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18.苏州园林_第2课时-人教八上优质课教学设计精品(部编)
18.苏州园林_第2课时-人教八上优质课教学设计精品(部编)
(2)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鉴赏”指对艺术品的欣赏和评价,而“欣赏”指对艺术品的领略和玩赏,在句中用“鉴赏”最恰当。
(3)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用“一切”“决不”这样肯定的语气强调苏州园林的总特征。
(4)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艺术”是强调个人独创性的活动,其成果能给人以审美愉悦,并且无法被复制;“技术”,意味着有固定的程序和手法,其成果是具有实际效用的东西,一般可以大量复制。
(5)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
此句强调“大多是这样,但又不全是”这一层意思。“往往”是就一般情况而言,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6)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
(二)拓展延伸
苏州园林
凤章
每次到苏州,我总要到几个园林里走走。
在那玲珑奇巧的假山石畔的小亭里,在那碧水池边的水榭前,喝上一杯虎丘茉莉花窨( )制的花茶,然后,或斜倚朱栏,或漫步长廊,或小坐花厅,或攀登楼阁,或穿假山石洞,或踏深幽曲径,饱赏园中如画的景色。
据《苏州府志》载,苏州城内大小园林,约有一百五十多座,可算名副其实的园林之城。现在开放的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网师园、怡园,不过是其中有代表性的几座罢了。然而,这些园林,在布局、结构、风格上,都各有自己的艺术特色,各有个性,各有自己的美。
一条高低曲折的长廊,中间用同样一条高低曲折的花墙隔起来,就形成了内外两道长廊,这便是复廊。沧浪亭整个园子就环抱在这条长长的优美的复廊里。复廊的外廊紧贴园外的碧水河塘。你从外廊走,仿佛并不在园里面,而是在园外青葱翠色的田郊野外漫步,但是,转过脸,你从花墙向里面看,却隐隐地看到园内树影婆娑,古亭傲立,绿竹红花,随风摇曳,别有一番风味。如果从内廊走,你可以尽情欣赏园内那些亭台、假山、芭蕉掩映的小榭,飞檐凌空的厅屋等建筑艺术,但转过脸,从花墙透窗处,园外的风光却又飞快地进入你的眼帘。这复廊真有说不尽的奇妙处。复廊尽头是登楼的梯子,小楼名叫见山楼。登楼纵目远望,原来苏州的城墙、城河、盘门古塔、远处的上方山,一览无余。难怪刻在园中那座沧浪古亭石柱上的一副对联写道:“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许多退休工人在这里品茶、弈棋,特别是在复廊外廊面河的拐角处,有一钓鱼台,常有老人在那里垂钓。
(3)第3段和第5段的比喻:
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
——增强了形象感,突出了事物的特征
这篇文章作者运用准确、精练、生动、优美的语言,自然真切地再现了苏州园林的风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2.叶圣陶先生是“优秀的语言艺术家”,本文语言准确简练,生动传神,耐人寻味,堪称说明文语言的典范。
(1)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标本”原指实物原样或经过整理、供学习研究时参考用的动物、植物、矿物样品。这里是典范、样本的意思。这个词语非常简练地说明苏州园林在各地园林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对各地园林的广泛影响,也说明了苏州园林具有很高的鉴赏价值。
18苏州园林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领略中国园林的建筑美。
2.把握苏州园林的特征,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3.体会本文说明语言的多样性、准确性和生动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体会苏州园林的美,激发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理清文章说明的顺序;学习课文对多种说明方法的运用,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
说明,说明花草树木映衬方面的图画美。
(2)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
描写,描写了俯下的高树枝和仰起的低树枝交相辉映的情景,富有动态,给人以层次感。
(3)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
描写,描写了苏州园林树木的栽种特点。
(4)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
沧浪亭的美,在于它的清幽、古朴。它在苏州园林中,年纪最大。它是九百多年前,北宋苏子美(当时这位苏学士刚刚丢了官,流寓苏州)在南园买了块地方建造了这座沧浪亭。南园靠近盘门,那时候盘门内外的自然景色是很美的。“绿杨白鹭俱自得,近水远山皆有情”,苏学士颇为喜爱这一带秀丽的风光。但是,他所买的地,仅仅是南园的一隅,建造一座小小的园林,如何能把南园和盘门内外优美的自然景色都收进去呢?感谢能工巧匠们,他们创造了园内景色和园外自然景色融合于一体的独特的园林建筑——沧浪亭的美丽多姿的复廊。
“栽”“蔓延”“补”这几个动词恰当而形象地写出设计者和匠师们的精心布局,化静为动,化单调为多彩。这句话体现了本文语言的精练。
(7)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
“隔而不隔,界而未界”的意思是,尽管猛一看上去花墙和廊子把景致分开了,但因为墙壁是镂空的,廊子两边无所依傍,所以景致并没有被真正隔开,而只是缓冲了一下视线,使得景物不是一览无余地呈现在游览者眼前,而是逐次展开,给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议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阐明这样栽种的艺术效果。
(5)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描写,“古老”“盘曲嶙峋”写出了苏州园林的花草树木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描写,“满眼的珠光宝气”写出了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自然之趣。总的说来,说明文以说明这种表达方式为主,同时根据写作需要可以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3.文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
(1)第2段的排比:
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概括下文的分项说明
(2)第3段的设问:
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引起人们对布局原理的思考和注意
难点:理解作者是如何抓住苏州园林的特征进行说明的。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苏州园林具有怎样的总体特征,才能成为各地园林的标本?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2.文章的结构安排是什么?
总——分——总
3.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说明苏州园林图画美的特征的?
说明顺序:从整体到局部,从大处到小处的逻辑顺序。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课文内容,对上节课的学习做一个复习巩固。
二、课文学习
(一)品味鉴赏
从全文来看,这篇说明文的语言表达具有多样性。如: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用词的精练、准确、周密;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等。试举例加以体会。
1.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以课文第5段为例:
(1)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