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社会矛盾分析

城市社会矛盾分析

科学技术学院SCIENCE & TECHNOLOGY COLLEGE OFNANCHANG UNIVERSITY题目:当前中国城市社会冲突调研报告专业班级: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111班学号:702281102姓名:当前中国城市社会冲突调研报告报告人:【内容提要】同其他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不同的是,中国是在一种比较特殊的条件下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

特殊的时代背景条件,使得中国现阶段的社会矛盾呈现出一些明显的特征:民生需求甚于政治诉求;官民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个案问题容易演化成整体化的矛盾;诉求方式相对温和;解决社会矛盾的两难境地;社会矛盾的生长空间很大。

【关键词】社会矛盾民生需求官民矛盾诉求方式同其他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不同的是,中国是在一种比较特殊的条件下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

其一,巨量的事情被挤压在一个相对有限的时空当中。

与先发国家和地区相比,中国社会要在一个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完成由传统社会经济结构向现代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型。

巨量的事情,必然会造成更为广泛、复杂和突出的种种社会问题。

其二,发展的极不平衡。

在中国社会急剧转型时期,社会和经济之间、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以及行业之间出现了一种十分明显的不平衡现象。

这就使得各种矛盾错综复杂的交织在一起,必然会导致大量社会问题的出现。

其三,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深入人心。

近年来,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迅速被中国各个阶层广泛接受和认同。

这对民众影响巨大:一是民众空前重视现实生活尤其是物质生活,二是民众空前重视自身权益的维护。

虽然这是一种历史的趋势,但在近期内客观上势必会对一些有碍于以人为本理念实现的现实问题提出质疑、形成不满,进而造成某些纠纷和抗争的行为。

其四,政府推动型现代化模式的两重性。

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必然是政府推动型的,这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同时还应看到的是,中国推动型的现代化建设具有两重属性。

除了其积极作用之外,还有着一定的负面隐患,这就是公权容易扩张、腐败容易形成等等。

这些隐患进而会同民众形成抵触。

特殊的时代背景条件,使得中国现阶段的社会矛盾呈现出一些明显的特征。

一、民生需求甚于政治诉求虽然中国现阶段的社会矛盾涉及面广泛、种类齐全,但是,从社会矛盾形成部位的角度看,中国现阶段社会矛盾的形成多集中在与基础民生或民众切身物质利益直接相关的部位。

在中国现阶段,民众对于基础民生问题表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重视。

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形成以及以人为本基本理念的深入人心,使得社会成员个性意识、财产意识和维权意识觉醒,同时又使人们十分看重自身的经济利益问题,于是,这就造就了一种普遍的现实感,使社会成员注重现实的日常生活,注重现实生活的质量问题。

但是,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民生问题在改革开放以前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以至于出现严重欠账的情形。

凡此种种,致使民生问题没有得到应有的改善。

如就业难问题、收入差距过大问题、社会保障滞后问题、教育问题、住房问题等等。

这些问题直接大面积地影响到民众的生存状态;而被人们比喻成“新的三座大山”亦即“买不起房、看不起病、上不起学”的问题。

[1](P232) 一方面是对于基础民生问题表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重视,另一方面却是民生问题没有得到应有的改善。

在这样的情形下,源自民生方面的社会矛盾必然会大量出现。

二、官民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从社会矛盾对应群体的角度来看,官民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

在各个矛盾对应群体当中,官民之间的矛盾居前列有时甚至是居于首位的位置。

中国现阶段官民之间矛盾之所以比较突出,是由中国特定的社会转型背景条件所决定的。

一方面,民众对于政府有着一种心理和行为的惯性依赖。

应当承认,在中国现阶段,法律制度的建设比较滞后,民众的法治意识比较淡漠,而且社会组织的发展也比较滞后。

在这样的情形下,作为一种没有办法的理性选择,同时也是作为民众传统心理的一种延续或者是一种路径依赖,民众自然就会向政府表达大量的甚至是各种各样的利益诉求。

实际上,这是民众对政府的一种错位行为,即:该找的事情去找政府,不该找的事情也去找政府。

另一方面,政府对于民众承担了大量的、几乎可以说是难以胜任的无限责任。

本来,现代社会当中政府的合理定位应当是公共服务型政府,但是由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是政府推动型的,政府对于整个现代化进程起着别的国家和地区所不具有的巨大作用,对于社会的方方面面有着力度较大的干预力。

这些干预力有的是十分必要的,有的是特定时期不得已而为之,有的则是越过了公共利益的边界成为一种有害的行为。

后两者或者是缺乏必要的法理依据,或者是会程度不同地损害民众的利益。

基于前述两个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到:既然民众对于政府有着一种过度的依赖,依靠政府解决问题的期望值很高,同时政府在法理的框架内难以有效、全面地解决民众的各方面要求,而且政府不恰当的干预力会直接损害民众的合理利益,因此,在这样的情形下,官民之间的矛盾必然会凸显。

三、个案问题容易演化成整体化的矛盾从社会矛盾激化的角度看,中国现阶段的社会矛盾往往表现出一种连带性的、迅速扩张的特征,即:个案问题容易演化成整体化的矛盾的现象。

比如,2004年,重庆市万州区一名临时工冒充公务员,殴打搬运工,本来是一件问题不大的治安事件却引起了一场规模不小的群体性事件。

[2] 之所以会出现个案问题容易演化成整体化矛盾的现象,其主要原因在于:其一,中国现阶段的社会矛盾有着广泛的民众基础。

由于基本民生问题没有得到应有的改善,因而使得为数不少的社会成员尤其是工人群体和农民群体当中的一些成员产生一些积怨,难以对社会形成一种积极的认同。

作为人数最多的工人群体和农民群体中的成员,由于获益最少、相对剥夺感比较强,因而其中的一些人作为当事人很容易卷入社会纠纷和冲突事件当中,而且是较大规模的卷入。

其二,社会焦虑现象推波助澜。

在急剧转型的中国社会,整个社会弥漫着一种焦虑不安的情绪和浮躁的社会氛围,使社会焦虑成为一个比较明显的时代特征。

[3]有些社会矛盾虽然具有一些负面的意义,但尚未达到十分严重的地步。

但是,社会成员一旦具有了某种焦虑的心态,就往往容易加重对这些问题的不满情绪,甚至有时会出现迁怒于其他人或其他事情的现象。

社会焦虑使人们缺乏一种应对社会问题的从容心态,缺乏从长计议的理性安排。

既然缺乏理性的约束,人们相对来说就容易卷入某些自己本来或许所没有料想的纠纷或冲突当中,从而加重了某些社会矛盾的严重性。

其三,互联网等先进信息传播手段的扩散与放大作用。

近年来,中国的信息传播手段呈现出突飞猛进的发展态势。

至2009年10月底,全国移动电话用户达到7.2亿户;网民总数已达到3.6亿人。

[4]互联网等先进信息传播手段对于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对社会矛盾的形成和扩散自然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在先进信息传播手段越来越普及的条件下,至少出现了两种情形:一种情形是,关注某个社会矛盾的某些社会成员,使用网络或短信发表看法。

由于大量网络帖子和短信采取匿名的方式发布,因而发表者所承担的风险和责任都很小,进而使得一些社会成员借题发挥、借机宣泄,大量未经证实或认真分析的看法甚至是非理性的看法纷纷出现。

另一种情形是,越是激烈的言论,越容易引人注意,因而传播的范围就越广。

如果说看法发表者缺乏理性的话,那么听者同样也缺乏理性至少是来不及进行必要的分析。

在这样的情形之下,与之相关的社会矛盾由于引起了公众的普遍关注,因而一些社会成员会以不同的方式介入进去,相应地,社会矛盾很有可能会迅速加重。

四、诉求方式相对温和相对来说,在中国现阶段,除去少数与极端民族主义和极端宗教派别合流者外,除去个别地区曾经出现的类似“翁安事件”、“陇南事件”、“石首事件”、“通钢事件”等暴力冲突外,总体而言,就大多数民众的利益诉求方式而言,仍然是以温和的方式为主,激烈的利益诉求方式只是少见的现象。

这些温和的利益诉求方式多表现为和平请愿的方式,如:上访现象,河北工人和一些广州人的“散步”现象,广州某地民众的“静坐”现象,北京某些出租司机的“休息”(而不说“罢运”)现象,等等。

类似的现象,虽然对整个社会的民众心理会有一些影响,但对社会的运行而言,并没有形成全局性的动荡,仍然属于可控的范围之内。

中国社会特有的历史和现实的条件,使得中国现阶段民众利益诉求总体上以一种相对温和的方式表现出来。

其一,人心思定已经成为中国社会各个阶层的共识。

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和当代的历史,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实践已经反复证明,社会稳定是现代化进程得以顺利推进的基本前提条件。

如果没有社会的稳定,那就意味着社会动荡。

社会动荡意味着一个社会丧失了最为起码的社会秩序、经济秩序和规则体系,进而会使整个社会和经济陷入一种混乱无序的动荡状态之中,1949年以前的多年战乱以及“文化大革命”的惨痛教训已经明白无误地说明了这一道理。

这一点,已经为中国社会的各个阶层所广泛认同,人心思定已经成为大势所趋。

[5]显然,在人心思定这样一种较为普遍的社会心理背景下,民众在表达利益诉求时,更容易倾向于以温和的方式来进行。

其二,利益诉求一方行为方式的理性选择。

中国民众是十分理性的,在考虑一些重要问题时,实现目的和成本付出是一件必须考虑的事情。

在利益诉求方式的选择方面,就明显地表现出这一点。

受历史传统因素的影响,民众当中的一部分成员仍然存在着“怕官”的心理,同时,现实的状况是,民众大量的利益诉求必须通过官方介入才能得到有效解决。

如何一方面使自身的利益诉求得到表达,而且通过某种压力使问题的影响增大,让政府知道此事的重要性,认真介入并解决此事,另一方面,又能够小心翼翼躲开“违法”嫌疑,以不被界定为违法行为为出发点,减小自身的风险,达到自我保护的目的,便成为许多社会成员考虑的问题。

就此而言,各种各样温和的利益诉求方式便成为当事人的现实选择。

五、解决社会矛盾的两难境地在中国现阶段,人们在解决社会矛盾时,往往容易陷入一种两难的境地,即:在解决此种社会矛盾的同时,却往往会加重了彼种社会矛盾。

这在一些事关社会成员基本权利保护的政策和发展经济方面表现得比较明显。

比如,劳动保护政策的落实同一些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之间有时会出现两难的情形。

劳动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是大势所趋,同时还要看到,劳动保护政策的落实,意味着企业要支付较之以往更多的成本。

于是,劳动政策的充分落实同一些企业发展的后劲两者之间有时会难以避免地出现此消彼长的情形。

就是在同样都是事关民生方面的政策当中,这种两难现象也是比较常见的。

对于中国现阶段社会矛盾的这样一种特征,是不难理解的。

现今中国的发展是十分不平衡的。

这种不平衡,既表现在社会经济文化之间、城乡之间以及区域之间发展水准的不平衡,也表现在社会成员包括政府官员在观念以及行为准则方面发展水准的不平衡。

这种不平衡现象,导致了社会成员利益诉求的内容和方式的多样化,也导致了政府对于社会矛盾的多样化认识以及千差万别的解决方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