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物理教材的演示学生及课外小都可以自制试验教具

初中物理教材的演示学生及课外小都可以自制试验教具

创建微型课堂,培养初中生“五力”的行动研究——项目实施中期报告一、行动启动项目启动于2011年9月。

于月初首次召开项目组活动会议,于月中和10月末两次全校教师大会宣讲和学习立项内容。

全校教师明晰了项目目标、内容和实施过程的时间节点,了解了各阶段主要活动任务,初步诠释了微型课理念、课堂构想及其可能有效的策略与方法。

至11月末,项目组在课堂现场观测和资料查阅的基础上,完善了问卷调查表的设计,在部分班级实施了项目活动前测,印制了格式统一的微型课堂活动观察表。

尝试微型课以“自主”立意。

在11年9~12月间,语、数、外教研组各自制定了微型课堂教学计划书,进行了旨在体现听、说、演、写、思“五力”的课堂探索活动,初步积累了相关经验,取得了一定实效。

这一阶段的特点既是自主性、异构性的,也同时体现出一定的同质与统一。

这就是微型课堂时间同一,学生角色同一及教师身份转化同一,从而使微型课堂基本雏形得以浮现。

推进2011年11月18日下午3点40分,我校举行了微型课期中展示活动,共推出6节公开课,由青年语文教师叶斯箐设计的《一个被咬过的苹果》、青年数学教师董祯轶设计的《习题拓展》等微型课,充分展示了学生自主思考、自主活动、自我评价的小先生角色和能力。

这样的课堂,内容上突破课本束缚,思维上摆脱教师诱导,课堂一改刻板、拘谨、他主的传统形态,代之以生动的、水灵的既充盈了时代流行元素又合拍于学生心里特质的多元的课堂活动表现形式,学生沉浸在自由和恣意的课堂想象和表达之中,理智、潜能和情绪互为张力,充分实现微型课堂在培养学生“五力”方面不可或缺的育人价值。

2011年11月25日下午1时,由预备年级8班40名学生为来自不同区县的数十名数学教师展示了《期中试卷评讲》市级公开课。

2012年2月22日下午1时,预10班为骨干教师展示了《有理数的乘方》区公开课。

2012年2月28日下午1~3时,初二年级6个班级同时为区数学教师展示微型课。

自项目启动以来,我们坚持在预备至初二的三个年级各班之中,每周每天开出1~2堂微型课,各班累计逾百节次。

其中,市级公开课1节,区级公开课15节,校级公开课18节,教学效果均获得听课教师和教学专家的一致赞誉和推崇。

沉淀微型课表现出极为活跃的课堂特质。

从内容、形式、组织到思维、情绪、评价,再到角色、主持、伙伴搭配及师生关系等等,都表现出迥异于常规课堂的流变性、转化性和情境性特征。

如果课堂观察只是追逐这种外在的表象轮动,那么我们就会迷失在类似于表演的喧闹中。

微型课中,学生的动力之源是什么呢?项目组成员通过课堂观察、学生访谈和集体讨论,认为这种源头深植在人性的需求亦即人的“天性”之中。

微型课学生思维高度的活跃性其实正是人类天赋的自然流露与人类生活的自然延伸。

当然,这种看法只是推理的结果,需要诸多材料予以佐证和诠释。

为此,在项目的研究中,我们要求教师特别是项目组成员记录和描述课堂现象,加以分析,使其微型课最具活跃的精神元素沉淀下来,为微型课的活动机制提供最有效的支撑。

写日记、周记、博客成为我们项目研究中必要的文字工作,其实质就是思维的沉淀和积累。

譬如,听了孙永香老师组织的微型课以后,教师博客中有如下陈述——对微型课堂的研究成为浦东2011年教育项目之一。

所谓微型课堂,我的考虑是:它是发生在学生课外时空之中的一段有组织的“小型叙事”活动。

它强调的是关于学生“个人的故事”,差异、偶然与特殊性是其固有特征。

它直接构成学生生活的现实,其目的是为学生享受现实生活而服务。

叙事与故事,都包含了无数美丽的意象,这是生命的底色,结果是带来了对相关后续活动的期待心理,也就是生命的有意义的延续。

因此,微型课堂所代表的也许就是传统课堂的未来走向。

孙老师将上述构想务实的展现在了慕名而来的外校众教师面前,学生表现得很精彩。

课堂上,我们期望出现的“五力”(听、说、演、写、思)被鲜活、多元的展现出来,那种超越年龄的表现才能究竟是天赋还是教育的结果呢?实在是颇费思量。

或许,五力是人的本能,过去的教育对它是抑制的,而微型课堂如同春雨的沁漫,学生被过度掣肘的潜能方能袒露。

呜呼,如今的教育对人的作用究竟要把人导向何方呢?显然,孙老师课前的付出没有白费。

她的这种开拓性的劳动,改变了微型课堂过去那种小家碧玉、孤芳自赏的大姑娘心理,并成功的以一个大美人的姿态,粲然于睽睽之下,那么洒脱、飞逸、妩媚、优雅,又有谁能够拒绝于“她”的魅惑呢?而它又不同于一般美人的冷艳和孤傲,它像极了一位大众情人,那纤纤玉手,何人得牵?沉淀的目的是将项目研究的外在行为转变为师生心理行为,丰富学校文化的成色和韵味,使研究走向深入和理性的域界。

显然,这是必要的一步。

二、认识㈠微型课的内容微型课是一个以语、数、外学科知识为三维轴线的学生自主活动空间,听、说、演、写、思是囿于该时空之中的师生行为的自我刻划和描摹方式。

它的运动印记不仅体现出微型课富有生命律动的内容趋向,也让人从中窥探出微型课有别于常规课的策略和方法。

听如何听?微型课中听的过程摆脱了传统课堂的“个人中心”。

听不只是实现个人“听进去”,完成短时记忆,更在于听要融入集体,将过去单向的听变为在听中实现“听者→言者”的双向互动。

微型课中听的过程如下面框图所示。

→→(反馈:凝视、神情、颔首、鼓掌、言语呼应)(内容和人物性格)说较之于传统课堂中学生因回答教师提问表现出的言语形式,微型课中的说实现了三个变化。

其一是情景变化。

学生不只是在同伴中说,更要有在群体、成人和长辈中陈述的胆量和勇气。

其二是内容变化。

有观点和知识陈述,即理性思维展现。

还有关切、问候和评价语词缀后,如学生陈述完毕,问“大家还有疑问吗?”“两位同学点评得很好!”等等,这使得课堂言语体现出温情和包容的特点,同时也表明了微型课在培养学生语言能力方面向“人性”靠拢的倾向。

其三是主体变化。

意即围绕同一论题,有多个“言者”现身,出现了抢答、齐答、轮换答等形式。

演学生超越角色的行为方式即为“演”。

如微型课中的小先生活动、主持人活动。

还包括学生个体某些隐形活动,如学生完成了一个习题的解答,但目的不是为了被检查,而是为了清晰的思路陈述或者为了帮助困难的同伴。

显然,行为目的决定了行为的性质。

写讲究文字的工整、速度、排版、标记等审美要求,讲究文字与语言的有机配合。

知道“写”是一个面对他人的信息传递过程。

与常规课的作业书写相比较,微型课中“写”的目的不只是储存和再认,它完全超越了个人状态的信息化处理方式,即写的目的不是面向个人而是面向公众。

“写”由过去只对个人负责变为直面公众,这样就使书写脱离了单纯符号的机械的记事方式,体现出生命的意义,也即人的情绪、责任和审美需求等。

它迫使学生追求更高质量的书写方式,如美观、布局、变化、可读性等等,同时也能够用这样的标准评价他人的书写。

思中华传统文化一向讲究智与勇的平衡发展,所谓大智大勇即是。

微型课堂注重思维的外显活动,因此更强调学生具有表达个人思路的豪气和欲望。

学生之间的激励、示范和宽松自由的语言环境是触发“智、勇”的阿基米德支点。

在微型课堂里,学生尝试运用语言、板书、提问、寻求帮助的方法力求完善、拓宽和表现个人的思维。

综上所述,微型课堂的内容不以学科知识的传授为标的,不以学生获得较高的考试分数遴选和取舍材料,它只是借助于学科或者是假借学科搭建平台,来有效释放“五力”本身的真实状态,实现生命和课堂的真实意义。

㈡微型课的策略小先生策略小先生作为微型课堂最重要的角色,具有引领、决策、示范和课堂组织的作用,小先生产生于活动前和活动过程之中。

按其性质和来源,可分为:主持小先生:负责课堂组织,活动环节的链接、过渡、协调、进度把握和评价。

他既是课堂活动幕后策划者,也是现场指挥者。

主持小先生可以指定,自荐,随机产生和人员轮换。

外聘小先生:出于某种考虑,从其它班级“调入”的临时人员,这是微型课堂中流行的“人才引进”活动。

如在2月28日的预备年级困难同学数学微型课中,外聘预10班数学课代表讲题。

他一边书写一边讲解,每一步书写中都伴有讲解,口齿伶俐,思路清楚,落落大方,受到同学们热烈欢迎,给后续发言者起到了言语的示范性,效果很好。

临场小先生:是在课堂现场自发涌现的主讲人,也可能产生于主持小先生现场随机指派。

外聘小先生和临场小先生实际上是课堂环节的主持人。

临场小先生的数量往往能够衡量一节微型课的质量的高低。

个性主讲策略微型课堂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恢复人性的本真状态,重建人与自我的关系”,它体现出课堂对个体存在的尊重,对自由个性的尊重。

语言是思维的符号,听、说、演、写、思中以学生“说”为中心。

综合以上观点,结合课堂实际,我们采用了个性化的课堂主讲策略,实践表明这种方法是有效的。

学生个性化的主讲方式,大体有:沉默式:其实是以写代讲,偶有言语。

阅读式:把所写念出来。

外显式:讲述解答的思路。

技巧式:加入了“注意”“反诘”的言语技巧,提醒听众;采用“迂回”和“挖坑”之法强化主题。

互动式:把握思维焦点,提炼问题,要求同伴作答。

这种方法显示出较高的言语素养。

评价式:如主讲者提出“有几个同学做对了?”“还有别的方法吗?”“请问这是为什么”“请问能听懂的有多少”。

个性主讲的策略应用既体现了对人的包容性,也展示了学生语言发展的层级和序列。

角色缺位策略从某个角度讲课堂上教师的“沉沦”意味着学生的“解放”。

有效的沉沦是指教师角色的及时调整和转化,它造成课堂教师角色“暂时性缺位”,并导致教师话语弱化和权威消解。

空缺并不意味着教师责任推卸。

相反,教师隐去了“教师”身份,又以第二身份和角色回归课堂。

这就是微型课堂教学艺术的魅力所在。

教师的第二身份有:值日生:为学生搽黑板。

普通听众:领会小先生思路。

救火队员:面对课堂无法解决的问题或出现遗漏之时,出手救场。

拉拉队员:对学生行为的鼓与呼。

还有诸如幕后策划者、参谋、裁判员等等。

谁又能说,这种沉沦不就是一种课堂进化和课堂适应呢!访谈与分享策略教师借助个体访谈和分享,让教育直抵学生心灵。

初二学生刘淏洋在访谈中表示:很兴奋,忧虑,为此准备了文本讲稿,该讲的话该问的问题,曾反复演练,一一默想。

讲完之后很快乐,比预想效果好。

预备年级朱顺同学在接受访谈时说:同样的问题,我宁愿同学来讲;因为同学讲解我也能听懂,同时又能提高同学的说话水平。

邢滢同学说:“就算老师不点我(当小先生),我也要主动去争取。

”学生对小先生的角色认同和筹划是那样的细致、主动和积极,让人感慨和鼓舞。

访谈和分享实际上就是微型课堂的评价方法。

三、问题微型课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已逐渐成为一种共识。

但是,面对课堂中的角色换位,部分教师特别是中老年教师无法适应,导致学生已然调动的主动性和教学参与热情受到抑制,这是其一。

微型课的教学方式进入常规课堂之后,能否依然保持课堂的高效满足教学的进度考出更好的成绩?这些都是微型课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这是其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