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缠足运动编辑锁定“不缠足运动”指的是女子为摆脱封建束缚,抵制缠足的行动。
缠足,又称裹足,粤语俗称紥脚,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对女子自幼儿期时以布紧缠双足,使足骨变形足形尖小,行路只能以足跟勉强行走的做法。
古时以女子小脚为美,但自清朝末期起,民众开始普遍认为是对妇女的一种压制手段,此习俗逐渐消失。
中文名不缠足运动基本背景儒家思想的核心是道德至上定义成为了“彻头彻尾”的男人运动道德的理由被认为是一个良家妇女的表目录1. 1 历史背景2. 2 宏观因素3. 3 缠脚悲剧4. 4 缠足的起源5. 5 民间传说1. 6 进一步发展2. 7 缠足的兴盛3. 8 缠足的方式4. 9 社会文化背景5. ▪概述6. ▪审美的理由1. ▪道德的理由2. ▪婚姻3. 10 为何称金莲4. 11 团体的创立者5. 12 彻底禁绝历史背景儒家思想的核心是道德至上,而最基本的道德规范是“三纲五常“,三纲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是仁、义、礼、智、信。
可见,儒家思想是强调秩序和塑造权威的思想,是维护皇权与男权的思想,这正切合了当时政权的需要,所以统治者极端的推崇儒家学说,并在统治中深刻地贯彻、严格地执行、极力地发展儒家思想。
男权与皇权都属于极权和威权的范畴,都是儒家思想所倡导的,它们一脉相承。
随着皇权的权威被进一步神化,男子相对于女子强势地位就被进一步增强,而男子的强与女子的弱是相对的,即这种更加强势的地位必定是建立在进一步降低和弱化女子的地位的基础上的宏观因素在这里有一点应该被提到,宋朝的男性是比较压抑的,他们在对外族的战争中基本都是失败的,这里面除了国力军事等宏观因素,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在古代战场当战法水平接近时,士兵的力量与野性至关重要,宋朝军队在用兵方面与北方少数民族相比水平相近,但由于士兵基本上是汉人,而且多来自江南,在力量与野性方面相对明显欠缺,在战场上的失败就不奇怪了,但由此而来的巨大的挫败感对宋朝的男性是沉重的心理上的折磨。
在宋朝这样一个男权社会里,男子对自己的强大有着与生俱来的自负,但当他们的这种自负被自己的保家卫国的无能所重创时,必然从本能上必然去寻找出路以承载破碎的尊严。
很显然,女性是最合适的对象。
汉代才女班昭在她的著名的《女诫》中曾提到:“阴阳殊性,男女异行。
阳以刚为德,阴以柔为用。
男以强为贵,女以弱为美。
”可见在中国历史上,男性的刚强在本质上就是以女性的柔弱为衬托的,所以,必然的,当时的男性潜意识的迫使女性走向更弱势的地位,从而为自己在战场上丢失的自尊寻找平衡。
女性在缠了小脚之后,因行走不便只得轻抬步微扭腰(所谓的莲步姗姗)而尽显柔弱,因不能轻松随便走动只得好好呆在家里相夫教子,做一个娴静的贤妻良母,这与宋王朝政权渴望的秩序是相符的,更是当时逐渐走向极端的儒家文化所提倡的境界,而且还暗暗迎合了当时男性当中普遍的一种心理需求。
因此,女子缠小脚的行为在宋朝走向泛滥是由当时社会极其不正常的宏观的社会形势和文化氛围所决定的。
缠脚悲剧缠小脚的陋俗竟然能从宋朝一直延续到民国初期,最合理的解释只能是,宋朝以降,极端的儒家思想,也就是将禁锢人性的礼发挥到极至的程朱理学一直在社会占据着统治地位。
但是,社会这种宏观的思想的代代传承具体到微观是由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所实现的,程朱理学的延续不衰说到底是一代代的一个个有灵性的人所作出的选择的综合的结果,这是一个多么大人为的悲剧。
缠足的起源据考证:这是由南唐后主李煜引起来的.公元969-975年南唐李煜在位的时期,这位儒弱无能的皇帝,复国无望,成天在那儿"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成天与妃子宫女混在一起,等着灭亡的到来.宫中妃子,争相向皇帝献媚.其中有一位妃子,别出心裁地把自己的脚用布缠起来,缠得很紧,一双脚看上去似三寸金莲,走起路来一摇三摆,因为疼痛,又紧皱双眉,见了皇帝,又相勉强笑一笑,那李煜见了,真是又疼又怜,于是就特别地宠爱这位妃子,后来竟让她当了皇后.这事一出来,宫中所有的女子,全都学着她的样,也裹起小脚来.后来,凡寻找民间美女,均要看脚是不是小的.这样就造成了当时一种时尚,凡大脚女人就是难看的妇人.全国的女子,不得不也全裹起小脚来.但也有人认为,早在公元前770-476年的战国时期,缠小脚就已出现了,或许更早还可追索到商代。
从宋朝(公元960——1234)开始,儒家文人乃至于农家男人开始痴迷的追捧女子的“三寸金莲”。
缠足被认为最初先在妓女之间开始流行,之后逐渐影响到中上阶层的妇女。
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确有此痕迹。
传说大禹治水时,曾娶涂山氏女为后,生子启。
而涂山氏女是狐精,其足小;又说殷末纣王的妃子妲己也是狐精变的,或说是雉精变的,但是她的脚没有变好,就用布帛裹了起来。
由于妲己受宠,宫中女子便纷纷学她,把脚裹起来。
当然,这些仅仅是民间神话传说,含有较多的演义附会成份,不足以成为当时女子缠足的凭证。
民间传说缠足始于隋,也源自民间传说。
相传隋炀帝东游江都时,征选百名美女为其拉纤。
一个名叫吴月娘的女子被选中。
她痛恨炀帝暴虐,便让做铁匠的父亲打制了一把长三寸、宽一寸的莲瓣小刀,并用长布把刀裹在脚底下,同时也尽量把脚裹小。
然后又在鞋底上刻了一朵莲花,走路时一步印出一朵漂亮的莲花。
隋炀帝见后龙心大悦,召她近身,想玩赏她的小脚。
吴月娘慢慢地解开裹脚布,突然抽出莲瓣刀向隋炀帝刺去。
隋炀帝连忙闪过,但手臂已被刺伤。
吴月娘见行刺不成,便投河自尽了。
事后,隋炀帝下旨:日后选美,无论女子如何美丽,“裹足女子一律不选”。
但民间女子为纪念月娘,便纷纷裹起脚来。
至此,女子裹脚之风日盛。
进一步发展朱的理学与程的心学都是对儒家学说的进一步发展,将中庸提到天理的高度,并根据他们所认为的道与器相分离的原则,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
这种思想体现了对作为人这样的有尊严的个体的极端的不尊重,当这种思想成为整个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时,一旦脚是否小成为评判女子是否美的标准(事实上已经上升为贤良与道德的标准),全社会对于女子因此所遭受的痛楚的漠视也就不足为奇了。
缠足的兴盛宋代诗人苏东坡曾专门做《菩萨蛮》一词,咏叹缠足。
“涂香莫惜莲承步,长愁罗袜凌波去;只见舞回风,都无行处踪。
偷立宫样稳,并立双跌困;纤妙说应难,须从掌上看。
”这也可称之为中国诗词史上专咏缠足的第一首词。
宋代的缠足与后世的三寸金莲有所区别。
据史籍记载,宋代的缠足是把脚裹得“纤直”但不弓弯,当时称为“快上马”。
所用鞋子被称为“错到底”,其鞋底尖锐,由二色合成。
目前这种缠足鞋的实物已在考古中有所发现。
从考古发现的实物推测,穿这种鞋所缠裹出来的小脚要比后来的大。
蒙古贵族入主中原建元之后,他们本来不缠足,但并不反对汉人的缠足习惯,相反还持赞赏的态度。
这样,使得元代的缠足之风继续发展,元代末年甚至出现了以不缠足为耻的观念。
元代妇女缠足继续向纤小的方向发展,但这时不缠足者仍很多,特别是南方江浙、岭南地区。
明代,妇女缠足之风进入兴盛时期,并在各地迅速发展。
明末张献忠进占四川时,大刖妇女小脚,及至堆积成山,名曰金莲峰,可见四川地区妇女缠足之盛。
这时期,对裹足的形状也有了一定的要求,女子小脚不但要小,要缩至三寸,而且还要弓,要裹成角黍形状等种种讲究。
到明代,则逐渐普及于一般阶层妇女,汉族各地妇女几乎都有缠足的风俗,但也有少数例外,例如客家人因妇女有采茶的传统,所以不实行缠足。
部分少数民族也受汉族风气影响而缠足。
清入关后,严禁妇女缠足,康熙三年,四位辅政大臣下禁令,康熙元年以后所生女子缠足违法,其父有官者交吏、兵二部议处,平民百姓则重打四十大板。
但是,如此严厉的惩罚,在汉族士大夫与社会民情的坚决抵制下,禁止缠足令仍然没有执行,一方面是传统“理”的观念和习俗对此禁领的坚决抵制;另一方面是裹足对清的统治没有坏处,君主专制之下的皇帝一言九鼎,但在缠足这个问题上却失掉了往日的权威。
缠足的方式一般而言,女孩子在5-8岁左右,便要开始缠足。
缠足的工作,多由母亲或熟习缠足方式的女性仆人实行。
缠足时,除拇指外,其余四指下屈,并用长布包裹,用针线缝住。
社会文化背景概述缠足这样一个对女性身体残害的习俗,却能在中国延续近千年之久,有许多社会文化上的因素,包括:审美的理由当时人不论男性或女性,都认为足小为美,尤其对男性来说,小脚具有性的吸引力。
例如「三寸金莲」一词代表掀美女性脚美的名词。
关于对小脚的审美,最著名的小脚审美著作,是清代李渔的《香莲品藻》,把女性的小脚,从形状、尺寸、装饰、气味等角度来作分类品评。
道德的理由缠足的习俗,在当时被认为是一个良家妇女的表,因此不缠足的女性在婚嫁上常有困难。
缠足作为标识女性特点的重要一环,以缠足来强化男女有别的传统规范。
缠足也使得女性因行走的困难而不易自行活动外出,即使外出也多需要乘车或乘轿,强化了当时男外女内的空间区划。
李煜是国君,又是风流才子,所以历史上关于他和几位女人的故事很多。
这里面关系最密切的,就要数他的三位夫人:周后,小周后及窅娘了。
周后和小周后是两姐妹,先后嫁入南唐宫廷。
她们的父亲司徒周宗是南唐三朝元老,两个女儿均有国色天香,人们把他们比为东吴江南的“二乔”。
姐姐周后,名娥皇。
妹妹,名女英。
娥皇较李煜年长一岁,十九岁时受聘为太子妃,几年后李煜成为江南国主。
娥皇为李煜生有一子,仲宣,但几岁时因故夭折。
本来身体就不好的娥皇,因爱子猝死,病疾加重,不久就匆匆离开人世。
女英作为国后妹妹,进宫探亲闲居时与李煜一见钟情。
娥皇死后,女英就当上了国后,从金陵到后来李煜被囚汴京,她都一直跟随和照顾李煜。
相比娥皇、女英两姐妹,窅娘出身贫寒。
她本为采莲女,十六岁被选入宫。
进南唐宫,李煜便单独召见,看她跳采莲舞,见其双目深凹而顾盼有情,便为取名“窅娘”。
窅娘善跳金莲舞,据说她跳舞时好像莲花凌波,俯仰摇曳之态优美动人,最有意思的是她用白帛裹足,把两只脚都缠的很小,跳舞时就在一朵莲花形状的舞台上,因此很受李煜的宠爱。
所以后来宋朝以及后面几朝的妇人均以裹足为美。
婚姻缠足能够延习千年的重要原因还有一个就是婚姻,婚姻的好坏取决于脚的大小,实际上女人一生的意义都在这双脚上。
“五四”前后,被人戏称为“性学博士”的张竞生也分析到:因为三寸金莲难于行走,走动时着力处全在臀部,运动久了,两条大腿就发达,大腿发达了,生殖系统也随这而发达。
为何称金莲讲到“三寸金莲”,人们不禁要问,妇女因缠裹而成的小脚为什么被称为“金莲”?“金莲”与小脚是怎样联系起来的?长期以来,人们对这个问题也是倍感兴趣,却并没有一个令人满意的回答。
一种说法认为,金莲得名于南朝齐东昏侯的潘妃步步生莲花的故事。
东昏侯用金箔剪成莲花的形状,铺在地上,让潘妃赤脚在上面走过,从而形成“步步生莲花”美妙景象。
但这里的“金莲”并不是指潘妃的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