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集外感和杂病之大成,内容博广,初学者难以很快掌握要领,经过对其总结,简明扼要列举如下,是其便于运用掌握。
1、?太阳中风表虚证基础方:桂枝汤2、太阳中风表实证基础方:麻黄汤3、虚烦证基础方:栀子豉汤4、邪热壅肺基础方:麻杏石甘汤5、热利基础方:黄芩汤6、心阳虚基础方:桂枝甘草汤7、脾阳虚基础方:理中丸8、肾阳虚基础方:干姜附子汤9、肝阳虚基础方:吴茱萸汤10、肺阳虚基础方:甘草干姜汤11、阴阳两虚基础方:芍药甘草附子汤12、心阴阳两虚基础方:炙甘草汤、建中汤13、肾阴阳两虚的基础方:肾气丸14、蓄水证基础方:五苓散15、少腹蓄血证基础方:桃核承气汤16、寒热错杂痞满证基础方:半夏泻心汤17、痰气痞证基础方:旋覆代赭汤18、悬饮证基础方:十枣汤19、阳明经表里俱热基础方:白虎汤20、阳明腑实证基础方:承气类方21、阳明脾约证基础方:麻子仁丸22、湿热黄疸基础方:茵陈蒿汤23、阳黄兼表的基础方:麻黄连翘赤小豆汤24、肝胃虚寒上逆基础方:吴茱萸汤25、少阳病基础方:小柴胡汤26、太阴病基础方:四逆辈27、少阴病(寒化)基础方:四逆汤28、厥阴病基础方:乌梅丸29、少阳病兼表基础方:柴胡桂枝汤30、少阳病兼里实基础方:大柴胡汤31、少阳兼脾胃虚寒基础方:柴胡桂枝干姜汤32、少阳兼心胆不宁基础方:柴胡加龙骨牡蛎汤33、热入血室(经期感冒)基础方:小柴胡汤34、太阴虚症腹痛基础方:桂枝加芍药汤35、太阴病腹痛(大实痛)基础方:桂枝加大黄汤36、少阴阴盛格阳基础方:通脉四逆汤37、少阴阴盛戴阳基础方:白通汤或白通加猪胆汁汤38、少阴阳虚水泛基础方:真武汤39、阳虚寒湿身痛基础方:附子汤40、虚寒下痢便脓血基础方:桃花汤41、少阴阴虚阳亢心中烦、不得卧基础方:黄连阿胶汤42、少阴阴虚有热,水气不利基础方:猪苓汤43、少阴兼表基础方:麻黄附子细辛汤44、肝胃气滞基础方:四逆散45、少阴客热咽痛基础方:桔梗汤46、少阴客寒咽痛基础方:半夏散及汤47、血虚寒凝致厥基础方:当归四逆汤48、厥阴热利基础方:白头翁汤49、病后腰以下浮肿基础方:牡蛎泽泻汤50、气阴两伤低热基础方:竹叶石膏汤51、项背僵痛不适基础方:葛根汤52、百合病基础方:百合地黄汤53、热盛伤津口渴基础方:栝楼牡蛎散54、狐惑病基础方:甘草泻心汤55、阳毒基础方:升麻鳖甲汤56、风湿历节病基础方:桂枝芍药知母汤57、寒湿历节基础方:乌头汤方58、中风痱基础方:小续命汤59、血痹基础方:黄芪桂枝五物汤60、阴阳两虚失精证基础方:桂枝加龙骨牡蛎汤61、阴虚失眠证基础方:酸枣仁汤62、阴虚火旺,虚烦不寐基础方:黄连阿胶汤63、心阳虚不寐基础方: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64、脾虚痞满不寐基础方:半夏泻心汤65、久病胸闷烦惊之不寐基础方:柴胡加龙骨牡蛎汤66、水热互结伴失眠基础方:猪苓汤67、心血不足且脉结代之失眠基础方:炙甘草汤68、邪去正未复之失眠基础方:竹叶石膏汤69、脾肾阳虚不寐基础方:干姜附子汤70、虚劳挟瘀血证基础方:大黄蛰虫丸71、寒饮郁肺咳嗽上气基础方:射干麻黄汤72、浊痰壅肺基础方:皂荚丸73、肺胃阴虚咽喉不利咳喘基础方:麦门冬汤74、肺痈邪实气闭基础方:葶苈大枣泻肺汤75、风热水饮内作咳嗽基础方:越脾加半夏汤76、肺痈脓成基础方:苇茎汤77、奔豚证属肝郁血虚化热上冲基础方:奔豚汤78、奔豚证属阳虚感寒基础方:桂枝加桂汤79、胸痹属胸阳不振,寒饮痰浊阻塞基础方:栝楼薤白白酒汤80、胸痹属中焦阳虚气虚基础方:人参汤方81、胸胃腕气滞基础方:橘枳姜汤82、水饮兼气机不畅基础方:茯苓杏仁甘草汤83、寒湿痹痛甚基础方:薏仁附子散84、痰热基础方:小陷胸汤85、寒(饮)痰基础方:赤丸86、阴寒痼结基础方:乌头赤石脂丸87、脾胃虚寒,水湿内停基础方:附子粳米方88、腹满胀重于积的基础方:厚朴三物汤89、虚寒性腹满痛基础方:大建中汤90、寒实内结基础方:大黄附子汤91、寒疝腹痛基础方:乌头煎92、肝着基础方:旋复花汤93、肾着基础方: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94、痰饮病(脾阳不足,水饮内停)基础方:苓桂术甘汤95、留饮基础方:甘遂半夏汤96、支饮眩冒基础方:泽泻汤97、呕吐基础方:小半夏汤98、痰饮善后基础方:《外台》茯苓饮99、下寒上燥的小便不利基础方:栝楼瞿麦丸100、湿热瘀结小便不利基础方:蒲灰散101、郁热伤阴小便不利基础方:猪苓汤102、风水夹热的基础方:越脾汤103、皮水基础方:防己茯苓汤104、气滞脾弱基础方:枳术汤105、虚寒性吐血基础方:柏叶汤106、虚寒性便血基础方:黄土汤107、热盛出血基础方:泻心汤108、胃虚有热呃逆呕吐基础方:橘皮竹茹汤109、肠痈未化脓基础方:大黄牡丹汤110、肠道瘀脓基础方:排脓散111、上部有脓基础方:排脓汤112、阴狐疝气基础方:蜘蛛散113、癥瘕基础方:桂枝茯苓丸114、血虚出血基础方:胶艾汤115、肝脾不调,水血互结腹痛基础方:当归芍药散116、胃虚寒呕逆基础方:干姜人参半夏丸117、血虚熱郁小便不利基础方:当归贝母苦参丸118、气血郁滞腹痛基础方:枳实芍药散119、瘀血内结腹痛基础方:下瘀血汤120、产后中风兼阳虚感冒基础方:竹叶汤121、梅核气基础方:半夏厚朴汤122、脏燥病基础方:甘麦大枣汤123、冲任虚寒兼瘀致崩漏基础方:温经汤124、缓急止痛基础方:芍药甘草汤漫话桂枝汤安徽省郎溪县中医院温兴韬八六年在母校上方剂课时,方剂教研室的徐宝圻老师讲述了自己在实习时的一则医案,对我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当时一患儿被诊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屡屡用药不效。
所用的方药多是些清热凉血止血等。
后来进行科室大讨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而徐老师提出用桂枝汤,即刻遭到众人反对。
好在主任比较冷静,问徐老师为什么用桂枝汤,徐老师认为既然久用凉血止血药不效,就说明病机不对,不如反其道而行之。
主任真的同意用桂枝汤,随后患者病情逐日改善直至康复。
由于这一医案的影响,我在随后的《伤寒论讲义》学习中对桂枝汤类方特别关注。
当时讲义上的56条后附有李士材医案,“一人伤寒六日,谵语狂笑,头痛有汗,大便不通,小便自利,脉洪而大,众议承气汤下之,李力排众议用桂枝汤,及夜笑语皆止,明日大便自通。
”当时已上完内科,对常见病的诊疗已有一些基本的认识,无法想象对谵语的病人可以用桂枝汤来治疗。
除了好奇惊叹外只是茫然,当即在此案旁写了:此法非常人可效!有一次学校安排到合肥市一院见习,在病房见一病人每日发热出汗,已治疗两月不效,在所用的众多药方中,如今我记忆清晰的就是他正在服用的是白虎加人参汤。
当时见到此病人我立刻想起大论54条,患者是位退役海军,他的皮肤细腻而白嫩,舌淡红润苔薄白。
回到学校我向几位老师请教可否用桂枝汤,却未予认可。
上课之余我常到附院看老中医门诊,一直到后来的毕业实习,也很少见用桂枝汤。
有一次寒假回家,听家父说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治一小儿哮喘五剂而安,虽然对我讲解一番但我依然懵懵懂懂。
依稀记得在一本书上看到,一脑疽患者,众医治之无效,后求治丁甘仁先生,认为是太阳病,用桂枝汤数剂而愈。
这如同李士材案给我的感觉一样,依旧是惊叹茫然。
毕业后,最初的几年虽然用经方,但桂枝汤用的很少,偶尔一用亦心中无底,找不到感觉,不知道如何下手。
宋.许叔微曾言“此方在仲景一百十三方内独冠其首,今人全不用,何哉?…只后人看不透,所以不敢用。
”虽然见柯琴《伤寒来苏集》中说桂枝汤功效如何如何,可我却仍不甚了了。
直到九五年在南京进修,随恩师黄煌教授系统学习经方,从方证体质入手,才渐渐学会如何用桂枝汤。
后来见曹颖甫亦有用桂枝汤治疗脑疽的医案,而此时已能理解。
通过近十年的努力,才能较熟练地应用桂枝汤及其类方。
如今回过头来看看自己的求学经历成长过程,真正让我入经方之门,学会用桂枝汤的只有恩师黄煌教授。
2006年我听人说,黄山歙县有位叫殷扶伤的老中医特别擅长用桂枝汤,其七八十年代每日门诊量达几十人,而桂枝汤的应用达百分之七八十。
随后我去黄山开会,特抽空去拜访殷老先生。
一见面殷老师得知我的来意非常高兴,毫无保留的对我讲述自己用桂枝汤的经验。
他认为:“用桂枝汤要因时、因地、因人。
以前生活困难,脾阳虚的多,故多用桂枝汤,胃口不好,没有精神,乏力,似象非象感冒,苔白。
大便软,不坚硬,似恶寒,贫血貌。
面稍青白乌,全身不舒服。
病毒性感冒咽不痛不红肿。
必看咽喉,咽喉红肿绝对不能用桂枝汤,麻黄汤可用。
”随后还与我谈了他治疗杂病的经验体会。
临别握住我的手依依不舍,感叹中医时局的艰难,对我鼓励再三。
回来后我反复思考殷老师所讲的一切,认为殷老师虽不能算是经方家,但他从一个侧面认识到了桂枝汤的应用指针。
他对桂枝汤功效及适应症的理解与张锡纯所言“桂枝汤所主之证皆因大气虚弱”相似。
此后通过不断地学习思考临床实践,对其适应症的掌握亦更加灵活,最近几年随着经验的积累,我应用桂枝汤的频率越来越高,使用范围越来越广,将之广泛应用于内外妇儿各科疾病。
本方主治病症之广难以尽述,正如稻叶克所言:“桂枝汤方,诚然尽善尽美,方中意味无穷,而其应用之妙,不可尽言。
”并言:“大凡以为桂枝汤唯治表证之剂,此乃肤浅之见;又以其主治气上冲者,亦尚未深得其要。
”仲景在大论101条言:“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症便是,不必悉具。
”我根据对大论(包括《金匮要略》)中桂枝类方诸条文的理解及自己的临床实践,体会到桂枝汤亦有如此的特性。
清.柯琴在《伤寒附翼》中桂枝汤条后亦言:“但见一症便是,不必悉具,惟以脉弱自汗为主耳。
”李心机教授在《伤寒论通释》中更是明言:“但见一症便是,不必悉具,不仅仅是对柴胡证而言,在中医学中,它适用于所有的病证。
”对于如何应用桂枝汤及其类方,我有以下几点体会:1 适应症柯琴强调以脉弱自汗为主。
然大论中桂枝汤的脉象虽以浮弱为主,却另有种种不同,如洪大(25),浮数(57),迟(234),其类方中或有微弱(27),沉迟(62),沉紧(67),或但言证而不言脉(43,64)。
至于自汗出,虽有很多条文明言自汗出,但却有部分条文未言自汗出。
本人临证亦有部分病例没有自汗症而用桂枝汤取效。
我的体会是,根据黄煌教授的体质方证学说,从体质方证入手,即简便易行又准确可靠。
当然从方证入手,并不能机械的按图索骥。
现行《方剂学》对桂枝汤功效的解释是很片面的,如今的时方习惯用病机来解释方剂,但用病机是远远无法解释功能丰富而灵活多变的桂枝汤。
我早年曾着力探求此方功效,将之与时方比较,并总结为:益气解表功类补中(益气汤),养血祛风功类荆防(四物汤)。
经方与时方在功效上往往有交叉的地方,可以互用,但很多时候又不可以。
要想对桂枝汤有更全面深刻的认识,当从大论原文入手,反复研读对比。
从基本的方证入手,进而探求不典型的方证,从细微的方证变化入手,从类方中反复探求方证药证间的动态对应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