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整合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

整合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

整合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龙湖区新溪镇教育指导组我镇现有14所小学,学生6099人,长期以来,因受经济、文化、地域等因素的制约,教育基础薄弱,设施落后,师资不配套,教育质量不高。

近几年来,新溪教育指导组在镇委、区教育局的正确领导下,迎难而上,经过对现有各校分散的、潜在的和现实的资源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整合,充分发挥各类资源的优势,有效地提高了全镇的教育教学水平。

一、整合教学资源,深化课程改革在教学领域,我镇以新课程改革为主阵地,充分发挥教育指导组在其中的管理、指导、协调、服务作用,整合各校教学资源,使课程改革在各校均衡开展。

(一)合理规划——构建整合网络针对我镇各校办学条件及水平参差不齐,总体比较落后的实际,我们制定了新溪镇课程改革的实施方案,提出“大本大”教研思路,即 “大校带小校,强校带弱校”, 整合各校教学资源,集中各校教研优势,推进课改的实施。

以新溪中心小学、西南小学为本镇实施课程改革实验的监测点,把镇内14所小学分成四个片,每片定一所“龙头”学校,形成点面结合,分片互动的教研网络。

每学期都在监测点举行新教材教学研讨、观摩、交流、展示活动。

定期组织各片联校课改教研活动。

每项活动做到定时、定点、定人、定题,课改实验开展得密实有效。

(二)督导调研——拓宽整合渠道教育指导组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督导、调研活动,拓宽校与学校之间的合作、交流、共享交流渠道,拓展我镇教学资源的整合空间。

连年来,教育组每学期都组织各校校长、教导主任及各学科教研组成员组成督导队伍,对学校的教学工作进行全面督查指导,对学校课改工作进行全面调研,了解课改试验中的一些典型问题、热点问题、症结问题,发现、收集、吸纳各校在课改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经验、有价值的思考、富有个性的思想,并通过专场探讨、交流,解决问题,推广经验,为各学校调整教研思路提供帮助。

我们十分重视点上的经验,定期举行课改工作现场观摩暨经验总结交流活动。

围绕课改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探究分析,取长补短,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三)竞赛评比——优化整合效果为提升我镇教师参与课改、实施课程的能力,教育组积极组织各项教学竞赛评比活动,创设参与的机会,搭建展示的平台,让广大教师在一次次活动中砥砺观摩,从而整体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教育组每年都组织青年教师参加镇性教师基本功比赛,新课型案例设计比赛,组织优胜者开展观摩展示活动。

通过逐年度的评比、验收、展示,教师们的教学基本功得到整体提升,不少教学新手脱颖而出:连年来10多位教师在区级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中获奖。

新溪中心小学陈光龙老师2009年度还代表我区参加汕头市数学课堂教学比赛获得一等奖。

还有一批教师在省、市、区组织的案例设计比赛中屡获佳绩:新溪中心小学谢楚兰老师的科学案例获得中央教科所二等奖;中心小学陈育芝的语文科案例、西南小学谢美珠的数学科案例获汕头市一等奖。

教育组还通过组织教学能力专项竞赛、课改论文评选活动,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和理论水平,为教师的个性化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在汕头市“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教学比赛中,中心小学谢凯芸老师获二等奖;西南小学谢彦民、蔡炎端制作的课件获得中教会多媒体教育研究部三等奖。

新溪中心小学谢勇辉的课改论文分别刊登于《中国教育报》《广东教育》;西南小学卓林清的数学论文发表在《广东教学报》;一批教研论文在市、区教研刊物上发表。

二、整合德育资源,优化德育管理德育资源的开发、利用与整合是现代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有效的开发、利用与整合德育资源是个难题。

发挥优势,整体配合,充分发挥各类资源的作用,实际上完成的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资源整合的过程。

(一)充分发挥学校德育资源的主导作用。

德育工作是学校发展的源动力,我们要求各校把“以德立校、德育为首”作为办学方针之一。

我们要求各学校做到:一是不断强化学科德育,重点是思想品德课,把教书育人渗透到教师思想中,落实到课堂教学中;二是认真落实班队会的开展,做到有过程、有效果。

三是组织好每一次德育活动,做到有方案、有组织、有总结;四是校园文化建设上,充分体现人文精神;五是扎实抓好文明礼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等。

为检查落实各校的德育工作,镇教育组坚持每学期组织分片交叉检查德育工作,以期达到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

(二)积极争取家庭德育资源的整合长期以来,我们针对农村人文化素质低、家庭教育不重视、教育方法不科学的实际,以家长学校为主阵地,通过举办讲座、发放资料等形式,帮助家长提高家教水平;学校成立家长委员会,让有识之士积极为学校德育工作出谋划策,及时反馈学校德育与家庭德育情况,并通过家长会、家访、校信通等形式,确保学校、家庭交流渠道畅通。

家长学校的开办,以及家校德育的良性互动,还有效地增强了家长自尊、自律、自爱的自觉性,促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开展。

(三)挖掘社会资源,增强德育合力为更充分地发挥德育网络的教育合力,在教育指导组牵头协调下,各校分别和新溪边防派出所的领导、警员以及各村治保会主任等签订协议,聘任法制副校长,协助各校开展丰富多彩的法制法纪教育。

新溪镇关工小组也经常到各校开展调研活动,针对当前青少年教育的热点问题和学校进行交流研讨,为学校德育工作支招献策。

(四)建设德育基地,拓展德育空间我们要求各校要充分发掘、利用社区德育资源,创建德育基地,开展丰富多彩的共建活动。

如中心小学与高炮旅驻北中教导队的军校共建就开展得有声有色。

学校开展“走进军旅,感受军魂”活动,让学生深入军营,听讲座,看操练,识武器,观内务。

从而感受战士们的爱国热情与严明纪律。

有的学校则利用本村的私营企业资源,组织学生参观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教育学生立志学习,掌握科学技术,成为建设祖国的有用人才。

三、整合人力资源,促进专业发展素质教育的关键是教师,教师素质历来是制约我镇教育发展的瓶颈,面对民转教师多,学科专业搭配不合理等诸多不利因素,我们通过自主培训、建设科学人事管理制度途径,整合教师资源,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素养的提高。

(一)、培训学习,提高专业素养我们坚持“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对全镇教师加大学习、培训力度,构建立体的培训网络:首先,组织镇各学科中心组成员外出参加省、市的骨干培训;其次,组织一线教师参加市、区新课程通识培训、新教材培训;再次,组织本镇学科中心组成员为教师开讲座,分析教材教法,评讲案例;最后,充分发挥校本培训的主体作用,通过学习课程标准、观看教学录像及光盘、印发专题学习资料、上网交流互动等形式,揭开课改的神秘面纱,使教师走进新课程。

(二)、培养学科骨干,发挥辐射作用在全员培训的基础上,我们突出抓学科带头人的培养。

通过确立研究课题压担子,让这些教学骨干分工负责课题研究工作;结合各项教学评比、教学研究活动,让学科带头人负责点评介绍;或针对各学科的教学专题,开办讲座,促进学科带头人的专业发展。

连年来,我镇为区各学科中心组输送了教学骨干。

这些骨干在区性教研活动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举办了讲座,开了示范课。

谢巧娜在2006年度汕头市德育课程研讨会上,还代表龙湖区做了发言,介绍该校德育课程实施经验。

(三)、健全人事管理制度,发挥激励导向作用我镇利用聘期,对各校的师资进行合理调配。

从学科、年龄、性别、职务等各个方面全面考虑,均衡调配。

通过师资整合,发挥资源功能的最大化。

其次,健全各项人事管理制度。

如中层副职的推荐、选拔、考核制度,职称聘任制度等,以制度为导向,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四、整合财力资源,促进规范发展办学条件是学校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前提。

我镇教育设施落后,校舍建设“尾巴”较大,教学设备欠缺,如何挖掘、利用有限的财力,为规范化学校建设服务,是近几年来我们面临的难题。

几年来,教育组通过多方努力,争取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镇政府、各村委会的支持,改善各校办学条件,为儿童、少年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创造了条件,也为我镇教育实现均衡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深入挖潜,整合财力,改善办学条件近几年来,我们把改善办学条件的重点放在校舍建设上,通过自身挖潜,多渠道筹集资金,整合多方财力,集中力量打好中学校舍建设的攻坚仗。

03至07年五年间,我镇通过多渠道筹集资金,先后投入中学建设1230万元,扩建校舍10928平方米。

目前,广东省铁路集团援建的新溪中学运动场、新溪一中礼堂,现已着手启动。

由市委宣传部牵头的援建上三合小学校舍建设工作也正在进行之中。

在集中教育资源投入中学校舍建设的同时,小学则重点挖掘村级财力,开展小学现代化装备建设,先后为七所小学配置了电教平台,为二所小学配置了电脑室,为中心、西南小学配置了语音室,推进了我镇小学教育装备现代化的进程。

(二)、规范引领、创扶结合,推进规范化学校建设教育组组织各小学认真学习省市教育行政部门颁发的有关创建规范化学校的文件,制订了小学规范化学校建设规划,确定了以中心、西南为首批创建单位,集中全镇力量给予充分的扶持。

首先是通过认真对照标准,加大设备、资金等方面的扶持力度,使学校的硬件建设达到规范化学校的标准;其次是集中全镇校长、教学骨干,通过多场次的督导检查,逐步规范学校的内部管理,使之朝规范化、科学化的方面迈进。

上学期,经考评,两所学校都达到了规范化学校的标准。

两所小学创建规范化学校的过程,为我镇各小学的规范化学校建设提供了示范,各校领导、教学骨干在参与过程中也获得了经验,提高了水平。

几年来,我镇教育发展的过程与实践,充分表明:“教育是一个社会化的整体工程”的论断是科学的、正确的,只要我们充分利用,积极挖掘,创新思路,科学谋划,整合并科学运用教育内外部优势资源,必将有效地推进教育的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