趣横生,扣人心弦。

各学科的发展史是极其生动有趣的,它有许多优秀的人物传记和脍炙人口的轶事。

教师可在第一课适当穿插进行学科史教育,向学生介绍著名科学家、学者献身祖国, 献身科学的事迹, 叙述他们在事业上的成功和失败、顺利和挫折、艰辛和快乐的故事,给学生以深刻启迪,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极大地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2、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增强教学效果
各门学科都有它吸引人的地方,教材本身具有某些趣味性。

不少教师由于缺乏教学语言的规范性、流畅性、艺术性,将妙趣横生的教材讲得索然无味,提不起学生的兴趣。

反之,许多注意在教学语言
上狠下功夫的教师,都把抽象的概念、原理、公式、定律结合形象比喻讲得亲切、生动、绘声绘色,令人回味,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可见运用得好的教学语言,可以使枯燥的内容变得趣味盎然。

教学效果的好坏,学习兴趣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

3、课堂提问,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求知欲望
课堂提问,就是教师将学生的认识和教材之间的矛盾揭示出来, 作为一种信息传递给学生, 使其产生疑虑之情、困惑之感, 迫使学生阅读、思考的认知过程。

课堂提问必须提得确切明白, 且切中要害,难易适度。

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很多,如: 设疑、精问、制错、创难、求变等等, 其中较常用的是设疑。

我们知道,思维过程是从问题开始,问题的起点是”疑”,疑能使学生新旧知识发生冲突,能引起学生自觉的学习活动,使学生正确思维。

从这个意义上看,教师教学的任务就是创设矛盾,教学的中心是引导学生去解决矛盾。

因此,教师应该根据知识的结构和学生认识发展的规律,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使学生产生一种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和极大的兴趣。

4、评价要多鼓励,不搞提问惩罚
由此可见,凡是学生感兴趣的事物,他们必然要力求认识它、研究它并占有它,从而获得有关的知识、技能,使潜在的创新素质和能力得以发展。

因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是完善现代教育,确保教育实效的重要因素,是教育成功的重要标志。

教师应通
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对此加以综合培养,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