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地貌复习资料绪论:1、地质学的定义:地质学是研究地球及其演变的一门学科。
主要是研究地壳的物质组成、变化和发展历史及古生物变化历史的一门学科。
(物质、运动形式、演化)2、地质学的特点:(1)空间上的广阔性与地域上的差异性(2)时间上的悠久性(3)(地质)变化过程的复杂性(4)地质记录的残缺性3、地貌学定义:地貌学是介于地质学与自然地理学的一门边缘学科,是研究地表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及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
4、地貌发展的动力:地貌发展的动力来自地质作用中内、外营力的相互作用,表现在:①内营力来自于地球的内能,内营力作用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作用,变质作用。
②外营力来源于太阳辐射能,包括风化、流水、地下水、冰川、风、湖沼、海洋等的剥蚀、堆积作用。
即把坚硬的岩石破坏,分解并搬运、堆积到较低的地方。
第一章:1、地球的形状:“梨”形或旋转椭球体。
2、地球的圈层结构:(1)、地球的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智慧圈);(2)地球的内部圈层:上地壳:又称硅铝层、花岗质层下地壳:又称硅镁层、玄武质层地幔:占地球质量的67.7%,存在软流层,软流层以上为岩石圈古登堡面(位于地表以下2900km )地核:占地球质量的32%,主要由Fe、Ni组成,可分为外核、过渡层、内核。
内部圈层有明显的界限,没有重叠3、地质作用概念:地质学上把引起地壳物质组成,地表形态和地球内部构造发生改变的作用,称为地质作用。
类型:①内动力地质作用:构造运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地震作用②外动力地质作用: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硬结成岩作用、重力堆积作用(负荷地质作用)③人为地质作用4、内外动力地质作用的区别和联系:区别:联系①空间上同时存在,互为因果a 内动力地质作用互为因果,紧密相关地壳运动(水平,升降)褶皱作用断裂作用(伴随有构造地震)岩浆侵入和喷发作用(伴随有火山地震)变质作用b 五个外动力地质作用实际上反映沉积岩形成的五个阶段,前者为后者做准备,后者是前者的继续c 内外动力地质作用相辅相成,互为因果。
②时间上,内外动力地质作用交替,动静转化总之,地壳构造运动是引起各种地质作用的根源第二章:矿物岩浆活动(作用)岩浆向着地壳上层压力减小的方向上升的运动,称岩浆活动,可分为喷出活动(地表以上)和侵入活动(地表以下)。
成分a 硅酸盐:常以氧化物表示,其中SiO2最多。
b 挥发份:岩浆中有大量的挥发份,其中以水蒸汽为主。
若汇集以喷泉形式溢出,称为间歇泉。
喷出岩(火山岩)的产状:熔岩流、熔岩被、熔岩高原、熔岩台地、火山锥、火山弹、熔岩瀑布、岩钟、岩针岩浆岩中矿物的结晶顺序—鲍文反应系列的意义①纵向上解释了矿物的结晶顺序②横向上说明了矿物的共生组合规律③解释了斜长石的正环带结构和深色反应边结构④反映了岩石结构状况自形晶半自形晶它形晶⑤无论横向上还是纵向上相距越远的矿物共生的可能性越小⑥反映造岩矿物抗风化能力的状况,从上到下,抗风化能力增强岩浆岩的结构和构造岩浆岩的结构:指岩石中矿物的颗粒大小、结晶程度与结合方式。
按矿物晶形的发育程度分为:自形晶、半自形晶、它形晶。
全晶质等粒结构、斑状结构和似斑状、隐晶质(致密状)结构、玻璃质结构、全晶质等粒结构、斑状结构、基质/石基岩浆岩的构造(structure)块状构造、气孔构造、杏仁构造、流纹状构造常见岩浆岩花岗岩、闪长岩、辉长岩、流纹岩、玄武岩、沉积岩1、沉积岩定义指在地表或近地表条件下,由母岩的风化产物,火山物质,生物及宇宙物质,经搬运,沉积,硬结成岩作用而形成的一类岩石。
沉积岩的形成过程母岩风化、剥蚀岩屑、矿物搬运、沉积、沉积物成岩、沉积岩与岩浆岩相比:(1)Fe3+ >Fe2+ (2)K2O>Na20(3)富含H2O和CO2 (4)富含有机质(5)Al2O3>(CaO+K2O+Na2O)矿物成分(p66 表3-4)(1)Fe,Mg等暗色矿物在沉积岩中少见。
(2)石英,白云母为两者共有(3)粘土,胶体矿物,易溶岩类在沉积岩中才有(4)生物组分和有机组分为沉积岩所特有沉积岩的结构(1)碎屑结构碎屑物质包括岩石碎屑、矿物碎屑和生物碎屑。
a 按碎屑颗粒的粒度划分为砾状结构>2mm砂状结构2-0.05mm粉砂状结构0.05-0.005mm泥状结构<0.005mm b 按碎屑颗粒的圆度:棱角状,次棱角状,半圆状(次圆状),圆状,极圆状C 根据胶结物的成分钙质胶结,硅质胶结,铁质胶结,粘土质胶结(2)泥质结构(3)化学结构(4)生物结构(5)火山碎屑结构变质作用和变质岩1、变质作用:地壳在形成和演化过程中,由于地球内力的影响,使已存在的地壳岩石,在基本保持固态的条件下,使原岩的化学成分,矿物组成和结构等方面发生了变化的作用,称为变质作用。
2、变质岩:由变质作用形成的新的岩石。
3、变质岩的特点:(1)其岩性特征受原岩的控制——具有继承性(2)由于变质作用,变质岩具有自己的特点——变质作用的类型1、接触变质作用:动力变质作用、区域变质作用、混合岩化作用、常见变质岩、片麻岩岩石小结三大岩类区别第四章地质发展史相对地质年代(地质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绝对地质年代(地质事件发生距今多少年)地质年代表岩石地层单位群组——最基本的岩石地层单位、段、层第五章地壳运动和地质构造地壳运动由地球内力引起的岩石的变形、变位以及洋壳的增生和消亡的作用,称为地壳运动,又称构造运动。
分为新构造运动(晚第三纪以来发生的构造运动)和古(老)构造运动(晚第三纪以前发生的构造运动)新构造运动特点地震作用地震指地球特别是岩石圈的快速震动。
地下发生地震的地方叫震源。
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称震中。
震中到震源的距离为震源深度。
震级:表示一次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的量度,共分十级。
<2级的地震人们感觉不到称微震,2-4级——有感地震,>5级——强震,>7级——大震。
烈度:指地面及房屋建筑物破坏的程度,共分十二度衡量地震指标为震级和烈度岩层的产状——岩层的空间位置及其排列状况产状三要素:走向、倾向、倾角褶曲要素:轴面、枢纽、两翼、核部直立褶皱特点:轴面直立,两翼倾向相反,倾角大致相等;倾斜褶皱特点:轴面倾斜,两翼倾向相反,倾角明显不等;倒转褶曲特点:轴面倾斜,两翼倾向相同,倾角不等,其中一翼地层倒转;平卧褶曲特点:轴面近于水平,一翼覆于另一翼之上;翻卷褶曲特点:轴面翻转向下弯曲,此种褶曲在外观上是向(背)斜,实际上是背(向)斜,通常由平卧褶曲转折端部分卷而成;顺地形——背斜山和向斜谷逆地形(地形倒置)——背斜谷和向斜山节理(裂隙):指岩层、岩体中的一种破裂,破裂面两侧没有发生显著的位移。
断层:节理的进一步发展,沿断裂面两侧发生明显的位移。
第六章风化作用风化作用:在地表或近地表条件下,坚硬的岩石、矿物在原地发生物理的、化学的变化,从而形成松散堆积物的过程。
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生物风化作用物理风化作用:岩石、矿物在外力影响下,机械的分裂成碎屑。
只改变大小而不改变其矿物成分或化学成分的过程。
一般在地表或接近地表的条件下进行。
化学风化:岩石在外界条件影响下,化学成分发生改变,产生新矿物的过程。
生物化学风化作用:通过生物的新陈代谢和生物死之后的遗体腐烂分解来进行,特别是微生物的化学风化作用是很强烈的。
植物根系的分泌代谢产物对岩石矿物的分解作用。
风化壳—母岩的风化产物残积物堆积原地或搬运他处,在地表上构成一层薄壳,称为风化壳。
第一层Ⅰ:强风化,腐殖质多表土层第二层Ⅱ:中等风化,腐殖质少心土层第三层Ⅲ:微风化,半风化岩石底土层第四层Ⅳ:未风化的基岩基岩(母岩)第七章坡地重力地貌崩塌的概念:指陡坡上的岩块脱离基岩,迅速向下垮落并沿山坡滚动,最终在坡脚下堆积的整个过程。
滑坡的概念:坡面上的大量土体、岩体或其他碎屑物,主要在重力和水的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称为滑坡。
其水平位移量大于垂直位移量。
错落:第八章流水地貌片流洪流(沟谷流水)河流片流地貌及其堆积物片流的侵蚀作用——洗刷作用片流是水土保持的大敌,是水土流失的重要原因,同时也是养分流失的过程。
片流对斜坡改造的趋势:使整个斜坡地形日趋平缓。
片蚀的影响因素:降雨量、降雨强度、坡形、坡向、坡度、岩性、植被的覆盖状况等。
片蚀地形:浅凹地片流的堆积作用沟谷流水地貌及其堆积物洪流特点:流量变化悬殊流速大,湍急含砂量多洪流的侵蚀作用——冲刷作用洪流沿沟谷流动时,集中了多量的水,沟底坡度大,流速快,具有巨大的动能。
洪流以其自身的水力和挟带的砂石对沟底和沟壁进行冲击和磨蚀洪流形成的地形沟头—集(汇)水盆沟谷主干-侵蚀沟沟尾-扇形地流水塑造的冲沟台湾干旱地区季节性降雨形成的冲沟(伊拉克)洪沟、洪流与洪积扇(Death Valley, California )泥石流-特殊洪流:定义:泥石流指大规模的沟谷流水,挟带大量的泥沙,岩屑和石块,在重力作用的影响下,以半固体(固体物体积>15%)的径流顺山坡下。
河谷地貌基本概念河流:经常性流水,有固定的流路-河谷。
流域:地面流水直接流入同一条河流的区域。
分水岭:流域之间的高地叫分水岭。
分水岭两坡的降雨和冰雪融水,分别流入不同的河流。
水系:流域内大大小小的河流汇集成的水网称水系。
河谷横剖面的形态要素:河床、谷底、谷坡。
河谷宽窄的变化与流经地段的岩石性质关系密切。
纵剖面:从纵剖面上将河流分为上游、中游、下游、河口区。
牛轭湖的形成在曲流中,同侧相邻的两个凹岸日益靠拢,在洪水作用下,河流裁弯取直。
在被废弃的河弯两口,不断淤积,最终堵塞,成为湖泊,外形似牛轭,称为牛轭湖。
河漫滩沉积特点:明显的二元结构,即下部河床相沉积,上部漫滩相沉积。
平原河流漫滩发育且很宽广,常在河床两侧呈对称分布,或只在河流的凸岸。
山地河流的河漫滩,不发育,宽度较小。
河成阶地阶地指河流下切侵蚀,早先的河谷底部(河床或漫滩)超出一般洪水位以上,呈阶梯状分布在河流两岸的谷坡上,称为阶地,具有二元结构。
阶地的形成(1)地壳相对稳定期,曲流河发展,侧蚀作用为主,形成阶地面。
(2)地壳上升或侵蚀基准面下降期,下蚀作用为主,使阶地面上升,高出最大洪水位以上,形成阶地。
要素第九章喀斯特地貌岩溶发生的条件(1)岩石的可溶性(2)岩石的透水性(3)地下水的溶蚀力(4)地下水的流动岩溶地貌a 地表岩溶地貌:溶沟和石芽(石林)、漏斗与落水洞、溶解谷和天生桥、岩溶盆地、峰丛、峰林和孤峰b 地下地貌:溶洞、地下河溶沟高大的石芽—石林风蚀作用及地貌(1)风蚀作用定义:风以其自身力量和挟带的砂粒对地表岩土进行冲击和摩擦,使地表岩石遭受破坏,称风蚀作用。
(2)作用方式吹扬(吹蚀)作用:风力将地表松散沉积物或基岩物理风化产物吹离原地的作用,叫吹扬(吹蚀)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