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金融资产结构分析及政策含义

中国金融资产结构分析及政策含义

1996年第12期中国金融资产结构分析及政策含义易 纲(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一、中国金融资产结构概况中国金融资产主要分为:流通中现金、金融机构存款、金融机构贷款、有价证券(债券、股票等)。

表1列出了1978、1986、1991、1995年中国主要金融资产分布情况(见表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金融资产由单一的银行资产向市场化、多元化方向发展。

1981-1995年累计发行国债4794139亿元,国家投资债和投资公司债共313198亿元,金融机构债1182197亿元,企业债173813亿元,股票(A股面值)119156亿元,大额存单1796128亿元(中国证监会,1995)。

这些金融工具的出现为中国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但是,中国金融资产的大部分仍是银行和金融机构的存贷款。

银行和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占金融资产总量的比例1978年为93%,1986年为87%,1991年为84%,1995年为83%。

这一比例改革开放以来虽呈下降趋势,但90年代以来下降缓慢,说明中国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发展不尽人意。

中国金融资产总额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978年的94%上升到1995年的221%,反映了经济体制改革中金融深化(货币化)的过程。

80年代这一比重上升较快,进入90年代上升速度慢了下来。

中国的储蓄主体在改革中也发生了变化,由以前的政府和国营企业变为现在的老百姓。

据世界银行专家估计,中国改革前政府积累占总积累的比重一直在70%以上。

1978年国内储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515%,其中居民储蓄占112%,政府储蓄占1514%,企业储蓄占1819%。

也就是说,1978年社会总储蓄的9617%来自政府和国营企业。

1978年末,中国居民储蓄余额只有21016亿元,占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519%,占当年社会存款总额的1612%。

改革前,国家是储蓄主体,也是投资主体,因而不需要金融中介。

国有固定资产投资主要来自财政拨款,银行贷款主要作为流动资金。

银行的贷款也主要来自政府和国有企事业的存款。

1978年,企事业存款和财政存款之和为108919亿元,占银行存款总额的8318%。

1995年底中国金融机构存款余额为514万亿,其中近3万亿是居民储蓄。

储蓄者和投资者分离了,最大的储蓄者是老百姓,最大的投资者是国家。

银行和金融机构的中介作用变得非常重要了。

国家通过对银行和金融机构的控制,用老百姓的钱投资建设国有企业。

因此,国营企业的真正所有者,可以说是在国家银行里存款的老百姓。

宏观的金融资产结构必然反映到企业的资产负债结构上来。

银行和金融机构贷款是中国企业资金来源的主渠道。

企业很难通过发行债券、股票等直接融资方式来获得资金。

从1986年开始发行企业债,到1995年,共发行企业债173813亿元。

1995年末,股票市值(A股)约4500亿,其中只有1/3上市流通的个人股。

国家股大多是靠过去已有的投入和土地价值折算的,实际现金投入不多。

法人股和个人股的发行可以使企业筹到现金,但能够被批准发行股票的企业实在是太少了。

这样企业通过发行股票所能筹到的资金十分有限,大多数企业只能靠银行贷款。

表1中国金融资产结构①年 份1978198619911995项 目数额(亿元)占GNP比重(%)数额(亿元)占GNP比重(%)数额(亿元)占GNP比重(%)数额(亿元)占GNP比重(%)流通中现金212106121814123177181578851314金融机构存款总额1300153658141057180791083540001094 其中居民存款2101662237162291071042296621051 企事业存款90215253264193270651133154191427 财政存款1871453111534851821003122 其他金融机构存款142111779151414金融机构贷款总额1890105281161580210211597510001088 其中国有商业银行1850105175901874180441083393931468 城乡信用社40101525175176615874921013 其他金融机构12111064114167财政向银行借款37011410671851582113政府债券余额2931438961543500106企业债券余额831813311121700103金融债券余额30101231111100102国家投资债券余额24511124511股票市值4521424500108大额存单8001041300102国内保险费15104210209171453131债券股票保险小计151044912430571914127981422金融资产总额341715941596812157464041021412726518221资料来源:(1988~1996)《中国统计年鉴》、《中国金融年鉴》;中国证监会(1995):《中国证券期货市场》。

在主要金融资产之外,还有其他金融资产,比如民间借贷、民间集资和股份合作制中的股份等。

这些金融资产,都有一定意义上的所有权、参与权和处理权,并以此获得收益。

但目前民间借贷、民间集资还有待进一步规范化。

中国金融资产结构可以概括为:储蓄主体在改革开放中由政府变为老百姓;国家政府收入①表1中将银行和金融机构的存款与贷款都记入金融资产内,有重复计算之嫌。

但这样计算有助于我们全面把握金融资产,本文所有分析都以占GNP比重为基准。

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逐年下降,由1978年的31%下降到1995年的1018%;1985年起,国家对国有企业的投资由拨款改为贷款,直接融资的资本市场渠道狭窄;其他不动产市场刚刚起步。

这就使老百姓把绝大部分积蓄存在银行里,银行把大部分资金贷给国有企业,成为国有企业长期投资(固定资本)和流动资金的主要来源,造成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比率不断升高。

二、中国的广义货币与国民生产总值之比为什么迅速增长?中国金融资产的变化过程主要有两条主线,一条是货币化过程,另一条是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发展。

这里我们主要分析货币化过程。

货币化有两种含义:一是财政赤字的货币化,即国家用印钞票的方法来弥补财政赤字。

二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货币化,即在经济发展中,特别是改革转轨过程中,产生超常货币需求,从而使货币流通速度减慢。

本文的货币化是指后一种意义上的。

1978到1995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917%,通货膨胀率平均为715%,广义货币(M2)平均每年递增25%。

广义货币增长率在这样长时期里远远超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之和,在各国经济发展史中是少见的。

据笔者保守估计,从1978到1992年,中央政府每年的铸币收入平均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左右。

谢平(1994)估计,1986-1993年,中央政府每年得到的货币发行收入平均为国民生产总值的514%。

海外经济学家常常不理解为什么中国政府的实际综合赤字那么高(约占GNP的8-9%),通货膨胀率却不很高。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货币化带来的铸币收入。

表2中国货币化过程年 份M0(亿元)M1(亿元)M2(亿元)GNP(亿元)M2占GNP比重(%)M1/M2(%)零售物价指数(%)197821210948151159113624113282017197926717117711145811403812368121019803461214431418421945171841786101981396131710182234154860134677214198243911191414258918530118497411919835291821821530751059571452711151984792112931164146137206175871218198589010334019519819898911586481819861218144232126721101020114666361019871454165714168349171195415706871319882134106950151009916149221368691815198923441073471111949161691718716117181990264414879312152931718598148257211199131771810866161943919216621590562191992433610150151725402112665119955951419935864171869419315011034560159159131219947288162054017469231546495181014421171995788510239801060750105765010105391418平均增长率(%)23142012251291657154 资料来源:(1978~1996):《中国统计年鉴》、《中国金融年鉴》。

表2给出了中国货币化过程的主要指标。

中国的广义货币(M2)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M2/GNP)在改革期间呈快速上升趋势。

从1978年的32%上升到1995年的105%,上升速度如此之快在发展中国家金融深化的案例中实属罕见。

在1994-1995年间,广义货币与国民生产总值之比美国为59%,英国为104%,日本为114%,德国为70%,印度尼西亚为46%,韩国为44%,马来西亚为89%,菲律宾为50%,新加坡为89%,泰国为79%(国际货币基金1996年报)。

中国的这一比重远远超过周边发展中国家,就是和英、美、日、德这些发达国家相比也是相当高的,仅次于日本。

中国广义货币与国民生产总值之比迅速提高,一方面是改革中金融深化的必然,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中国金融资产结构的问题。

在改革开放中,中国的储蓄主体由国家变为老百姓,收入分配向居民倾斜。

但是,老百姓金融资产投资的选择不多,银行储蓄一直是主渠道。

这主要是我国资本市场发展滞后造成的。

中国广义货币与国民生产总值之比这样高不是经济主体的自然选择,而是在现有体制和政策的制约下不得已形成的。

表2中货币与广义货币之比(M1/M2)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这一点。

货币占广义货币的比重从1978年的82%下降到1995年的39%。

也就是说,不仅广义货币增长快,而且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广义货币中居民储蓄的比重不断升高,反映了居民所持金融资产大都压到银行存款上了。

1995年现金净投放600亿,全社会流通现金量只比上年增长813%;M1增长1618%;M2增长高达2915%,比25%的控制目标高出415个百分点。

中国资本市场发展滞后,还可从各国金融资产结构比较中看出。

表3给出中国与周边国家和一些发达国家金融资产结构的比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