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教学设计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教学设计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诗人李煜及其作品风格,熟读并背诵。

2.能力目标:细读品味,体会诗中所流露出的诗人凄楚的情思和绵延不绝的愁绪。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诗中所流露出的诗人凄楚的情思和绵延不绝的愁绪。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揣摩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领会情景交融的意境和丰富的想象。

教学难点:体会诗中所流露出的诗人凄楚的情思和绵延不绝的愁绪。

【教学过程】
一、释题导入: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句话表现词人满腔幽愤,悲愤之情如冲出峡谷、奔向大海的滔滔江水,一发不可收。

“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显示出愁思如春水的汪洋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把感情在升腾流动中的深度和力度表达了出来。

二、整体感知:
1.关于作者:
李煜,我国古代杰出词人,南唐最后一个皇帝。

精于书画,妙于音律,文学方面才能尤为突出。

他25岁继承王位。

15年后,宋师南下,他国破家亡,肉袒出降,被押送至汴京,成为阶下囚。

赵匡胤因他曾拒命违抗,守城不降,便封他为违命侯。

三年的囚徒生活,可用他自己的一句话来总结:“此中日夕只以眼泪洗面。

”在此时,他写下不少真挚沉痛,深切而又凄恻动人的词篇,占他一生词作总数的三分之一。

其中尤以《乌夜啼》、《虞美人》、《浪淘沙令》、《相
见欢》等几首词最为人传诵,成为他的代表词作。

李煜入宋后的词作,一空依傍,直抒胸臆,既短小明朗又含义无穷,被称为是“神秀”之作。

艺术境界高大阔远,“足当太白诗篇,高奇无匹。

”语言天成自然,流走如珠,宋代苏轼、辛弃疾、李清照等词人都曾受到他的影响。

2.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翻译:一年的时光何时才是尽头?往日的事情记得很多很多。

昨夜里春风又吹到了我居住的小楼,明月下故国又浮上了我忧愤的心头。

雕绘栏杆和玉石台阶,应当还在吧,昔日宫殿已斑驳褪色,面目全非了。

要问我长歌当哭,有多少愁苦吗?就像那一江春水,东流不断,无穷无尽。

三、合作探究:
1.词的开篇“春花秋月何时了?”以问天起句,有何作用?
明确:词人借对春花秋月的诘问,道出自己悲苦之情,转而向人们发问,回到现实,勾起对往事的回忆。

2.如何理解结尾两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含义?
明确:悲苦感慨之情如滔滔江水冲出峡谷奔向大海,愁思如春水一样的汪洋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江水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

这两句词把词人感情升腾流动的深度和力度充分表现了出来,可谓是以春水喻愁的名句。

3.这首词的最大特点是对比,请具体指出一例说明。

明确:“春花秋月”的无休无止与人间“往事”的短暂无常作对比;“雕栏玉砌应犹在”的幻想与“朱颜改”的现实对比,折射出词人面临国破家亡情景时的痛苦、无奈。

4.这首词是李煜生前写的最后一首词,可以称之为“绝命词”,具体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表达了词人的亡国之痛和悲愁情怀,以及痛悔亡国、怀念故国的思想感情。

四、教师小结:
全词以问起,以答语。

由问天、问人而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

此外此词还很好的运用了白描手法,传达人物的情态和心理,于平淡中见新奇;还善于借助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将抽象的难以言状的心理活动,化成具体可感的形象,创造出情景交融的意境。

五、布置作业:
朗读并背诵这首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