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科技发展与领导干部科学素质论文发挥青年在科技创新中的生力军作用【摘要】青年人朝气蓬勃,精力旺盛,最具创新热情和创造潜力,是科技创新的生力军。
但是在发挥青年生力军作用的工作中还存在诸多挑战,如青年的理论知识还不够充实、创新思维还不够开阔、青年创新的环境还不够完善、创新能力还未被完全激发等。
本文结合中央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结合企业的实践,分析和探讨了发挥青年在科技创新中的生力军作用的经验——不断加强青年的理论知识、丰富青年的精神家园、为青年建设良好的科研软环境,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激发青年的创新思维、提高青年的创新能力,只有如此才能不断造就创新青年人才,才能不断取得创新成果,才能实现国家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青年人才科技创新生力军一、科技创新在企业发展中的意义近三十年来,在世界新科技革命推动下,科技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国民财富的增长和人类生活的进步越来越有赖于知识的积累和创新。
当前,党和国家把创新提高到关乎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科学发展的新高度。
在2006年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上,国家主席胡锦涛郑重宣布,中国要在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使科技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1]。
创新文化建设被列入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成为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建设先进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充分认识推进文化改革创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并将科技创新和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并列作为我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3]。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发展,科技因素越来越成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核心,技术创新成为了决定企业生死存亡的关键。
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之后,企业将参与世界范围内的国际竞争,如果没有技术创新,总是步人后尘,我们就将永远受制于人,甚至会被无情的市场所抛弃。
因此,只有在危机和挑战到来之前未雨而绸缪,不断加强企业技术创新,才会使企业永远保持强劲的生机与活力。
可以说,技术创新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科技体制创新在我国创新体系中处于重要地位,对企业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企业技术创新的发展,只有通过科技体制的不断创新,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长期存在的“两张皮”现象,为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组织实施和过程管理提供必要的支撑和保障。
按照创新理论鼻祖熊彼特的观点,凡是引入新产品、引用新的生产方法和工艺、开辟新市场、获得原材料或半成品的新供给来源等都是创新。
依此界定,企业的成本、质量、产品差异、品牌形象、组织形式的先进性都是以创新为前提的。
创新一方面提高物质生产要素的利用率,减少投入;另一方面又通过引入先进设备和工艺,从而降低成本。
由此可见,创新对提高产品的质量,实现产品多样化战略,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同时,也只有通过创新,才能形成企业独特的品牌优势。
创新还可促进企业组织形式的改善和管理效率的提高,从而使企业不断提高效率,不断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只有依据市场变化,不断调整产品结构,提高技术水平,推陈出新,才有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从这个意义上说,创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要前提,是企业生命力的不竭源泉。
二、青年是科技创新生力军毛泽东同志赞扬青年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如旭日初升,朝气蓬勃,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最具创新热情和创造潜力。
同时,青年有着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气势,敢想敢干,勇于尝试,有利于将创新思维转化为创新成果。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要求全党都“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希望广大青年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尽情展现人生价值,让青春在为党和人民建功立业中焕发出绚丽光彩。
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和改革发展攻坚阶段,需要全体人民贡献智慧和力量,青年群体使命光荣,任务艰巨。
如果充分发挥青年敢想、敢闯、敢为天下先的特点,努力学习知识,积极增长才干,用创新创造为深化改革增添动力,用新的业绩为科学发展增添活力,就能使青春的价值在推进民族复兴伟业中充分彰显[4]。
三、培养科技创新生力军的途径(一)是强化青年创新意识。
当前企业及企业青年的创新能力明显不足,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增强服务大局观念,克服因循守旧、封闭式的思想教育模式,在青年的创新意识强化上下功夫,把创新创效活动与青年的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用先进的文化武装青年,使青年创新创效活动符合先进文化的发展要求。
尤其前面提到的青年对“创新”存在的两种错误认识,必须要给于高度重视。
一方面要通过各种宣传形式,让大家明白发明是创新,但创新绝不等同于发明。
发明的结果是“由无到有”,而创新则重点强调“由有到优”。
另一方面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类主题教育活动。
团组织要把强化青年职工创新意识、解决认识上的问题作为开展活动的基本前提,使广大青年认识到,创新并不神秘,而是时时可为,处处可为;创新不能好高骛远,而要脚踏实地,与本职工作结合起来。
通过汲取相关单位青年的创新经验,引导青工树立了正确的创新观念,培养大胆的创新精神,树立正确的创新观念。
大力激发他们的创新热情和创造活力。
(二)加强青年理论知识学习科技创新人才需要有深厚的专业理论基础、广博的知识积累。
在信息高速膨胀,知识日新月异的今天,“知识就是力量”已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强音,提高创新能力要求青年科研工作者必须不断更新知识,掌握各方面的知识。
然而,知识的学习绝不仅仅只是为了掌握一堆现成的理论,更为重要的是以理论为指导,掌握探索真理的科学方法。
青年科研工作者要结合实际,勇于开拓,大胆实践,运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推进创新,在实践中提高综合分析和独立处理各种复杂问题的能力。
创新也不是盲目蛮干、无的放矢,创新实践一定要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和社会科学的独特发展规律。
青年科研工作者要立足岗位,增强对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的掌握和运用能力,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需要,追求最佳创新效益。
(三)丰富青年的精神家园优秀的科技创新人才不但要有丰富的文化知识,更要有优良的思想政治素质。
思想政治素质与文化业务素质是人的两种基本素质,两者紧密联系,相互制约。
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如果一个人缺乏科学精神,文化业务素质差,对社会的用处不大;但是,如果一个人思想政治素质差,缺少人文精神,即使掌握了高技术,也可能无益于社会,不能称之为创新人才。
此外,通过组织行业间优秀青年交流,先进事迹宣讲,深化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丰富青年员工的精神文化生活,培养青年员工开拓进取的人生观、价值观,对企业的使命感、责任感及对科学理念、科学精神的执着追求,增强员工的创造力、凝聚力,发挥青年员工在科技创新中的积极作用。
(四)培养青年创新思维、提高青年创新能力“解放思想”是青年创新人才的必备素质。
在充满竞争的改革开放浪潮中,墨守成规、循规蹈矩者往往会错失机遇、延误发展。
青年科研工作者只有勇于打破常规,在思维方式、研究方式和创新手段上因时因事而变,才可能有所作为。
尤其是在新形势、新任务面前,新思想、新知识层出不穷,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如果我们仍在旧模式、旧观念中兜圈子,缺乏开拓创新的勇气和突破常规的胆略,就必然会落后于时代潮流,贻误事业发展的时机,推陈出新也就势必因此而落空。
四、如何积极发挥青年科技创新生力军作用(一)建设良好的科研软环境,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现代管理制度是实现科技创新的重要保证。
在科技创新中要通过制定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使各类工作人员的行为有相应的规范可以遵循。
结合知识创新工程,认真研究并确定与清能院的定位、战略目标和使命相适应的价值观,以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作为科技创新的立足点和着眼点,加强对“创业、创效”、“比创新、比贡献”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和培育,来调动和激励青年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营造良好氛围,加强对创新精神的引导和培养,形成科技创新与科研活动的良性互动,使科技创新氛围成为知识创新的重要保障,使科学精神、正确的价值观、爱国主义精神融入科研人员的自觉行动之中。
建立了有效的绩效管理体系,根据部门的差异性,制定了与之适应的规章制度,把激励创新的价值理念转化为激励创新的体制、机制、制度和规范,建立起既能够激发创新,调动人才创新的积极性,又做到有章可循、高效快捷的体制机制。
只有科研开发与行政管理体系成为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的载体,才能体现企业整体的创新价值理念。
(二)提供科研和职业发展平台企业要努力把现有科技人才培养好,坚持在科研实践中造就人才,让发展潜力大的中青年科研骨干领衔正在或将要开展的重大科研项目,同时通过深化产学研合作加快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通过与高校等科研机构的合作,通过共建重点实验室、研发中心及科研项目培养人才。
建立以技术创新和市场化为导向的科研管理和科技人才激励机制。
建立适合企业的岗位序列和技术岗位序列,形成适合各类人才的职业发展通道,对有突出贡献的人才实施重奖,充分利用当地政府给予的各种优惠政策,探索建立科技人才股权激励机制。
(三)激励和培育创新自信,造就创新人才,做出创新成果并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坚持创新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但是创新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青年科研工作者除了掌握广博而深厚的理论知识,培养优良的思想政治素质,还应该有坚定的创新自信、强烈的创造愿望和承受失败的心理能力,树立敢于创新、善于创新,敢为天下先的气势和胆魄。
企业必须在在科技创新工作过程中,坚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原则,充分弘扬尊重规律、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大力倡导宽容失败、善待失败的创新精神,切实强化勇担风险、勇攀高峰的价值观念,为企业培养创新思维、激励创新自信、造就创新人才、做出创新成果营造了良好的环境。
五、结语创新是企业的需要,也是国家发展的需要。
青年是科技创新的生力军,青年人朝气蓬勃,精力旺盛,有挑战千难万险的决心和恒心,更具有推陈出新的非凡创造力。
中国有为数众多的受过良好教育,聪明、勤奋的青年,他们从来都不缺乏理想。
但是,青年一代要实现自己的梦想,要助力中国崛起、企业发展,最最欠缺的还是创新的思维方式,以及创新所必备的多元化的能力。
在发挥青年在科技创新生力军作用的工作中需要不断加强青年的理论知识学习、丰富青年的精神家园、培养青年的创新思维、提高青年的创新能力,激励和培育创新思维;同时建设良好的科研软环境,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为青年提供科研和职业发展平台。
只有如此,才能不断造就创新人才,不断取得创新成果,实现国家、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1] 胡锦涛, 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 2006年1月9日.[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2006年2月9日.[3]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2011年10月18日.[4] 胡锦涛, 青年运动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在纪念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2012年5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