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文对话教学之我见

语文对话教学之我见

学校:厦门市禾山中学作者:锋线电子邮箱:pioneer365@语文对话教学之我见禾山中学锋线2010-5-1 摘要:自新课程提出“对话”教学以来,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实现对话教学一直是一个热门话题,关于它的讨论声也是热火朝天,但是对话教学在语文教学应用中仍存在许多偏差和值得思考的问题,对话教学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和挖掘的有价值的话题,本文鉴于对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本人的兴趣,故作此文,谈一谈自己的观点和几点思考。

关键词:语文对话我国传统的教学理论主要以苏联教育家凯洛夫提出的教学五个步骤为主,新课程引入“对话理论”后,对话教学就成为课堂教学的一种时尚,如何掌握和运用对话教学成为教师的一种自觉的追求。

《全日制义务教育(实验稿)》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同时在《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

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

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

”,自此“对话教学”成为语文教学中的时髦方法,也成为考核教师技能的标准之一。

虽然各界的讨论是如火如荼的开展,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对话教学的实践过程中仍表现出许多的问题,有许多偏差,我们对于语文中的对话教学该怎样理解呢,这个问题仍然在困扰着语文教学。

一、语文对话教学存在的问题思考,现状分析:1、简单的问答式教学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对话。

当对话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兴起时,许多的教师就犹如久逢甘露一样,纷纷探讨和实施对话教学,在大家的努力下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然而传统教育观念根深蒂固,考试制度依然是教师们的主要压力的情况下,应试教育仍然居于主导地位,对话教学在实施的过程中被误解或者说误读,存在很多偏差,一种情况是:满堂式的问答被认为是对话,有的教师单纯的将对话教学理解为满堂问答,以为只要开口“对话”就行了,如果是一些很有价值的问题或许那是好事,但是存在着为对话而问答,毫无针对性的问答充斥着课堂;另一种情况是:教师在上课前进行了精心的准备,设置了一个个有深度的问题,在实际教学中将学生的思路引向自己预设的方向,认为那就是深入,那就是对话,从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的见解;第三种现象是,教师放开自己的指导位置,让学生发言,满堂的讨论,为了一个问题争论不休,最后来一句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来了结当堂课,放弃了教师的话语权,放弃了教师的职责,成为课堂的“失语人”。

这前两种情况表面的意义只能说停留在语言的交流层面,是非常肤浅的语言交流,关于“对话”的理解根本是不解或是一知半解,而第三种情况,教师的作用就完全失去了,虽然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话语权,但是教师在大的方向的正确引导是非常必要的。

2、将对话教学理解为文本解读课,割裂了语文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对于这类教师我们不能说他们没有能力,相反他们很有教学水平,对于何谓“对话”有了一定的文艺学的理解,这是值得肯定的地方。

在语文课标中反复提到“文本”一词,并且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文本的把握和分析,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文本解读成了一个新鲜话题,教师努力提高自己的知识能力和专业素养,自觉地钻研教材成为新时代语文教学的必然。

然而,在具体的语文教学实施中,却不能把钻研教材,过分重视文本分析带入课堂上来,将对话教学理解为文本解读课有失偏颇。

对话教学并不是要求对文章的解读一定要深刻,让学生了解文章的方方面面,这样的教学将语文的整体性割裂开来,成了知识的一盘散沙。

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作为语文教师具备一定的文艺学知识是必备的,也是提高自身能力的重要条件。

3、将对话完全引向心灵的交流,忽视了作者和文本现实存在,对话不是天马行空。

我们不能说这类教师没有进行对话教学,我们可以说他实行的很好,毕竟他和学生们产生了心灵的共鸣啊,一定会有人这样争辩,但是如果只是心灵上的对话交流,任意的歪曲文本的原意,甚至有政治的强加,这些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对话。

我们谁都知道,任何的文本存在都有一定的历史背景,而且存在于那个时空,如果是具有超越时间和空间的人类性作品,我们也不能忽视它的现代意义,语文教学的目的应该是让学生具有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而祖国语言文化博大精深,一个好的语文教师要熟知各国不同的文化的同时,更要对祖国的文化有充分的理解力、鉴赏力和判断力。

我们鼓励学生要有丰富的想象,有大胆的创造,但是教师不能太过放任学生的天马行空的理解,脱离文本、脱离实际的对话教学会使语文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比如,为了展示自己的独特理解,将《荷塘月色》中朱自清的“心里颇不宁静”理解为夫妻失和,这有失偏颇。

活泼开放的对话教学并非无的放矢,我们既不要政治赋予的“光明的尾巴”,也不要开放赋予的随意的穿凿附会。

教师对话教学的目的是教会学生如何正确的与文本进行真正的对话才是。

语文对话教学中仍然存在很多值得商榷的问题,这里只是鉴于本人的一点思考而已,既然在语文对话教学中存在许多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又该如何去解决,怎样去思考呢?这是本文写作的主要原因,也是笔者的研究兴趣所在。

二、如何理解语文中的对话教学:1、教师要深入理解何谓“对话”。

对话理论古已有之,中国的孔子和西方的巴赫金是中西方文化中对话的典型代表。

孔子的对话教育思想在《论语》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尤其是《侍坐》篇,闪耀着对话的光芒,也是孔子对话教学的生动实践,成为对话教育的佳话。

但是具体的以系统理论提出来的是在巴赫金,“无论是‘复调’小说和狂欢思想都只是表面上的,……其实他们背后就是‘对话’思想。

……它的前提是对人的一种尊重。

”①他强调的是,对话的前提就是对个体的尊重,人与人之间应该是平等的关系,应该尊重对方,任何一个人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

这要求在教学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个性和富有价值的创造力。

“狂欢节”的存在形式是为了在那种特殊条件下打破人与人之间原有的等级和阶级,展示了平等性、宣泄性和颠覆性。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应该是平等的对话关系。

这种平等性和开放性,并不意味着要削弱教师在课堂的主导地位。

对话理论具体到中学语文课堂,是要说明语文教学并不是教师的独白,而是多方面、多声部的对话。

“对话关系不是存在于具体对话的对语之间,而是存在于各种声音之间、完整的形象之间、小说的完整层面之间(大型对话),而同时在每一句话、每一个手语、每一次感受中,都有对话的回响(微型对话)。

”②,我们常常说的“无声胜有声”,“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就是要我们注意,对话不单纯是言语的交谈而已。

如果语文教学只是口语对话,就没有了意义。

“人是作为一个完整的声音进入对话。

不仅以自己的思想,而且以自己的命运、自己的全部个性参与对话。

”③教师和学生应该都是以人的身份参与到对话中来,不仅仅只是教师。

2、深入了解“对话”在语文教学中的多层次性。

所谓的多层次性,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多重对话。

上面已经谈到“对话”非教师一个人的事,在语文教学课堂实际操作中,到底存在几重对话呢?首先,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

这个可以称为是读者与文本还有作者的对话,只不过这里的读者限于教师与学生。

叶圣陶先生曾说: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岸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岸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会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其中这一层对话又包含了五个小的对话:(1)教师与文本;(2)教师与作者;(3)学生与文本;(4)学生与作者;(5)教师、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再创造的对话。

语文教学感性的成分比较多,许多的审美体验、情感体验、文学价值、历史价值等等都是学生需要自己去领会的,与文本真正的接触了才会心领神会。

教师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在对话过程中的方法,怎么去领会文本意和作者意。

其次,教师与学生的对话。

这里的对话不仅仅是言语交流而已,更多的是在阐释文本的过程中,在心灵上的交流和碰撞,在审美情感上的交融,体味“言外之意”、“韵外之旨”,赢得心灵上的共鸣。

再次,学生与学生间的对话。

很大程度上学生互为老师,在学习生活中,他们在一起的时间很多,在感情上和学习上交流更甚于教师。

他们可以就文本、作者、教师、父母等很多方面都可以有交流。

这是一个不局限在课堂内的大型对话。

第四,文本与文本的对话。

这一对话发生的前提是以教师和学生为中介,这一对话我们可以称为比较研读,或者说是比较性的阅读教学。

在语文教学中非常注重知识的迁移和知识的类比,这样更容易加深学生的理解和阅读的趣味,同时达到训练学生的联系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以及比较阅读的能力的目的。

第五,教师、学生与教材编者之间的对话。

任何教材都蕴藏着教材编者的隐性话语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关于对话教学中具体存在多少层次,谁都可以有自己的理解,这里只是笔者小小的一点见解而已。

三、总结:以上是关于语文教学中的对话教学的几点思考,之所以要实行对话教学,笔者认为,那还是脱不了读者与大文本(包含作者、文本本身和编者)“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道理。

对话教学本身不是狭小的场域,而是一个广阔的场域。

站在这个场域中的任何人都可以在口语、笔墨、心灵上有所交流,这是一个可以超越民族、国家、时空的人类对话。

“它更具有动态的生成的特点:它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一成不变的样本、统一预设的结论(答案),在灵动的动态流程中,总会有思想碰撞、心灵交流的新生成。

”④,新生成就是再创造,这才是对话的真谛,而对话下的教师与学生做到真正的“教学相长”,这是对话的结果。

参考文献:①②:程正民李燕群《巴赫金的对话理论与语文教学的对话性——程正民教授访谈录》[J] 教研天地.语文教学与研究.博导新观察05③④:史绍典《新课程背景下的文本解读(上)》[J] 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1月第22卷第一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