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活动方案之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方案

活动方案之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方案

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方案【篇一: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对策】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对策[摘要]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不仅是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需要,更是高等教育不断深化改革,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大学校园不断向信息化高速发展的必然要求。

本文在阐述了校园网络文化重要性基础上,分析了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负面效应,最后提出了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对策。

[关键词]网络文化校园文化负面效应根据cnnic(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最新的《第1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大专及以上学历的网民的普及率达到91.5%,文化程度为大学本科及以上的网民达到3395万人。

由此可以看到,网络生活已经成为大学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我们育人环境建设的成效。

党中央和教育部深入学习胡锦涛总书记1月23日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关于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重要讲话,提出要以创新精神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努力营造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为培养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本文在阐述了校园网络文化重要性基础上,分析了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负面效应,最后提出了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对策。

一、校园网络文化的重要性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网络在高校的广泛应用,网络已经成为高校教育教学管理的重要载体。

由此产生了校园网络文化,它集中体现和反映了高校的校园文化氛围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是现代学校区别于传统学校的重要特征。

1.校园网络文化体现学校文化特色一个成功的校园网的建设从其信息发布功能模块的设置、自动化办公系统应用功能的开发、教育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师生及家校交流平台的建立到这一系列功能的实际应用,都充分展示着充满活力的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办学成果、办学特色以及校风、教风、学风,以此来引领全校师生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彰显具有特色的学校文化风貌。

同时,高校校园网络作为展示学校工作的窗口,也是高校评估的一个观察点。

【篇二:校园文化建设方案(chen)】校园文化建设方案(初稿)校园文化是学校本身形成和发展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是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根基,是学校个性特征的重要标志,也是学校的精神和灵魂。

安徽工程大学机电学院正处在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不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建设和谐校园,对形成良好的校风,提高师生员工的凝聚力、陶冶情操,促进师生全面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推进学校科学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依据《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教社政[2004]16号)和学院的有关要求,为进一步推进我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有序发展,制定本实施方案:一、主要目标从我校实际出发,以“围绕优势专业促传统产业发展,根据产业需求促专业建设”的改革思想,坚持走深度融合区域经济建设,产学研用相结合,积极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创新性发展道路,通过各部门和广大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努力形成催人奋进的学院精神、高效务实严谨科学的管理制度、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和优美舒适的校园环境,营造良好育人氛围,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激发师生自信,增强学校综合实力,促进学校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具体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精神文化方面:继承优良文化传统,结合企业文化精髓,创新学院育人理念,营造教风严谨,学风浓厚,考风纯正,作风积极的氛围,培育优良校风,塑造立志、诚毅、创新的学院精神,创建和谐校园。

(二)制度文化方面: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从我院实际出发,以人为本,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完善学生培养教育和管理规定,大力加强法制宣传和法制教育,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形成公开透明、公正合理的校园制度文化环境。

(三)校园文化生活方面:从学院办学目标和定位出发,结合学生全面发展诉求,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创新形式,打造特色,塑造品牌,形成传统,发挥校园文化润物无声的教育作用,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

(四)环境文化方面:合理规划校区建设,完善校园环境设施,开辟新的文化阵地,形成优美舒适、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的物质文化环境,努力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二、具体措施(一)精神文化建设方面校园精神是一所大学的灵魂,是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根基和血脉,也是学校个性特征的重要标志。

它集中体现着学校的品格和人文积淀,是办好现代大学的精神资源和无形资产,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精神文化建设则是校园文化之核心,也最能反映一个学校的精神风貌、竞争姿态、进取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

它对形成校园的内部凝聚力和外部竞争力起着不可或缺的积极作用。

为实现学校科学发展,使全体员工和学生的向心力、凝聚力真正成为推动学校发展的内在动力,就必须率先构建起具有本校特色的精神文化。

1.1充分彰显师生的主人翁地位师生是学校的主体,学校的发展离不开广大师生的建言献策,树立“校荣我荣、校耻我耻”信念才能更好地彰显师生的主体作用,为师生提供更好的服务。

建构起师生强烈的进取意识,心系学院、奉献母校的信念,为学院建设发展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合力打造我院爱校、敬业、团结、奉献的校园精神文化。

1.1.1完善师生参政议政渠道参政议政是民主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是广大师生为学院发展贡献力量的重要方式,对于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作用。

要在全校的师生员工中,开展长期的“心系学院、奉献学院、我与学院共成长”活动,从而形成我院独特的一股强大向心力和凝聚力。

教师:教书育人,师德为先。

我们要重视每一名教师在教学育人中的主体地位。

同时充分吸收现代大学的办学理念与思想精华,积极营造严谨求实、科学民主的学术氛围,不断提升教师的人格、气质、修养等内在品质。

以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为主体积极搞好校园文化创新、品牌文化创建,努力构建符合我院实际的精神文化,增强学校办学的凝聚力。

要在教职员工中大力弘扬“志存高远、爱国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谨笃学、与时俱进”的良好师德风范,鼓励和引导师生员工自觉在政治思想上、道德品质上、学识教风上率先垂范,为人师表。

同时要进一步做好“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工作。

牢固树立依靠教师办好学校的意识,营造教师心情舒畅的工作氛围和灵活、高效的用人机制。

从思想上、政治上和生活上关心教师的成长,关心教师的生活,积极创造良好的发展氛围和工作条件,在全校范围内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

与此同时,制定《机电学院教职工职业道德规范》,逐步建立和完善师德考评制度,把教职工的道德自律和有关制度的外在约束结合起来,保证师德建设的时效性和长期性。

每年召开一次“教代会”,倾听广大教师对学院发展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与此同时,建立起我院的“教职工之家”。

旨在让教职工有个沟通交流、精神寄托的地方。

可定期举办教职工论坛、聚会交流和文体娱乐赛事,以增进彼此的了解,增进感情,利于工作。

学生:与此同时,要对学生进行“心系母校、爱校奉献、我与学院共成长”的良好氛围。

力求将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做得“更实在、更接地气、更温暖人心”些。

要注重“智商”和“情商”的有机结合,注重学生的品行养成和行为规范,养成良好的学风。

要高度注重第一课堂,固化学生的基础;努力开辟第二课堂,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提供创新精神土壤,增强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塑造和提炼人文精神,建立家长联系沟通机制。

宣传先进,营造积极向上、你追我赶的校园正能量。

与此同时,要积极鼓励广大师生树立主人翁意识,为学院建设建言献策,有针对性地开展“我为学院献一策”活动。

要对学院发展确有高远见地的意见和建议,除了给予精神鼓励外外,还要给予相应的物质奖励。

同时,做到每年召开一次“团代会“或“学代会”,倾听学生呼声,同时让学生学会自我约束、自我管理。

院领导定期与学生代表举行座谈会为院校和学生交流提供一个更好的平台,有助于了解学生的想法,缩小彼此的距离、增进【篇三:推动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的有效策略】龙源期刊网 .cn推动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的有效策略作者:卢盛继摘要:近年来,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网络技术蓬勃发展,受社会之影响,高校校园网络的迅速崛起,使之获得长足发展,其信息资源的数量和形式也日渐丰富,在宣传思想教育方面突出的优越性也越来越明显,以此形成丰富的网络文化氛围,并对文化的传播形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及学校与师生家长相互间的信息交流方式等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网络技术校园文化人才培养1 校园网络文化的功能网络作为继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之后出现的“第四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有着实时、开放、交互、虚拟等鲜明特点。

与之相伴生的网络文化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已经渗透到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教育等诸领域及人们学习、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尤其是高等院校,表现出其独特的功能,即校园网络的展示性、服务性、交流性、育人性等功能。

并力争使校园网站的栏目设置、信息内容与受众群体的工作、生活密切融合,因地制宜,结合该校地域、文化、专业及师生员工知识结构等特点,以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网站吸引并留住受众群体,为该校及其下属单位所属的专业文化提供良好的展现平台和互动交流园地。

2 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众所周知,高校是网络文化的前沿阵地之一,自然深受这种新的文化样态的影响,目前存在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2.1 校园网站职能分开,内容技术两张皮,网站管理者素质良莠不齐。

许多高校或其下属单位的网站管理者素质良莠不齐,甚至有可能是不熟悉网络技术和网络环境语言的教职工兼任,这就直接导致该校或该单位的网站几乎形同虚设,长期处于睡眠状态。

比如网站缺乏基本的维护与管理,内容长期得不到更新,信息监管不力,制作水平低等。

这样的网站根本不能发挥其应有作用,更谈不上营造网络文化氛围。

2.2 校园网站内容单调、重复,没有发展成为良好的展现平台和互动交流园地。

许多高校及其下属单位的网站,在栏目设置以及信息发布上大多数是重复、单调的,仅对该校或该单位的基本信息和工作动作宣传,基本上属于单向传播,因此忽视了信息受众群体思想的动态,而校园网站也只是发挥了信息发布的功能,充当起信息告知台的角色。

2.3 财力物力投入不力不及时,未能搭建起具有高校特色的、极具影响力的大型网络文化传播平台。

许多高校因在人、财、物等方面不能够及时有效地补充和加强,就会导致网络各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