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三地理海岸类型与地貌[含练习试题]

高三地理海岸类型与地貌[含练习试题]


海蚀崖、海蚀洞、海蚀柱
海蚀地貌 分布:杭州湾以南,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
海岸线特点:岸线曲折,地势险峻,坡陡水深
沙滩、沙洲、沙堤
海积地貌 分布:杭州湾以北
海岸线特点:岸线平直,地势平坦,滩涂广阔

辽东半岛

山东半岛

貌 杭州湾




三、按海岸带与大海连通情况分类
根据海岸带与大海连通情况,可分为两类海岸。一种是与大海连通性 很好的海岸带,它们与大海之间没有被堡岛或生物礁隔开。另一类是海 岸与大海之间有堡岛阻隔,全世界约有13%的海岸属于这一类型。
1.P处泥沙移动所受的主要外力来自(A) A.河流B.洋流 C.潮汐 D.波浪 2. 灯笼沙水下沉积物以细砂沉积为主的主要原因是( D) A.珠江含沙量小 B.地转偏向力的作用 C.采砂强度较大 D. 潮汐、波浪和径流作用大致相当 3.交杯四沙(C ) ①涨潮时M侧以堆积为主 ②涨潮时M侧以侵蚀为主 ③落潮时N侧以堆积为主 ④落潮时N侧以侵蚀为主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④ D. ①③

岸礁
礁 和

屿
堡礁



环礁
成 因
红树林海岸:红树林海岸是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一种
独特海岸类型。
A.适宜的水温,年平均温度在25—28℃之间
B.淤泥质的潮滩(高水分、高盐分、富含有机质及硫化 氢与钙质、缺氧环境)
红树林根系发达,气根下垂进入浅水淤泥中,和树干一起组成 茂密的丛林。红树是芽生植物,果实成熟后,即在母树上发芽, 幼苗成长后,下落泥中,很快生出根系,繁殖很快。
海岸地貌和陆架沉积序列的演化能较客观地反映海平面的升降状况。沙坝是由波浪携 带泥沙堆积而成的一种狭长的、与海岸线平行的堆积体,沙坝将海水分割,内侧便形 成一个封闭或半封闭的潟湖,潟湖常有潮汐通道与大海相连。图3为全新世(11700年 前至今)形成的美国东海岸地貌和陆架沉积序列模式图,图中a、b为三角洲。据此完 成6-8题。
(2016·高考全国卷乙)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 而成。在沿海地区经常分布着多条贝壳堤,标志着海岸线位置 的变化。下图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据此完成 9~11题。
9.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 C )
A.向陆地方向推进
B.向海洋方向推进
C.位置稳定
D.反复进退
10.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由此( B )
(2017·天津联考)海岸是海陆相互作用地带,贝壳堤是由海 洋里大量甲壳生物的遗骸,经过海潮和海浪长期冲刷及搬运, 逐渐堆积而形成的,它是古海岸的遗骸。读图回答 31~ 4-156题题。
134. . 距今 6000 年以来,渤海湾海岸线的变迁特点及主要原因是( A ) A.陆进海退 河流泥沙沉积 B.陆进海退 海潮、海浪沉积 C.陆退海进 河流冲刷 D.陆退海进 海潮、海浪冲刷
堡岛海岸体系由堡岛链、潟湖(xì hú)(或河口港湾)、潮汐通道与
潮汐三角洲等三个单元组成。
潮滩
沼泽
冲越扇
沙丘 海滩
潟湖
堡岛海岸体系
堡岛的成因观点:
① 堡岛是由水下沙坝向上堆积发育而成;
② 主要是沿岸流作用先形成沙嘴,沙嘴平行于海岸向前伸展,而后被潮汐通道切隔 分成几段而形成堡岛;
③ 堡岛原先是大陆海滩沙脊,因海面上升或陆地区域性下沉使其与大陆分离,同时 海滩沙脊随海面上升而增高形成堡岛,其内侧成为潟湖。
礁前 礁缘
礁坪 平均高潮面
平均低潮面
滨岸 岸堤
潮上带 潮间带
夏威夷恐龙湾
泰国普吉岛
● 堡礁:堡礁与海岸之间由潟湖或带状浅海与陆地隔开。 西南太平洋许多岛屿常为堡礁所环绕。最著名的澳大利亚东岸 昆士兰大堡礁沿澳大利亚东北边缘连续延展,长达1600km。
堡礁生长在离岸较远的海上, 它像城堡一样,围绕在陆地周围, 所以称它为堡礁。
枯水期_淤__积___,汛期__冲__刷___。
17.河床断面形态从甲至乙的变化过程发生在 ( D ) A.1-3月 B.3-6月 C.6-9月 D.8-12月
18.水库竣工后,水库下游河流(B )
A.径流量增大 B.河道淤积 C.流速加快 D.河床展宽
19.在该河河口修建大型水闸的主要作用是(A )
A.切断潮流泥沙补给
B.加速汛期洪水下泄
C.提高潮流冲淤能力
D.拦截河流入海泥沙
枯水期__淤__积__,汛期__冲__刷___。 汛__期___开闸,枯___水__期__关闸,水闸主要作用是 拦___截__潮__流__带___来__的__泥__沙_ 。
潟湖既接受波、潮、流带来的近岸海底物质,又有河流携带的入湖物质,一般沉积速 率比广海陆架为高。
由于长期堆积,潟湖逐渐淤浅,直至湖盆全部充填。泻湖沉积通常以 细粒沉积物为主,富含有机质,在细粒泥质沉积物中可夹有沙质层,这主 要是强烈的风暴潮带进泻湖的。各个潟湖的含盐度差异很大,一般为半咸 水,生物属种少,但个数可以很多,繁殖生物的泥滩受到生物强烈的扰动。
大堡礁



堡 礁
● 环礁:大小不一,平面上大多呈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环礁中 间为礁湖(潟湖),深度不大,平均约45m。环礁迎风面的礁平台一般 较背风面为宽阔。
环礁在分布形态上与堡礁相似,但它不是围着或接近陆地生长,一般 是大洋中形成一个珊瑚岛礁群体系。如从高空向下看去,就像一串白玉 珍珠项链,绚丽多彩。
红树林的快速生长,加速了泥沙沉积,使岸线向海方向推移。随着红 树林不断向外繁殖生长,海滩不断淤积,在其后侧潮水不能到达的地方, 逐渐发育红壤和泥炭层,以后土质变干、变淡,红树林逐渐死亡,演变 成滨海平原的一部分。
死亡后变为滨 海平原
湛江
• 红树林中自然食物丰富,加之红树林里气候湿和,是众多动物生 息繁衍的理想天地。水里,鱼虾蟹蚌,群群族族,种多类繁;林间, 白鹭、海鸡、水鸭、白鹤、八哥、画眉、乌鸥、老鹰、野猪、黄猄、 刺猬、狐狸、兔子等二十多种飞禽走兽群结族聚,朝夕闻鸟歌,子 夜传兽啸,真可谓天然动物乐园。
海蚀地貌——海蚀崖
海蚀地貌——海蚀柱
海蚀地貌——海蚀洞
2、砂质海岸
• 特点: 主要由砂和砾石组成,坡缓水清
• 成因: 山地、丘陵地区的河流携带的砾石、 粗砂、细砂等在河口沉积
• 利用: 海滨浴场 • 分布: 台湾、海南、广西
3、淤泥质海岸
• 特点:
堆积物颗粒较细,粘土和粉砂组成。 海岸宽度大,坡度小,海岸线平直
A.形成新的贝壳堤
B.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
C.形成河口三角洲
D.迫使河流改道
11.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河流
入海口(D )
A.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小 B.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大 C.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小 D.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大
(2015·高考全国卷Ⅰ)下图示意在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的某 监测剖面上,不同年份水深 2 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 起始点是位于海岸一侧的固定点。读图,完成 71~2-81题3题。
• 成因: • 利用: • 分布:
平原河流携带的淤泥沉积而成
滩涂养殖、晒盐
江苏、山东(黄河三角洲)、河北、 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
滩涂养殖
晒盐

建设盐场需要具备哪 些条件吗?
浅平的海滩; 较高盐度的海水; 高温少雨、强日照、多风的天气
4.生物海岸 珊瑚礁海岸:以石珊瑚为主的造礁生物形成的海岸
A.温暖的海水,水温18—30℃、 B.充足的阳光 C.适宜的盐度,27—40‰ D.适宜的附着基底 E.较高的透明度
常见的珊瑚礁有岸礁、堡礁、环礁。
●岸礁:发育在近岸浅水带,并以礁坪的形式沿岸分布,也称裙礁、边 缘礁。
岸礁按沉积特征和地貌形态自海向陆大致可分为瞧前、礁缘、礁坪,滨 岸与岸堤等几个单元。
172.. 1975-2004 年,该剖面近岸海域海底侵蚀、淤积的变化趋势
是( D )
A.持续淤积
B.先侵蚀、后淤积
C.持续侵蚀
D.先积、后侵蚀
138. 推测 1992-1997 年期间( B )
A.黄河流域年均降水量增加
B.黄河入海年径流量减少
C.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率降低
D.黄河沿岸农业灌溉面积减少
澳洲
河口拦门沙(又称河口坝)是发育在河 口地区的一种常见的地貌单元。磨刀门 水道是珠江八大口门之一,磨刀门水道 前端发育的交杯沙系列沙坝是珠江河口 坝体系的一部分,它是由河道径流、海 洋波浪及潮汐共同作用形成的。交杯四 沙——灯笼沙——白藤岛——三灶岛之 间是一条呈喇叭状的潮道。下图示意磨 刀门水道的形态特征,MN为交杯四沙的 一条剖面线。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45. . 距今 2500 年以来形成的两条贝壳堤在图幅南部地区合二为一, 是因为( D ) A.贝壳堤必须与海岸线平行 B.南部海平面比北部海平面高 C.南部河流入海泥沙比北部少 D.南部地壳下沉与外力堆积速度相当
51.6.贝壳堤形成的地质作用是( C )
A.流水侵蚀
B.海浪侵蚀
C.海浪堆积
D.流水堆积
(2016全国I)某河流位于浙江东部,下游河床受径流与潮汐共同影响: 枯水期,以潮流带来的泥沙淤积为主;汛期,上游下泄的泾流冲刷河 床。图2示意该河下游某地1962年两个时期河床断面形态,其中,甲是 河床最低时期的河床断面。1964年在该河上游建成水库;2000年,在 该河河口建成大型水闸。据此完成17-19题。
礁湖
关于环礁和岛屿堡礁的成因,早在1842年达尔文就提出假说,认为首 先是在岛屿边缘发育岸礁,后来岛屿逐渐下沉,珊瑚礁仍保持向上生长, 露出海面的岛屿部分与珊瑚礁之间出现潟湖或浅海,昔日的岸礁在这阶 段与海岸分开演变为堡礁。最后,整个岛屿沉没,原来堡礁上的珊瑚继 续生长就形成了环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