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大学特色的内涵与特征】 如何理解学校特色的内涵与特征》

《【论大学特色的内涵与特征】 如何理解学校特色的内涵与特征》

《【论大学特色的内涵与特征】如何理解学校特色的内涵与特征》摘要。

大学重在以特色取胜。

大学的本质特色、时代特色、地方特色和校本特色等,既是大学特色的重要影响因素,也表征出大学特色的基本特征。

在大学发展中综合考虑上述特征,有助于形成办学特色。

同时,大学特色的培育和形成,是办学理念与办学实践双重探索的结果,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

关键词:大学特色;内涵;特征现代社会,大学越来越大学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此种背景下,只有那些有特色的大学才能在竞争中取胜。

正如潘懋元先生所言:“每所大学能够生存,能够发展,能够出名,依靠的主要是特色,而不是大”。

“本文试图讨论大学的特色问题,分析大学特色的内涵及特征,同时特别强调,大学特色的形成和培育,需要办学理念与办学实践的双重探索。

一、何为大学特色何为特色。

根据《现代汉语大词典》的解释,特色是指“事物所表现的独特的色彩、风格等”。

如此推理,大学的特色就是大学所表现的独特的色彩、风格等。

这么解释显然过于简单,不能揭示大学特色的深刻内涵。

从一般意义上讲,任何学校都或多或少有自己的特色,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

英国著名学者阿什比说得好,大学就像一个有机体,“任何类型的大学都是遗传与环境的产物”。

也就是说,任何一所学校都存在“遗传与环境”的影响。

这“遗传与环境”的因素,既有历史的,也有现实的;既有共性的,也有特殊的;既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综合起来,是大学自身文化积淀和客观社会环境的综合作用,是大学优势和社会声誉的集中体现。

因而,这里所谈的大学特色,是指大学在发展过程中依据自身条件和客观环境,主动合理地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向、发展空间和发展进程,自主自觉地追求自己的办学理念、办学模式和办学风格,从而形成自己的优势和社会声誉,形成自己与众不同、别开生面的个性和风貌。

任何一所大学特色的培育和形成,都是其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代代相传,陈陈相因,不断创新,积淀而成的、不同于其他学校、或优于其他学校的独特的个性和风貌。

为了进一步揭示大学特色的内涵,有必要进一步分析大学特色的基本特征:明晰大学特色的基本特征,有助于进一步揭示大学特色的基本内涵。

二、大学特色的几个特征既然大学特色的形成是“遗传与环境”的综合作用,其影响因素和表现形式是多维度的,有些因素也许扮演着更为重要的作用,例如大学的本质特色、时代特色、地方特色和校本特色等,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大学特色的基本特征。

1.大学本质特色大学特色的第一个特征是大学的本质特色。

有了大学的本质特色,才能使大学像个名副其实的大学。

因为大学之所以为“大学”,而不是其他――不是公司企业,不是官僚机构,不是一般的文化团体或教育培训机构,是因为大学有着作为一个教育机构和学术机构的一些本质内核。

办大学如果不考虑大学的本质特色,或丢掉大学的本质特色,就会偏离方向,使得大学不成其为大学。

蔡元培先生曾说过:“宗旨既定,自趋正轨”。

宗旨不明,遑论其他。

当前,很多时候人们谈论大学精神的失落,实际上就是指大学没有实现大学的本质特色,履行自己使命。

著名哲学家涂又光认为,社会生活分为。

政治、经济、文化三个领域。

在这三个领域中,存在着起主要调节作用的基本元素。

政治是“力”(权力,power),经济是“利”(利润,profit),文化是“理”(道理,真理,理性,知识,truth)。

“力”、“利”、“理”的汉语拼音都是“li”,所以是“3li”。

“3li”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政治领域中起主要作用的是“力”,辅之以“利”和“理”;经济领域中起主要作用的是“利”,辅之以“力”和“理”;文化领域中起主要作用的是“理”,辅之以“力”和“利”。

“3li说”见解深刻,穿透时空。

在社会系统中,大学是教育和学术机构,属于文化领域,追求的是“理”,辅之以“力”和“利”。

如果倒过来,大学不认准自己的方向,不追求自己的本质,成为官僚机构或逐利机构,就会本末倒置,就会“错位”,就会陷入误区。

这方面的深刻教训我们都是有过的,“文革”中有,市场经济冲击下也有,“教育政治化”或“教育商品化”都阻碍过教育的发展。

就大学的本质和使命而言,大学不仅应该遵循内在的学术发展规律,而且应该肩负社会责任,促进社会进步;不仅应该服务社会,而且应该作为社会民主进步的代表(asrepresentativeofdemocracy)引领社会;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引领社会是更高级的服务社会。

因而大学自产生以来就在人类文明进步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并享受许多美誉,诸如:大学是人才的摇篮,大学是人类的精神家园,大学是社会的良心与向导,大学是创造的源泉,大学是思想库,大学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站,大学是推动社会进步的轴心机构,等等。

今天我们追求建立国家自主创新体系,大学对此责无旁贷,应该成为社会自主创新的源泉。

因而,大学的本质特色是。

志于为道,引领社会。

2.时代特色“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当下的生存有当下的时代特色,大学的生存与发展,与时代息息相关。

一方面,时代的发展总是不断赋予大学以新的时代内涵;另一方面,大学之所以能历久常新,成为人类最古老而又年轻的机构,就在于它能与时俱进,正如中国经典著作《礼记・大学》所言,“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

现代大学早已不同于传统大学,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克拉克・科尔就曾对不同时代的大学特色有过形象的比喻,在他看来,纽曼的“大学”是一个居住僧侣的村庄,弗莱克斯纳的“大学”是一个由知识分子垄断的城镇,而他的现代多元化巨型大学(multiversity)则是一个五光十色、力无穷的大都市。

进入21世纪,人类正在走向知识经济和全球化时代,高新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成为科技革命的先导,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企业经营跨越国界,商品流动跨越国界,人才流动跨越国界等等,都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改变着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与此同时,中国还有自己的特殊国情和特殊问题,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大转型还未完成,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工业社会向知识经济社会过渡的双重跨越任重道远。

这一切都对大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使得大学面临更为复杂的挑战。

今天,高等教育的全球化、国际化、市场化、大众化,赋予今天的大学以新的内涵,影响着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和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

这就是当今大学面临的时代背景,而且这种时代背景不是与传统隔断的,而是如大河奔流,一脉相承,“前既见古人,后更见来者”,贯穿古今,融通中外。

知识经济时代,大学“作为知识生产者、批了商、零售商的”成为社会的“轴心机构”,成为学习型社会的中心。

与此同时,大学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合作越来越密切。

这种竞争与合作不仅存在于中国高本文为全文原貌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原版全文校之间,也存在于世界范围之内。

大学只有以开放的心态,走出“象牙塔”,融入社会,才能有所作为。

因而大学的时代特色是。

承先启后,与时俱进。

3.地方特色大学有三大基本职能。

培养人才,发展科研,直接为社会服务。

就为社会服务而言,大学为社会服务最直接、最实在的体现,就是为地方服务或为社区服务,从而体现出鲜明的地方特色,体现出“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就近原则。

从历史上看,大学为社区服务的观念源自赠地学院时代。

1862年,林肯总统签署了《莫雷尔法案》(morrilact),该法案规定,各州凡有国会议员一人,联邦政府便拨给土地3万英亩,可用其收入作为建立农业和机械工程学院的基金,用以为地方发展工农业培养人才。

这就规定了赠地学院为地方服务的特色。

这一地方服务的典型代表便是威斯康星大学。

19xx年,范・海斯就任威斯康星大学校长,提出著名的威斯康星思想――教学、科研、服务都是大学的主要职能,更为重要的是,作为一所州立大学,它必须考虑每一项社会职能的实际价值,也就是,它的教学、科研、服务都应当考虑到州的实际需要。

大学为社会,州立大学要为州的发展服务,从而使得威斯康星大学特色鲜明,异军突起。

自此之后,为社会服务成为大学重要的职能。

今天,大学更被称为社区服务站(themunityservicestation)。

地方特色,也可称之为地域特色或社区特色,其基本精神是“双向参与,主动适应,良性互动”,基本方式是大学以知识和人才资源为依托,以知识的应用和转化为目的,直接为社会发展服务。

不仅如此,大学为地方服务,不只是为满足社会需要,也是大学自身发展的需要,从而实现“互动,双赢”。

例如,从美国的情况看,美国大学最集中的思想城――如哈佛、麻省、普林斯顿和费城所在的波士顿到华盛顿之间,从伯克利和斯坦福到洛杉矶的加州海岸,十高校联合会和芝加哥的大湖区等――同时也是工业最发达和经济最有活力的地区,体现出大学与地方互动的相得益彰。

因此,大学要考虑结合地方产业发展需要,建立与地方产业结构发展相适应的学科体系,并与产业界进行多方面的沟通与合作,包括人才合作培养、科技成果转化以及以科技和智力资源为社区服务等。

因而大学的地方特色是。

根在地方,良性互动。

4.校本特色校本特色,也可称为学校特色或学校个性特色,它是学校在历史传统、文化积淀以及与客观环境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鲜明个性的特色。

不仅如此,校本特色是以上述大学特色、时代特色、地方特色的具体落实和集中体现。

反过来说,没有特殊就没有一般,没有校本特色,就不能充分体现大学特色、时代特色和地方特色。

因为特色不是上面封的、不是专家定的、不是排名排的、不是金钱买的,只能是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内在生发出来的”。

历史是现实的基础,现状是发展的前提。

办大学,或者说大学在考虑自己的发展战略时,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摸清自己的“家底”,要综合考虑自己的历史传统、现实条件和未来面向,从而作出合理的定位,形成自己的优势和特色。

更为重要的是,在此过程中,需要不断对自身传统继承和扬弃,对环境适应与改造,对优势积累与强化,对劣势扬弃与转化,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只有积淀传统,发扬优势,摒弃劣势,才能找准自己的发展方向,才能办出重点,办出特色。

才不至于一哄而上,盲目攀比。

从而实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体现出“与众不同”的独特性和创新性。

因而大学的校本特色是。

继承传统,彰显个性。

三、大学特色的形成需要办学理念与办学实践的双重探索任何一所大学特色的形成,都是其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积淀优良传统而形成的独特风貌,这个过程非一日之功,需要办学理念与办学实践的双重探索。

也就是说,大学特色既要有理念支撑,也要有实践探索。

如果有理念而无实践,理念再好,也会流于形式或空谈;另一方面,如果没有理念的指导,实践就会是盲目的,就会迷失前进的方向,形成不了特色。

为了说明理念和实践在大学特色形成过程中的作用,试举两例。

例如,华中科技大学能在短短的几十年间发展成为有名重点大学,与它的特色发展分不开。

改革开放之初,当年的校长朱九思针对学校的实际情况,提出“发扬优势,正视劣势”,“敢于竞争,敢于转化”的发展战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