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红木家具知识简介

红木家具知识简介

红木家具知识简介
红木家具是家具大类中的一种常用商品名称,是由紫檀木、香枝木、条纹乌木、乌木、黑酸枝木、红酸枝木、鸡翅木、花梨木等硬质贵重木材经工艺加工、精心制作成型的一类高档家具,它不仅具有实用性,而且具有了中国特有的一种优良的传统文化,成为中国古代文明的一个重要象征。

这种文化传统,直接反映了我们民族对家具的审美感受和文化观念。

以致于一直沿袭到当今的现代文明社会,许多人对家具的兴趣和追求,不仅要求有某种功能和形式,而对材料的价值追求,也成了一个十分重要的选择标准。

随着改革开放、人民物质水平和精神文化水平的提高,特别是住房条件的改善,红木家具作为一种集保值、收藏和欣赏功能于一体的高档消费品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亲睞。

而对于传统的红木家具而论,主要的经典之作没过于明、清两代,明代着重于结构和造型,清代则重于雕刻和纹饰。

一、明式家具的风格特点:
明式家具的造型简洁、质朴,不仅富有流畅、隽永的线条美,还给人以含蓄、高雅的意蕴美。

明式家具以结构部件为装饰部件,不事雕琢、不加虚饰,充分反映了天然材质的自然美与精练、明快的形式构造和科学合理的榫卯工艺,又使人们产生了耐人寻味的结构美。

所以,明式家具无愧为明清家具中的精华,以至于在中国古代家具史上赢得了至高无上的地位。

明式家具的风格特点,概括起来可用 1.造型简练、以线为主;2.结构严谨、做工精细;3.装饰适度、繁简相宜;4.木材坚硬、纹理优美四句话予以总结。

二、清代家具的风格特点:
清代家具是在明式家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发展历史看,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清初继承了明代家具的传统,家具风格基本上保留了明式的特点。

从康熙末至雍正、乾隆,乃至嘉庆这一百年,是清代历史上的兴盛期,也是清代家具发展的鼎盛期,这一时期家具的造型、结构、品种、式样等都有不少的创新,生产技术也有所进步。

这一时期的清式家具也随之被后人称为具有代表性的“清式风格”的家具。

道光之后,经历了鸦片战争等一连串的丧权辱国事件,中国社会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势开始衰微,外来影响日益扩大,传统的家具风格受到了冲击,并随之发生了变化,这就是晚清家具的特点。

清代家具一改前代的挺秀,而为浑厚和庄重,突出为用料宽绰、尺寸加大、体态丰硕、繁缛富丽。

这一时期的清式家具在制作工艺上又大体可分为京作(北京)、广作(广州)、苏作(苏州)三大区域流派,由于地理资源、文化传统和审美习惯等方面的不同,因此也就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家具风格。

三、结构:
红木家具的结构最早始于宋代,后经各个年代的不断改进和发展,各部位的有机组合既简单明确,又合乎力学原理,且十分重视实用与美观。

其间通过使用了攒边及各种枨子、牙条、牙头、角牙、短柱及托泥等结构,这些结构的使用,不仅加强了结合点的刚度,同时又使产生在家具各部位的负荷均匀而又合理地传递到腿足上去。

而使各构件之间能有机地连接而达到支撑或传递作用的部位结构,又称为榫子和卯眼。

在使用了高档材料后,匠师们又可根据结构的需要,精心地制造出各种巧妙的榫与卯来,构件通过榫卯结合与粘合剂的辅佐手段,在不用金属钉的情况下,凭藉榫卯就可以做到上下左右、粗细斜直、连结合理、扣合严密、间不容发及天衣无缝的感觉。

榫卯结构大致可分为:粽角榫、夹头榫、插肩榫、格肩榫、抱角榫、烟袋锅榫及攒边、霸王枨等。

四、线脚纹样主要有:
竹爿浑、大倒棱、阳线、弄堂线(凹线)、捏角线、洼线、皮帶线、瓜楞线、芝麻梗、文武线等之外,还有创新的活线、碗口线等。

五、雕刻技法及纹饰主要有:
1、技法:(1)线雕;(2)平地实雕;(3)阴刻;(4)浮雕;(5)透雕;(6)浮雕与透雕结合(7)圆雕等。

2、纹饰:(1)卷草纹;(2)莲纹;(3)云纹;(4)灵芝纹;(5)龙纹〈螭龙、草龙等〉;(6)花鸟纹;(7)兽纹;(8)山水纹;(9)人物纹;(10)吉祥文字图案及宗教图案等;(11)竹节纹、树皮纹等自然物象等。

六、镶嵌:
1、包镶;
2、填嵌(嵌木、嵌瓷、嵌螺钿、嵌玳瑁、嵌骨、嵌牙、嵌犀角、百宝嵌等)。

七、附属构件及材料:
1、石材(如大理石、绿松石、翡翠、田黄、紫晶等);
2、编织材料:(籐皮、丝绒、线绳等);
3、金属饰件:(金、银、白铜、黄铜、铁制件等)。

八、漆饰工艺主要有:
1、大漆髹漆工艺(或称生漆、国漆,是较传统的生产工艺,对施工场地环境的湿度和温度要求较高);
2、化学封闭漆漆饰工艺(主要生产地为广东等南方省市);
3、化学封闭漆与大漆髹漆工艺结合施工(目前国内红木家具大部分采用此工艺方式加工,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
4、烫蜡上光加工(主要为仿古家具生产时的加工工艺)。

根据国家标准,“红木‘的范围确定为5属8类。

5属是以树木学的属来命名的,即紫檀属、黄檀属、崖豆属及铁刀木属。

8类则是以木材的商品名来命名的,即紫檀木类、花梨木类、香枝木类、黑酸枝类、红酸枝木类、乌木类、条纹乌木类和鸡翅木类。

同时,红木是指这5属8类木料的心材,心材是指树木的中心、无生活细胞的部分。

除此之外的木材制作的家具都不能称为红木家具。

红木为热带地区豆科檀属木材,主要产于印度,我国广东、云南及南洋群岛也有出产,是常见的名贵硬木。

"红木"是江浙及北方流行的名称,广东一带俗称"酸枝木"。

老红木和其它红木的区别
老红木,顾名思义就是经历时间很长的红木,《国标》中称为酸枝,主要产于老挝、泰国等东南亚国家。

我国在清末民初之前,广西、云南等省也有,但民国以后已完全绝迹了。

其木质坚硬、细腻,可沉于水,一般要生长500年以上才能使用,它区别于其他木材的最明显之处在于其木纹在深红色中常常夹有深褐色或者黑色条纹,给人以古色古香的感觉。

老红木不仅生长时间长,而且在砍伐后又经过了上百年的岁月洗涤。

现在说的老红木一般指清代中期从南洋进口的红木,老红木材幅较宽大,棕眼细长,比重介于紫檀和黄花梨之间。

新、老红木的材质颜色比较
在色彩上,老红木颜色较深,大多呈紫红色,有的色彩近似紫檀,只是颜色较浅一些,纹理细腻,棕眼明显少于新酸枝木,密度、手感极佳。

新红木一般颜色黄赤,木纹、色彩较之老红木有一种“嫩”的感觉,质地、手感均不如老红木。

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别呢?原来,木材的生命并不是因为被砍伐而终止,其内部细微结构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变化,只是人们很难察觉而已。

随着时光的推移,红木内部的结构会越来越紧密,硬度和比重越来越高,入水即沉,而且抗变形能力也愈强。

而新红木一般采用烘烤等方式令其达到使用要求,但人为的技术性的处理并不能动摇材料的内部结构,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往往会产生细微的形变,从而影响收藏价值 .
什么是老红木
“红木”一开始与某一树种没有多大关系,只是明清以来对在一定时期内出现的呈红色的优质硬木的统称,用材包括花梨木、酸枝木、紫檀木,它们不同程度呈现黄红色或紫红色。

人们无意去辨别它们是什么树种时,便以一种约定俗成的习惯去称呼它们为红木。

赵氏《古玩指南》一书中则强调红木为专门的树种,书中二十九章曰:“唯世俗所谓红木者,乃系木之一种专名词,非指红色木言也”即可证明,书中的木之一种,指得就是老红木。

老红木产于中南半岛,我国云南一带也有生长,其叶长椭圆形、白花、花呈五瓣形,色红。

“木质之佳,除紫檀外,当以红木为最”,这是书中对老红木的评价。

老红木与红酸枝也不能混为一谈。

红酸枝泛指一大类木材,其包括交趾黄檀、奥氏黄檀和巴里黄檀等等十几种木材。

老红木只是红酸枝木类的一种,即奥氏黄檀。

虽然同归为黄檀属类,但老红木色泽紫红,清晰富于变化的纹理和细密的结构是同类红酸枝木无法与之比较的。

用老红木制作家俱的后道工序采用紫檀一样的做法—擦蜡,千万不能使用普通红酸枝类木材的做法—用漆。

因为老红木饱含蜡质,只需打磨擦蜡,即可平整润滑,光泽耐久,给人一种淳厚的含蓄美。

如果采用现代的擦漆工艺,恰恰掩盖了其木质的优良本性。

且老红木用漆来处理,容易给一些厂家将其它红酸枝类木材掺杂其中,为其浑水摸鱼提供便利。

正因为老红木的许多性能,如富含蜡质、紫红色泽,近似于紫檀。

因此老红木和黄花梨、紫檀并列为明清时期宫廷的三种专用木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