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州重大事件
摘自:大理州政府网站2011年6月2日
【历史事件】
【汉习楼船】
西汉武帝时期,为“指求蜀身毒国道”,对滇池、洱海两大区域进行了长期的军事征服。
元封六年,汉武帝在洱海区域设置了叶榆、云南、邪龙、比苏等县,隶属于益州郡,这是大理地区设置郡县的开端。
昆明大观楼长联将汉武帝为征服洱海周围善于水上作战的“昆明人”,在长安按照洱海的形状开凿“昆明池”,操练水军的历史概括为“汉习楼船”。
【诸葛南征】
三国时期,云南被称为“南中”。
蜀汉建兴三年(公元225年),诸葛亮出兵南中,平定了当地民族首领大姓、夷帅的反抗势力。
为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诸葛亮对两汉时期云南地区的郡县设置进行了调整,设置“南中七郡”,新设云南郡于洱海区域,从而加强了对洱海区域的统治。
《三国演义》中“七擒孟获”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一时期。
虽然诸葛亮没有亲自达到大理地区,但至今大理地区仍有不少地方被称为“诸葛营”、“诸葛寨”,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诸葛亮的故事,表达了人们对诸葛武侯的崇敬之情。
【南诏立国】
隋末唐初,洱海地区众多的部族,因社会经济水平、文化程度的不平衡发展,出现了蒙舍诏、邓赕诏、蒙巂诏、施浪诏、浪穹诏、越析诏等“六诏”的分裂格局。
为了与吐蕃争夺对洱海区域的控制权,唐王朝全力支持蒙舍诏,于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击灭其他五诏,统一了洱海区域,建立起南诏政权。
南诏王皮罗阁被唐王朝赐名“归义”,封为“云南王”。
南诏政权的建立,使祖国西南边疆长期分裂混乱的局面得以改变,为云南政治、经济、文化长期稳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天宝战争】
唐天宝十一年(公元751年)、十三年(公元754年),唐王朝先后派遣鲜于仲通、李宓等率二十万大军攻打南诏。
在请和无望的情况下,南诏联合吐蕃军队全力抗击唐王朝军队,在双方联军的打击下,唐军“血流成川,积尸壅水,三军溃衄,元帅沉江”,全军覆没。
唐代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所作的《羽檄如流星》、《兵车行》、《新丰折臂翁》都是描写天宝战争给人们带来苦难的诗作。
战争结束后,阁罗凤收敛唐兵尸骨,葬于下关“万人冢”,南诏《德化碑》称“收亡将等尸、祭而葬之,以存思旧”,表明南诏“世世事唐”,辩解叛唐出于不得已,并说后代子孙如能归唐,唐使来后,可指碑给他们看,以明白我的本意。
【苍山会盟】
在唐朝西川节度使韦皋、南诏清平官郑回等人的斡旋下,南诏第六代王异牟寻决定归附唐朝。
公元794年,唐朝命西川节度使巡官崔佐时为特使,到羊苴咩城册封南诏。
异牟寻率文武百官,与崔佐时会盟于苍山神祠。
唐朝封异牟寻为“南诏”,并授“南诏印”。
苍山会盟结束了天宝战争以来,南诏与唐朝之间的不和谐关系,再度开启了唐朝与南诏友好关系的大门,表明了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内部,边疆与内地,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
【大理立国】
南诏末期,大理地区相继出现大长和国、大天兴国、大义宁国三个短暂的政权,社会局面动荡不安。
由于对当时大义宁国杨干贞的统治不满,白蛮贵族段思平与云南东部的乌蛮三十七部订立盟约,于公元937年推翻了杨干贞的统治,建立了大理国,使南诏后期以来动荡的政治局面得到扭转。
大理国继承了南诏以来的统治疆域,改十赕、六节度、二都督为八府、四郡、四镇。
大理国的建立不仅继承和弘扬了南诏文化,同时也使封建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
大理国从公元937年一直延续到1253年,历300余年,为边疆的稳定与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元跨革囊】
公元十三世纪蒙古崛起后,为了攻灭偏安江南的南宋王朝,采用迂回战术,先进攻大理国。
公元1253年,忽必烈率十万大军经甘肃进入四川,兵分三路,以传统渡江工具羊皮口袋—“革囊”渡过金沙江,挥师南下,一举攻灭了大理国,对南宋形成南北夹击之势。
这段历史就是昆明大观楼长联中所讲的“元跨革囊”的历史典故。
元灭大理国后,于公元1274年,在云南设立行省,加强了封建中央王朝在云南的统治。
【洪武平滇】
公元1381年,明太祖朱元璋派傅有德、沐英、蓝玉率三十万大军进取云南。
次年,明军袭破大理,大理路总管段氏被俘,鹤庆路总管高氏出降。
明王朝为了达到长治久安的目标,在大理地区采取了大规模的汉化政策:首先是废弃南诏以来的古城,另筑大理府城,将南诏、大理国“在官之典册,在野之简编,皆付之一炬”;又大量迁移江南富户和居民到滇西屯居;并实行军屯政策,调整地方建制,进行改土归流,加强了中央集权,奠定了今天云南民族分布的大致格局。
【杜文秀起义】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随着云南商品经济的发展,回族在商业活动中的地位日益突出,与当时汉族官僚在商业贸易及矿山开采等方面产生了矛盾。
清政府实行挑拨汉回民族关系的民族政策,使回汉矛盾激化,云南各地出现了汉回民族之间的相互仇杀。
1856年8月,回民领袖杜文秀等在今巍山、永平领导回民起义,反抗清王朝的统治。
起义军攻占了大理,推举杜文秀为“总统兵马大元帅”,建立“大理”政权,实行一系列鼓励商业贸易的积极政策,注重民族之间的团结,共同反对清王朝统治。
此次起义历经16年,由于起义发生在清朝咸丰、同治年间,故也称“咸同起义”。
【大理白族自治州成立】
1956年11月22日,经国务院批准,大理白族自治州正式成立。
数万群众在自治州首府大理举行了隆重的庆典活动。
中共中央、国务院、云南省委、省政府及一些地方的领导出席庆典仪式。
现大理州辖境内有:大理市、洱源县、剑川县、鹤庆县、云龙县、宾川县、祥云县、弥渡县、永平县、漾濞彝族自治县、南涧彝族自治县、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十二个县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