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选考复习学案之十考点八宋明理学、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一、考查要求.知道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王守仁等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知道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主要观点.了解儒学复兴运动和理学出现的背景.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感受理学中无私无畏、襟怀磊落的精神价值.知道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及其思想主张与影响.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认识明清时期进步思想家“提倡个性”、“批判专制”等主张的思想价值△“理学”思想体系错综复杂,既有儒家学说的政治色彩,也有佛道的宗教色彩,复习的过程中避免太深究,基本理解即可。
△涉及教材:必修三第一专题第三课“宋明理学”△涉及教材:必修三第一专题第四课“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周敦颐与张载的思想主张及贡献”为课外阅读内容△“唐甄论‘凡为帝王者皆贼也’”为课外阅读内容二、概念梳理.儒学复兴运动.理学.“北宋五子”.朱熹.朱熹的理气学说、个人修养论、社会政治理论.《四书》、《四书集注》.心学.“心即理也”、“本心体悟”、“发明本心”.王守仁.“致良知”、“知行合一”.李贽.“童心说”、“真心”.《焚书》、《续焚书》、《藏书》、《续藏书》.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天下之法”、“公其是非于学校”.工商皆本.《明夷待访录》.顾炎武.经世致用.“众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王夫之.“孤秦陋宋”、“循天下之公”.“气一元论”、“天地之化日新”.《船山遗书》.近代“科学”一词最初译作“格致”,取意于程朱理学。
“格物致知”的字典解释为“考察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
这说明.程朱理学阻碍中国近代的科学技术发展.格物致知与西方科学精神具有相通之处.重人伦轻自然的儒家伦理阻碍科学进步.西方科学精神起源于中国宋代程朱理学.中国古代某思想家说:“求诸心而得,虽其言之非出于孔子者,亦不敢以为非也;求诸心而不得,虽其言之出于孔子者,亦不敢以为是也。
”该思想家是.董仲舒.朱熹.王阳明.李贽. (陆九渊的弟子傅子渊、陈正己之间的一段对话)陈问:“陆先生教人何先?”对曰:“辩志(志:意识动机)”正己复问曰:“何辩?”对曰:“义利之辩。
”陆九渊闻此对话,说:“若子渊之对,可谓切要。
”可见,陆九渊强调的是.格物致知.发明本心.知行合一.天人感应.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论述理学时说:“思想成为原则,而原则又成为规则,而规则又进入民众生活,当民众在这种规则中生存已久,它就日用而不知地成了‘常识’,任何违背常识的行为都将成为错误甚至罪孽。
”材料说明宋代理学.先有理而后有物.强调“存天理,灭人欲”.世俗化、生活化.教诲民众遵循“三纲五常”.南宋朱熹与明代王阳明思想的共同之处是.知行合一,发于本心.只有探究万物,才能得到其中的“理”.心就是理,心外无物.人的善性或美德往往被欲望所蒙蔽.学者一般认为,道是中国文化之根基,是中国文化区别于其它文化的本质所在;儒是让中国人掌握中国文化的老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在;佛是从外国请来的一个新鲜产物,中国文化的调味品;三者都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
以下认识正确的是.中国古代某学者在晚年将其学说体系归纳为“四句教”:“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苒知恶是良知,为苒去恶是格物,该学者是.程颐.朱熹.陆九渊.王阳明.为保证理想社会政治秩序的建立,宋代士大夫亦努力“致其君为尧舜之君”。
为此,朱熹认为儒学应该致力于.“正君心”.“格物致知.“本心体悟”.“致良知”.“眼珠子,鼻孔子,朱子高于孔子;眉先生,胡后生,后生长于先生。
”这是中国对联艺术中非常典型的双关联。
其上联的“朱子高于孔子”的本义是人的眼珠子在位置上比鼻孔高,其喻意的最佳解释.朱熹对儒家学说的贡献比孔子大 .朱熹继承和发展了儒家学说.朱熹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 .与孔子相比朱熹的学说更科学.王守仁说:“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
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这一言论①受南宋陆九渊的思想影响②主张通过内心反省获得新知③否定孔子和儒家思想④体现出一定的独立自由精神.①②③.①②④.②③④.①③④.黄斡(—)曾说:自周以来,任传道之意,得统之正者不过数人。
而能使斯道章章较著者,一二人而止耳。
由孔子而后,曾子、子思日继其微,至孟子而始著。
由孟子而后,周、程、张子继其绝,至先生而始著。
材料中的“先生”是指.朱熹.陆九渊.王守仁.黄宗羲.“博学于文,行已有耻,以一身以至天下国家,皆学之事也。
”这说明顾炎武主张.学以致用.反对封建专制.男女平等.反对宋明理学.明清之际有学者提出:“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以下属于他的主张的是.天地之化日新.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呼吁建立“天下之法”.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明清之际一些独立特行的学者们作出了一些典范性成就,在为学之道上体现出超越传统的动向。
他们“超越传统”的主要表现是①提倡经世致用②促进社会转型③提倡工商皆本④否定封建理学.①②.②④.①③.③④.明清之际有学者提出:“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
……日之有昼夜,犹人之有生死,世之有鼎革也。
纪世者以一君为一世,一姓为一代足矣。
”以下属于他的主张的是.反对以孔子是非为标准.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主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事物发展变化有规律可循.明清时期,儒家思想中带有早期民主思想色彩。
究其原因,除封建制度的日趋没落之外,关键在于.抗清斗争高涨.宋明理学兴盛.商品经济的发展.西方思想的影响.萧公权在《中国政治思想史》评论道:“夫专制之威至明而极,故专制之至明而显。
梨洲(黄宗羲)责民之古义,不啻向专制天下之制度作正面之攻击。
使黄氏生当清季,其为一热烈之民权主义者,殆属可能。
然而吾人细绎《待访录》之立言,觉梨洲虽反对专制而未能冲破君主政体之范围。
故其思想实仍蹈袭孟子之故辙,一未足以语于真正之转变。
”萧公权在此认为黄宗羲.具有近代民权主义思想.没有超越传统儒家思想的范畴.彻底否定君主专制政体.反映了早期资产阶级的政治要求.“是非来自公论”是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重要观念。
以下言论中,最能体现这一观念的是.“不期修古,不法常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对君权过重而思加以限制,是宋代以来的重大问题。
理学希望从内的方面去约束君主个体的动机心意。
明清之际的思潮则恰恰倒过来,要求从外的方面去约束。
黄宗羲从理论上直接触及了这个问题,并提出了比较彻底的主张。
——摘编自李泽厚《中国思想史论(上)》材料二故人君与千百万之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吾国行专制政体,一君与大臣数人共治其国,国安得不弱?……伏乞上师尧舜三代,下采东西强国,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朱熹试图“从内的方面去约束君主个体的动机心意”的关键方法是什么?黄宗羲又提出了哪些“理论”和“主张”?(分)()概括材料二中康有为的观点。
他与黄宗羲在批判君主专制时所使用的武器有何不同?(分).世纪初日本学者指出宋代是中国的大变革时期,并产生了较大的国际反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年月,沉睡海底年的宋代古沉船“南海一号”被打捞出水,“南海一号”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海上沉船中年代最早、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是见证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文物。
据考证,我国近海有——艘沉船,以宋元时期居多。
——詹子庆编《中国古代史参考资料》材料二“若说近世史应从什么时候开始?这应当是宋以后……宋代发生了商业革命……北宋以后堪称近代史”“二程”之“洛学”出,复兴古学,方使“千载不传之学”重放光明……与西洋文艺复兴时代知识人的自觉不无相似之处。
”——内藤湖南,但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而言,最重要的事实是,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与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材料二中宋代“商业革命”、“复兴古学”的主要表现。
()材料二中内藤湖南把宋代与西方的“文艺复兴”时期相提并论。
请用史实各举一例分别说明宋代在文学、艺术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宋朝的商业革命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影响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是指什么?学案参考答案:—:—:—:—:. ()方法:“正君心”。
(分)理论主张:批判君主专制,(答“天下为主,君为客”或“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亦可)主张君臣平等;(分)主张限制君权,废除“一家之法”,建立“天下之法”;学校是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
(分)()不同: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是导致中国贫弱的主要原因;(分)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
(分)黄宗羲以传统儒家“民本”等思想为武器;(分)而康有为在此基础上,还以进化论和西方社会政治学说为武器。
(分). ()商业革命:海外贸易兴盛;“市”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草市”已经具有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复兴古学:复兴儒学,发展成理学。
()文学:宋词艺术:北宋四大书法家都以行书名世;《清明上河图》()经济:自然经济长期占主导地位。
政治:重农抑商阻碍商业发展。
文化:宋明理学的保守性使社会限于僵化;科举制度限制了新观念的萌发等。
影响: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