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HIVAIDS合并机会性感染的诊断与治疗
HIVAIDS合并机会性感染的诊断与治疗
13
鹅口疮:白斑
14
红斑
15
念珠菌感染引起的口角炎
16
口腔念珠菌病的治疗
制霉菌素局部涂抹,50万单位,4~5次/天 碳酸氢钠溶液漱口,4~5次/天 如果对上述治疗无反应,给予氟康唑100
mg/次,口服,1次/日, 疗程1-2周 或者伊曲康唑200mg/天口服,1~2周 顽固或复发病例:长期维持治疗,氟康唑 100 mg/天,或200mg,每周3次
12
口腔念珠菌病的诊断
典型表现为颊粘膜、舌面上无痛性奶酪样
白斑,容易拭去(鹅口疮) 也可以呈现红色斑点、斑片 其它表现有:萎缩性红斑、口角炎(口角 部裂隙、糜烂、溃疡、红斑) 好发于CD4<250、长期应用抗生素、激素等。 诊断:主要靠临床表现,也可以镜检(KOH 溶液)。培养主要用于分型和药敏试验
28
实验室检查(1)
脑脊液检查:
外观呈毛玻璃样,白细胞(100~200) ×106/L,以单核细胞为主,蛋白升高, 糖和氯化物降低。脑脊液离心取沉淀作 涂片墨汁染色,可见隐球菌 和结核性脑膜炎的脑脊液改变相似
29
实验室检查(2)
病原学检查 直接涂片:CSF离心沉淀涂片墨汁染色, 早期阳性 率可达85%以上 真菌培养:CSF阳性率超过血培养 免疫学检查: 抗体检测: 抗原检测:CSF及血清抗原阳性率均超过95%
22
治疗失败的确定
治疗7~14天后仍有症状体征
23
念珠菌病的预防
预防暴露
无法预防
一级预防
不推荐
24
复发的预防
ART是预防复发的关键
口咽和外阴阴道念珠菌病
1、不推荐长期预防服药 2、如果复发频繁或者严重,可以氟康唑 100mg,TIW(口咽);氟康唑150mg,QW (外阴) 食管念珠菌病:可以考虑二级预防,氟康 唑100~200mg QD
它是艾滋病患者就诊、入院、死亡的重
要原因。
4
机会性感染的特点(1)
病原体的多样性:细菌、病毒、真菌、原
虫等。 感染部位的多样性:肺部、消化道、脑、 皮肤和黏膜。 病情的复杂性:可能涉及多个脏器的损伤、 病损程度可以很严重、治疗难度大、疗程 相对较长。
5
机会性感染的特点(2)
在不同的CD4水平上,各种机会性感染的发
30
墨汁染色
31
病原治疗
首选方案: 诱导期:两性霉素B 0.7mg/kg/天IV或两性 霉素脂质体3~4mg/kg/天 IV +5FC 25mg/kg 口服 QID,2周 巩固期:氟康唑400mg/d,8周或至脑脊液 无菌 维持期:氟康唑200mg/d
32
病原治疗(续)
次选方案:
HIV/AIDS合并机会性感染的 诊断与治疗
1
内容提要
概述 念珠菌病 隐球菌性脑膜炎
PCP
弓形虫脑炎 隐孢子虫腹泻 进行性多灶性脑白质病 CMV视网膜炎
2
概述
3
机会性感染的定义
当人体的免疫功能下降时,原本已经寄
生在人体中的一些非致病性微生物可以 造成的疾病,或者是对致病微生物的易 感性增加而发生感染。
21
替代:
外阴阴道念珠菌病
临床表现:豆腐渣样白带,外阴灼热瘙痒 治疗:
1、首选:氟康唑150mg口服1次,或者局部 应用三唑类药物3~7天 2、次选:伊曲康唑200mg BID 1天,或者 200mg QD 3天 3、顽固或复发病例:氟康唑150mg,每3天1 次,共2~3次
生几率是不同的。 机会性感染未经正确的治疗,其预后差, 常导致患者的死亡。但早发现、早治疗机 会性感染,仍能延长患者的存活期。 预防治疗可以降低机会性感染的发生率, 降低死亡率。
6
CD4计数和OIs之间的关系(1)
CD4计数200~500 : 皮肤真菌感染 口腔念珠菌病 结核病 单纯疱疹 带状疱疹 口腔毛状白斑 Kaposi肉瘤 非何杰金淋巴瘤
17
食道念珠菌病
表现:胸骨后痛、吞咽困难、吞咽痛,发
热 多伴有鹅口疮 内镜检查见食管粘膜白斑,伴或不伴溃疡 诊断性治疗非常有用
18
食道念珠菌病
19
食道念珠菌病:治疗
首选: 氟康唑100~400mg/天口服或静滴 或伊曲康唑200mg/天 次选: 伏立康唑200mg PO BID 两性霉素B 0.3mg/kg,ivgtt OD 疗程2~3周
9
常见OIs的部位
10
念珠菌病
11
概述
口咽和食管念珠菌病很常见
最常见于 CD4 <200个/µL的患者 接受ART的患者发生率低 外阴阴道念珠菌病 也发生于HIV(-)女性,并不代表免疫抑 制 免疫抑制严重者,病变更重,容易复发 通常由白色念珠菌引起,在免疫严重抑制 着或难治病例也可由光滑念珠菌引起。
20
难治病例的治疗
口腔及食管感染 首选:
伊曲康唑 ≥200 mg PO QD 泊沙康唑400 mg PO BID 两性霉素 B 0.3 两性霉素脂质体 卡泊芬净 50 mg 伏立康唑200 mg mg/kg IV QD 3-5 mg/kg IV QD IV QD PO or IV BID
25
隐球菌性脑膜炎
26
概述
病原为新型隐球菌 多发于CD4<100 隐球菌通过呼吸随尘埃一起被人吸入呼吸
道内,再由肺部经血进入中枢神经系统 CSF中缺乏正常血清中所含有的补体和抗 隐球菌生长因子,所以脑膜炎发病率较高
27
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慢性或亚急性脑膜炎,有持 续数周或数月的发热、头痛、恶心、呕 吐和颈强直、克氏征阳性等脑膜刺激征 和颅压增高现象 尚可有复视、视力障碍、视神经乳头水 肿、视神经萎缩及动眼神经、外展神经 及面神经麻痹现象 少数表现为占位性病变
7
CD4计数和OIs之间的关系(2)
CD4计数50~200: 肺孢子菌肺炎(PCP) 隐球菌病 弓形体病 艾滋病痴呆综合征
8
CD4计数和OIs之间的关系(3)
CD4计数<50: 隐孢子虫病 巨细胞病毒病 鸟分枝杆菌复合群感染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 进行性多灶性白质脑病(P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