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2小微企业信贷中信贷欺诈与防范

2.2小微企业信贷中信贷欺诈与防范

小微企业信贷欺诈及其风险防范前言信贷欺诈给信贷机构带来的伤害,不仅仅表现为风险损失,更表现为对风控者的诛心之害。

信贷江湖中对信贷欺诈的态度也高度共识:“诛人心者,人必诛之!”。

所以,所有信贷风控首要任务就是信贷欺诈的防范。

风控之江湖即是防诈之江湖。

近年来,欺诈之风尤盛,风控者苦诈久矣!不少类银行金融机构因欺诈之害,已经悄然退出市场,尤其是信用贷款市场。

房贷、车贷遭空前热捧,实乃信贷市场倒退之佐证。

信用几乎变成了不可证实的主观命题。

然邪不压正,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因此,本文希望通过系统性梳理小微信贷领域的信贷欺诈类型、惯用手段、内在本质、识别方法与防范措施,抛砖引玉,引起同业者对欺诈问题更深层次的思考。

一、小微企业信贷欺诈的定义与类型1.信贷欺诈的定义几乎所有信贷风险中包含信贷欺诈的成分。

为了避免歧义,首先给出信贷欺诈的定义。

信贷欺诈是指借款人故意隐瞒信息、虚构事实骗取贷款,并且因“主观上不想”或“客观上不能”偿还,可能造成出借人风险损失的行为。

通俗的讲,就是恶意欺诈,即借款人明知不能偿还,仍然隐瞒、虚构并申请借款。

如此定义区别了常规的信用风险,即企业并无隐瞒与虚构却因经营不善引发信用风险。

同时也强调了信贷欺诈的三个特征。

一是以骗取贷款为最终目的;二是使用隐瞒、虚构等欺诈性手段;三是借款时就没有打算偿还。

这其中包括有能力没意愿的,也包括有意愿没能力的。

2.常见信贷欺诈的类型与恶劣程度划分2.1常见的信贷欺诈类型小微企业信贷领域的信贷欺诈主体,大多数是小微企业主、实控人,因此通常申请贷款都是以经营性用款作为理由。

信贷欺诈的最高境界莫过于以经营生意为幌子,私下里布局的确是庞氏骗局,甚至长期设局,前期不惜高息返利,由此诱惑了贪婪的理财者与出借人,最后在骗局败露前,卷款跑路。

类似的,原有实业经营者,因受金融业务诱惑,参与民间拆借,从事类金融业务。

通常也是以实业企业为幌子,低吸高放,由于在金融业务上不专业,形成风险后,无法兑现。

与此不同的是经营能力较差的老板,因生意失败,寄希望于借款跑路。

或是败局已定仍要借款放手一搏的老板。

以上是小微信贷领域常见的四种信贷欺诈方式,共性在于均以生意立牌坊,以骗钱为目的。

最恶劣的是“设局者”,“拆借人”次之,“失败跑路老板”和“不认输的老板”再次。

小微企业信贷欺诈貌似形形色色,无非披上不同行业的外衣。

揭去欺诈外衣,本质无外乎上述几种。

2.2按照信贷欺诈的性质恶劣程度划分犯罪学中通常以犯罪动机与作案手段的恶劣程度判断罪行大小,信贷欺诈类似。

所以以主观目的与客观手段综合评价可以对信贷欺诈进行恶劣程度划分。

因此,从欺诈目的上可以划分为:(1)借钱后跑路的;2)借钱后堵窟窿的;3)借钱维持经营困局的。

恶劣程度由重到轻。

从欺诈手段上可以划分为:(1)长期准备、系统造假的;(2)短期准备、系统造假的; (3)短期准备、局部造假的。

恶劣程度由重到轻,防范难度也依次减弱。

所以综合考虑,最恶劣的莫过于长期准备、系统造假,骗钱跑路的欺诈行为。

恶劣程度较轻的就是,短期准备、局部造假,并且借款用于必败之局的行为。

这种行为已经接近于包含轻微隐性负债问题的正常借款申请行为。

所以性质上讲隐性负债问题的确属于信贷欺诈,但是由于还款能力和意愿的不同,实务中不应将情节轻微的隐债问题归类为信贷欺诈,而隐瞒负债情节严重的则不然。

上述两维度交叉至少可生成九种情境,逻辑清晰,文字上略去罗列。

2.3按照信贷欺诈参与人划分根据信贷欺诈的参与人划分可以分为:外部欺诈、内外合谋欺诈与内部欺诈。

由于后两类涉及内部人道德风险问题,对信贷机构来讲,属于风控体系失效,所以也备受关注。

实务中越是额度较小的信贷越容易出现内外勾引的风险,尤其是对于审贷分离的信贷机构更容易遭受内部人变节攻击。

内部欺诈是指内部人员洞悉风控体系漏洞,虚构借款主体与资料骗取贷款。

严重者内部团队勾结集体作案,所谓家贼难防。

二、小微企业信贷欺诈的惯用套路小微企业信贷欺诈区别于其他类别信贷欺诈的地方就是总要有一个生意作载体。

通常这也是引诱信贷机构上钩的招牌。

所以,欺诈成不成关键在于这个招牌姑娘打扮漂亮不漂亮。

于是,欺诈的常规套路与惯用手法都是围绕美化招牌来进行的。

根据不同信贷机构偏好,设计不同的着装打扮。

通常欺诈均以虚增资产、虚增利润、虚增收入(现金流)、三类经营虚构为主,以虚夸前景、虚构用途、虚设门面三类故事虚构为辅。

在“三主三辅”虚构中进行套路组合,因人设局。

1.虚增资产的惯用套路虚增资产的套路基本上是按照资产负债表左侧资产项,由易到难的进行造假、虚构。

通常来讲,固定资产虚构难度较大,流动资产虚构较为容易。

所以骗子们会首先选择在库存、应收科目下手,其次会选择设备、厂房、在建工程、无形资产等科目下手。

高明的诈者当然知道需要系统造假才能蒙混过关,所以在资料造假中也会采用成套的资料造假。

比如,虚增库存可能会虚构采购合同、收货凭证、入库单、库存台账等;虚增应收则虚构买卖合同、出库清单、发货清单、出厂记录甚至销售提成等;基本逻辑如此,不一一列举,轻者局部作假,重者系统作假;轻者临时谋划,重者长期布局。

更为甚者,勾结他人借入实物资产及相关真实材料应对现场尽调。

缜密者还对资产累积过程配以系统说辞,防止被从利润累积和隐性负债方面被看出破绽。

总之虚增资产的常用套路就是虚增资产负债表左侧,隐瞒或模糊资产负债表右侧项目,万变不离其宗。

必须强调的是,隐瞒负债作为虚增资产的一种特例,是信贷企业信贷最常见、危害最大的信贷欺诈,通常我们贷前的尽调和贷后的深入调查逐渐化隐为显,也就缓和了信贷欺诈的严重性质。

尽管如此,最终转移资产、跑路、恶意逃废债务的那些借款人大多数仍属于隐性负债没有被挖掘出来,情况严重者最后以信贷欺诈风险爆发收场。

关于隐瞒负债进行信贷欺诈的识别详见《小微企业信贷风控的根源性问题:隐性负债》一文。

本文不加以详述。

2.虚增利润和现金流的惯用套路虚增利润的套路是按照损益表的规律,虚增收入及其盈利能力,虚减或隐瞒各项费用,从而貌似经营状况良好。

现实中虚增利润首先表现为虚增收入,虚增现金流主要变现为虚构流水,也是为了美化收入,这里合二为一介绍。

虚增收入大多表现为:虚增销售交易、造假合同、采购合同、生产记录、发货单据、银行流水等,由此形成销售形势一片大好的假象。

为了显示生意的盈利性,常常辅之以虚夸前景和虚设门面。

比如:住豪宅、开好车、奢华大气的办公条件等。

3.虚构前景和借款用途惯用套路上述三主虚构由于自身在业务流程节点上、财务实务上有固定的勾稽关系,所以局部的、临时的造假较容易识别,而长期的、系统的造假识别则需更专业的识别,但造假的复杂度和成本也较高。

三主虚构无论多么逼真,在系统性的交叉验证和逻辑检验环节总会露出马脚,这也是为什么小微信贷在方法论上如此强调这八字方针。

所以通常骗子们会在虚构三辅上多做文章。

尤其欺骗者会利用对自身行业的熟悉优势向调查人员虚构发展前景以及借款用途和未来收益。

这也说明风控技术需要基于深入的行业认知。

至于对借款用途的核实,业内有句名言:完整的借款用途分析等于半个尽调报告。

也就是说,即便对行业了解不深入,基于营运资本周转规律对借款用途做细致分析,进而证伪虚构的用途。

4.虚设门面的惯用套路三辅故事虚构相比三主经营虚构来讲,最大的差别在于其与尽调主要内容弱相关,但又貌似有联系,容易给造成假象,逻辑上又很难严格证伪。

尤其是表现为虚设门面的情形。

虚设门面是指为了达成欺诈目的有意识的进行形象包装。

大到办公环境、设施、居所、交通工具、员工着装,小到领导人合影、慈善义举证明等等。

总之就是要用过度的软指标欺骗信审人员,以弥补硬指标方面的不足。

因为虚构门面在逻辑上更难以证伪、常识上更难分辨是非。

三、小微企业信贷欺诈成功的本质诈者屡屡得手,被诈者伤痕累累。

凡此种种,本质上都说明小微信贷风控体系的失效。

这也是信贷欺诈成功的内在本质。

这种内在本质主要表现为以下三方面:1.贷前尽调评审技术失效—真伪不辨如果小微企业尽调评审技术体系还不成熟,那么信贷机构将面临两个层面的失效。

评审技术体系第一个层面表现为有效评审信息的收集,尤其是经营信息,如果对信息采集真伪不辩,则出现了信息收集失效。

第二个层面表现为根据收集的有效信息进行交叉验证和逻辑检验,尤其是对内在逻辑性较强的经营信息。

如果评审人员对企业经营逻辑理解不深入,可能会出现逻辑验证失效,尤其是难以量化计算时的粗线条评审。

所以信贷机构有效的尽职调查,首先保证数据采集的真实性,其次要保证推理逻辑有效性与共识性。

无论是审贷一体的模式还是审贷分离的模式都要解决小微企业经营信息和评价内部不失真传递的问题—即信息内部传递失真误差不影响授信决策。

笔者的实践经验是信贷机构对尽调模板的设计应该是基于行业细分的,在此基础上形成标准化的经营逻辑评审框架,在此基础上审批人员才可能知道尽调的报告到底说些什么。

2.贷后管理风险监控失效—疑而不究很多最后被证实的信贷欺诈其实并不是发生在初次合作阶段。

更多的是在长期的合作过程中,放松了警惕,以至于没发现客户的经营劣化,或因客户熟悉风控体系套路而找到可乘之机。

大多数信贷欺诈风险都是因为贷后回访流于形式,贷后的风险监控失效。

笔者实践中提出的“贷后客户管理四阶段模型”:初次合作授信、疑点排查客户考察期、良性合作监控期以及劣化、预警与离场期。

适合大多数开展小微企业经营贷的信贷机构。

贷后管理才是真正对抗欺诈的持久性战场。

小微企业经营失败率高,如果不强化贷后的监控、预警与离场机制,不是中了欺诈风险的埋伏,就是踩响了信用风险地雷。

简单的讲贷后管理就是要解决“有疑必究、究竟到底”的问题。

此外这里还要强调一点的是,大多数信贷机构的客户经理负责制上内生了诸多风险,其中自然也包括欺诈风险。

因为客户续期利益驱动客户经理帮助企业进行续贷。

这里的问题很严重,大多数机构没能很好的解决。

需要在客户经理的管理模式、考核以及激励机制上做细致的制度安排,这里不展开。

3.整体风控体系有漏洞—亡牢未补有效的风控体系是持续改进与优化的结果。

无论是精确基于经营的大额授信模式,还是模糊基于经营的微小额模式,均不例外。

有效的风控体系首先是动态优化的,针对具体业务问题以及外部环境变化及时发现体系中的漏洞,及时采取修正与完善的措施。

很多内部人欺诈与内外结合信贷欺诈都是源于内部人熟悉了风控的漏洞。

谈及内部人道德风险,信贷欺诈问题的边界就突破了风控部门的边界。

许多欺诈是因为组织管理顶层设计中没有对内部人欺诈的防范机制。

这需要机构高层领导认识到:(1)组织模式内生了内部人道德风险;(2)内部纪律检查和教育的重要性;(3)业绩激励机制对风控的扭曲效应等问题。

四、小微企业信贷欺诈的有效防范如上所述,有效的信贷欺诈防范首先基于信贷评审的有效性,其次基于贷后管理的有效性,最后是整体风控机制上的完善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