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方政府接收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的实践研究

地方政府接收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的实践研究

在职研究生毕业论文题目:地方政府接收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的实践研究作者:年级、专业:学号:班级:指导老师:完成时间: 2014年11月前言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强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

必须从维护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现在,我国部分大中型国有企业仍承担着企业职工的生活区社会管理职能,生活区内的供水、供电、供气、交通、学校、医院、治安甚至商店的管理都由企业负责,导致了企业无法完全按照市场经济的主体地位参与竞争。

同时企业管理的生活区无法进入政府的社会管理序列,导致生活区内出现了卫生环境差、治安混乱、道路破损及公共设施缺乏的情况,各种社会矛盾层出不穷。

因此,地方政府应该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将企业的这部分社会管理职能进行接管,并按照社会化管理模式进行运作,通过政府主导、多方参与,规范社会行为、协调社会关系,及时将企业办社会职能进行分离。

目前,在国家面临经济转型、政府服务提升、民生问题成为焦点的新形势下,政府加快推进接收企业分离出来的社会职能具有更加重大的现实意义。

目录前言 (1)一、地方政府接收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的必要性 (1)(一)地方政府的管理职能需要企业将承担的社会职能进行分离 (2)1.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要求企业办社会职能进行分离 (2)2.地方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要求企业办社会职能进行分离 (3)(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企业将承担的社会职能进行分离 (4)1社会主义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的需要 (4)2.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 (6)二、地方政府接收企业办社会职能的方式 (7)(一)按照支付费用分类 (8)(二)按照运作模式分类 (9)三、地方政府在接收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0)(一)过多重视经济增长,较少关注民生 (13)(二)地方政府观念陈旧,不能与时俱进 (14)(三)政府较多地关注内部利益,较少关注公共利益 (15)(四)单纯依靠行政命令,没有形成与时代接轨的行政管理体制 (16)(五)责任意识不强,缺乏改革的勇气和智慧 (17)四、地方政府在接收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过程中的对策 (17)(一)转变政府职能,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17)1.以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 (18)2.创新社会管理思路,推动社会协同管理 (19)(二)建立健全社会管理制度,规范社会管理行为 (20)1.建立和完善社会管理制度,明确地方政府责任 (20)2.要完善政府决策机制,努力减少行政命令 (21)3.建立和完善社会管理的考核机制,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指标 (22)(三)政府要有改革的勇气和智慧 (22)五、结语 (24)参考文献 (25)地方政府接收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的实践研究摘要:1992年,我国开始推行现代企业制度,政府职能也开始从经济管理职能为中心向公共管理为重点进行转移,企业原有的社会管理职能也开始逐步进行分离。

但直到今天,仍有大量国有企业承担着本该由政府或者社会机构负责的社会管理职能,已经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政府对接收这部分社会职能也没有硬性要求,因此导致企业生活区内出现与科学发展方向不一致的地方,这是政府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分析了政府接收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的必要性,并通过某大型企业社会职能移交给政府及相关部门管理的实践,发现其中存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地方政府;企业;社会职能;分离;研究一、地方政府接收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的必要性1995年,我国开始启动企业办社会职能的分离工作,当时的国家经贸委、国家教委、劳动部、财政部、卫生部联合下发了《关于若干城市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分流富余人员的意见》的通知,明确企业办社会职能的范围是:企业自办中小学校、自办的卫生机构等公益型的单位;企业负责职工住房职能的管理机构、企业自办的食堂、浴室、托儿所、招待所等后勤服务单位;企业富余人员。

经过逐步发展,企业办社会职能又扩大为企业所属的公安、检察、法院等职能单位,企业医院、市政机构、消防机构、社区机构、生活服务单位等均需要分离。

从政策层面来看,实践操作中基本与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相冲突的其他职能均需要进行分离。

企业办社会职能的分离一般是按照属地管理原则,由移交所在地(市)或县级人民政府管理,因此,地方政府(包括省级、直辖市政府)在社会职能接收方面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政府的政策导向和态度直接影响到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的移交,也直接关系到企业管理的这部分人民群众的民生需求。

本文中接收社会职能的政府特指地方政府。

(一)地方政府的管理职能需要企业将承担的社会职能进行分离通常情况下,我国政府的职能有政治职能、经济职能、文化职能和社会职能。

其中的社会职能即组织动员全社会力量对社会公共生活领域进行管理的职能,包括加强社区建设,提高人民群众和社会组织的自我服务和自我管理能力。

地方政府的职能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四个方面,即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环境保护。

其中也包含了解决民生和社会管理方面的职能。

1.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要求企业办社会职能进行分离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强调政府职能从“全能型”转向“服务型”。

2004年2月,温家宝《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高级研究班上的讲话》首次提出了“服务型政府”的概念。

2005年3月,温家宝又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强调,要“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

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总结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明确提出建设“服务型政府”等。

党的十八大报告在“深化行政体制改革”中,强调“要按照建立中国特色行政体制目标,深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各级政府按照中央精神,逐步将政府职能的重点转向公共服务上来。

政府作为公共管理的核心组织,需要承担各项公共管理职能。

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是由国家的职能决定的。

国家进行公共管理改革,就是要使公共管理体制与社会生产发展相适应,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公共管理体制也将发生变化。

通过改革不断促进社会经济向前发展。

在计划经济时期,企业承担的社会职能是由当时的政治经济决定的,也是适应当时政治经济发展需要的。

随着国家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企业不再承担这部分社会职能,这部分职能要由政府来承担,这也是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是由当前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

因此,企业社会职能由地方政府来接收是公共管理改革的必由之路。

政府要将政府职能转变到公共服务上来,需要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对社会实行公共管理,维护公共秩序,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从而使得公共利益最大化,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因此,企业承担的社会管理职能应属于一种公共服务,应纳入政府管理的范畴,各级政府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尤其是企业所在地的政府,需要按照社会化管理的步骤,快速有效地接管,以便更好的改善和提高的人民生活水平。

2.地方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要求企业办社会职能进行分离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必须加强社会管理法律、体制机制、能力、人才队伍和信息化建设。

改进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式,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城乡社区服务功能,强化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在社会管理和服务中的职责,引导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充分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

在论述加强社会建设的时候,特别强调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

这一表述,是在原来提出的社会管理格局基础上的进一步提升,也是社会管理内容和方式的创新。

《社会管理蓝皮书——中国社会管理创新报告》中指出,中国社会管理面临的五大挑战:一是外来人口流入易与融入难并存;二是市场化不足和市场化过度并存;三是社会组织化程度低与网络组织化程度高并存;四是公众权利意识强与社会责任意识弱并存;五是公共服务需求多元与供给单一并存。

这些问题几乎都与民生问题有关,解决民生问题,促进社会和谐既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也是社会管理创新和发展的结果。

当前我国社会在整体和谐的情况下还存在着一些不和谐的因素,主要是就业、保险、教育、医疗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也都涉及民生问题。

而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靠政府来统筹安排和协调解决,如果企业办社会职能不移交给政府,光靠企业来解决这些民生问题,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都是不太现实的,况且企业的主要职能是生产经营,需要按照市场机制来参与竞争,企业在社会管理方面不具有专业性和前瞻性,也不可能按照社会发展趋势来解决民生问题。

因此地方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要求企业办社会职能从企业进行分离。

尽管国家多次出台政策对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进行统筹安排,甚至给予资金支持,但因种种原因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仍然十分困难,政府对接受企业的社会职能热情有限。

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管理和社会建设被提上了一个新的高度,政府应该以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将企业承担的社会职能全部纳入到政府的公共服务体系中来,使人民群众享受到改革的成果。

(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企业将承担的社会职能进行分离1.社会主义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的需要在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实行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所有制形式,国有企业的建立成为发展经济的主要模式。

企业按照政府的指令性计划进行生产,满足国家建设的需要。

同时企业的职工也是国家的主人,因此逐步建立起职工生活所需的各种设施,如食堂,医院,幼儿园,学校。

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开始了逐步建立起完整的职工生活区,生活区内的文化中心、俱乐部、道路、交通、绿化和环卫等都一应俱全,企业都有专职人员和机构对设施进行管理,职工的生,老,病,死,企业几乎一包到底。

起初建设这些满足职工需要的设施确实体现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为经济发展起到了保障。

同时当时的经济条件落后也是一个主要原因,很多国有企业办社会是因为企业所在地没有能力提供为职工服务的各种生活设施,满足不了职工的生活需要,企业只好建设了自己的生活设施,如我国在70年初在西部二线三线大开发时建立了一批大型国有企业,当地经济条件十分落后,因此这些企业不得不自己投资建设生活设施。

企业办社会职能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是符合我国发展需要的。

在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经营决策权高度集中在国家机构手中,企业基本没有自主经营的权利。

从改革开放到1992年,我国实行的是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有所分离,但政府的决策对企业生产仍然起着重要作用。

直到1992年后,我国开始推行现代企业制度,确立了企业法人制度,逐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