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街道演变视角下的呼和浩特市城市肌理研究杨佳杰,程磊摘要:作为我国北方旧时的区域重镇,呼和浩特市拥有四百余年的城建史,其“归化城”与“绥远城”共同形成的“双城”格局在中国城建历史中也具有较特殊的意义。
本文以城市街道的历史演变为研究视角,通过对呼和浩特市近百年城市肌理演进过程的复原和对城区现状建筑的研究分析,结合城市公共服务设施POI数据空间分布情况,明确了呼和浩特市城市街巷空间格局的主要发展特征并得出如下结论:1)归绥古城的空间格局是呼和浩特市城市肌理演化与发展之滥觞,其街道历史空间格局被整体保留并融入当代呼和浩特城市街道肌理;2)归绥双城时期的城市和街道职能在一定程度上延续至今,并影响着城市功能的布局;3)宗教建筑与信仰对古归化城的肌理影响显著,民族与地域特色建筑和街道是目前影响呼和浩特市城区风貌的重要因素;4)城市街道的功能与属性有着较为明显的空间差异。
关键词:城市街道演变,城市肌理研究,呼和浩特1呼和浩特市主城区城市肌理历史演进过程1.1以军事目的和交通枢纽为主要用途的驻防城阶段呼和浩特市的城建历史可以上溯至先秦时期的云中郡,作为整个内蒙古地区兴建的第一座封建城市(如图1所示),连同云中古城东侧的原阳县(呼和浩特八拜古城)和西侧的九原城共同发挥着屯兵驻防的作用,军事目的显著,后鲜卑族创立北魏政权并定都于盛乐(今和林格尔县土城子古城)(如图2所示),由此开始,呼和浩特地区逐渐成为北方各游牧民族与汉族互市贸易和文化交流的主要区域。
图1云中古城遗址图2盛乐古城遗址16世纪初,蒙古族土尔扈特部落驻牧于阴山山脉东端大青山南部的土默川平原,得益于优越的自然条件和较为稳定的时局,其游牧经济得到长足的发展,农业经济也初具规模,久而久之“板升(Bayising)”开始出现,蒙语意为“房屋”,也作“居民点”或“市镇”,为归化城的兴建奠定了物质基础。
公元1581年左右,时蒙古部落领袖阿拉坦汗(亦称俺答汗)开始兴建归化城,蒙语译为“库库和屯(Köke qotan)”,并在之后的50年间作为蒙古土尔扈特部的政治、经济、军事和宗教中心。
归化城的内城大致分为内、外城墙,四面分别开三重门楼,并设有四角马面和角楼。
藏传佛教召庙则是归化城外城内居民的崇拜中心,形成宏伟的建筑群,并有“七大召,八小召,七十二座免名召”的说法,坐实了其“召城”的称号1,2,3。
17世纪30年代,后金与蒙古林丹汗部落的冲突殃及归化城,城中多半的宫殿和房屋被毁,只剩下大召寺等几处召庙得以幸免。
1.2商贸市井与军事驻防职能相结合的“双城”阶段17世纪末,清政府与蒙古准噶尔部爆发战乱,归化城的战略地位得到显著提升,并于1691年(清康熙三十年)动员地方宗教势力对归化城进行了大规模翻修,被毁后的归化城再次得以繁盛。
重建后的归化城不仅作为当时的权力机关驻地,同时延续了明朝时期旧归化城的宗教中心职能,城内规模不等的召庙众多,南北向的道路与召庙的大门相对,东西向的道路则连接着各召庙,而城内的其他道路也多以召庙为中心向外绵延,加之重建后的归化城还服务于清朝与漠北的互市交易,城市规模较小,空间形态与街巷格局相对自由(如图3、图4所示)。
图3清归化城平面图图4归化城遗址复原图1735年(清雍正十三年),清政府下令“赴归化城,视形胜地,筑城驻防兵屯”,并于1739年(清乾隆四年)在归化城东北方2.5公里处建成绥远城。
绥远城属于营寨城,城池职能单一,其空间布局严格按照《周礼》形制规划建设,虽然其主要以屯兵驻防为主要目的,但绥远城建设伊始就考虑到城市的各方面基本需求(如图5、图6所示)。
就城池面积来看,绥远城要比归化城内城大上约五至七倍,且绥远城修建之初城内的房屋共约一万两千间。
此外,绥远城的选址方案也经过缜密考量,并选择“壬山丙向(即正南偏东)”作为绥远城内南北干道的核心朝向,而1949年后呼和浩特市主要交通干道的发展方向也都延续了这一方位,并最终影响了今天呼和浩特的城市空间格局6。
至此,归化城与绥远城形成的“双城”格局正式确立,而这种城建模式在我国古代城市建设历史中也是较为特殊的存在。
1.3作为近代北方地区重要的区域中心与交通枢纽阶段归化与绥远二城在清-近代的数百年历史中各自发挥了其自身作用。
至清末光绪年间,两城“市衢毗连,二城之间几无隙地”,“不异一城”7。
清朝灭亡,“旗饷无着,旗丁生计日蹙”,从而绥远城“街市日渐萧条”。
绥远城西门通向归化城的大路,因在归化城以东,被称作“东大马路”。
1929年(民国十八年),绥远省主席特定省城建设计划,这一决策不仅加快了归化、绥远两城合二为一的步伐,并且城市中心从此逐渐由西向东转移。
民国三年(1914年),国民政府撤销原来绥远和规划的厅级建制,将二者合并后称“归绥县”,并修建了连通新城(绥远城)与旧城(归化城)之间的大马路,1921年“平绥”铁路通至呼和浩特,车站附近的居民、商户开始增多,并出现了饭馆、客栈,形成了东西粮食栈街,中山里街、东、西、南、北马路等18条街巷,并渐形成一个新的独立居民区,旧城、新城和车站片区“三足鼎立”的格局初步形成,新旧城之间的联系也得到进一步强化。
随着交通业的发展,城市人口剧增,原来的城区和街道已远远不能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了。
1928年,民国政府设绥远省,以归绥县城区设立归绥市,作为其省会并开始规划发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将新旧两城之间的马车道扩宽,建成第一条石渣路,老百姓称其为“大马路”,即今天的中山路。
在大马路中段筑一条通往火车站南北走向的马路,叫和平路,即今天的锡林郭勒路(如图7、图8所示)。
1937年10月日本侵略者占据呼和浩特后,便将其作为在内蒙古西部地区实行殖民统治图5绥远城驻防设施分布示意图3图6绥远城遗址复原图的战略中心,并建起兵营、领事馆、医院、通讯、工厂等建筑设施。
1938年,当时的“蒙疆政权”对呼和浩特、包头、张家口和大同组织编制了城市规划,并于1938年5月通过关东军向“蒙疆政府”提交了规划方案,从其空间布局来看,这个时期的城市规划的中心在原呼和浩特旧城、新城及车站之间,即今中山路与锡林路交汇处5。
拟建成一个多层次环形辐射交叉的街道交通网络,达到与新、旧城和车站的联络。
日本领事馆、军医院、电讯大楼即分布在其一环路上。
这一城市规划构想运用西方典型的放射形道路规划方法,打破了中国传统的方格状的城市规划思想。
这一规划未能实现,但对呼和浩特城市规划的影响极为深刻,直到今天,中山路与锡林路的交汇处仍属呼和浩特的交通集中地段(如图9所示)4。
图720世纪20年代初归绥市(呼和浩特市)空间格局复原图图820世纪20年代初归绥市城市街巷格局图91939年呼和浩特城市总体规划路网肌理11图片改编自《モンゴルにおける都市建築史研究:遊牧と定住の重層都市フフホト》,即东京大学越泽明博士的学位论文《满洲城市规划的历史性研究》。
1.41949年后至20世纪80年代末期1949年后,呼和浩特的城市发展速度和城市街道向外延伸速度仍然相对缓慢,从图10和图11可以看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前十年,呼市的街巷格局并没有很大的变化,城市仍然以火车站片区、旧城片区(老城归化)和新城片区(新城绥远)为主要的城市发展区域,除此之外,新华大街进一步强化了三个片区之间的联系,并成为呼和浩特市最初的城市核心街道,大庆路和光明路的修建则顺应了当时呼市地区的工业化进程,强化了西边工业区与主城区之间的联系。
图101949年呼和浩特市城市街巷格局图111958年呼和浩特市城市街巷格局1951年编制的《归绥市新区划》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呼和浩特的第一份正式城市规划(如图12所示),该规划计划远景规划人口为40万人,规划面积为41平方公里8。
城市土地利用规划方案相对简单,在功能方面,改称归化城为“旧城”,绥远城为“新城”,继续强化两城之间的联系,将城市中心设在二者之间,并增设商业和公共建筑,城市新建街道在原归化城和绥远城的街巷格局的基础上继续延续,但绥远城的绝大多数城墙、鼓楼以及许多衙署等历史遗存在20世纪50—60年代被拆除,归化城内的一些召庙也由于僧人的离开而年久失修。
1964年版城市总体规划为呼和浩特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二轮城市规划,由时建筑工程部设计院承担编制工作。
该版方案延续第一版规划方案中确定的3处城市工业区位置,新确定了以旧城(原归化城所在区域)、新城(原绥远城所在区域)和火车站三点为基础,向南扩展,最终正式统一了过去的“品”字形分离的空间格局(如图13、图15所示)。
1979年由国务院正式批准执行的1976年版呼和浩特市城市总体规划明确城市继续集中发展,规划建设用地控制在65平方公里,由于1979年内蒙古自治区原行政区域建制恢复,其建设用地得以进一步扩张,城市街道继续向西、南和东三个方向延展,城市规模、结构、形态以及功能等都突破了1964年版的规划方案(如图14所示),且这一空间格局一直延续到20世纪80年代末(如图16所示)。
图121951年归绥市新区划示意图图131964年呼和浩特市城市总体规划路网肌理图141976年呼和浩特市城市总体规划路网肌理1.5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城市快速发展期呼和浩特市正式进入快速发展期则始于20世纪90年代左右。
对比1996年版总规方案和1987年的城市肌理可以看出,城市建成区面积拓展了5倍左右,路网格局更加完整,并开始出现工业区(产业区)飞地,原来的双城格局基本消失(如图16、图17所示)。
图151964年呼和浩特市城市总体规划平面图图161987年呼和浩特市城市街巷格局图172005年呼和浩特市城市总体规划路网肌理进入千禧年后,得益于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商品住房市场的蓬勃发展,呼市的城市格局得到进一步强化,环城高速和快速路环线连同原来的城市路网形成“单中心+放射”式道路网结构,同时强化哈拉沁沟(东河)、乌苏图沟以及小黑河共同构成的城市水景系统。
在最新一版的城市总体规划中,方案提出打造城市“八横八纵”城市结构性道路的概念,连同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城市绿地系统以及城市综合防灾系统共同形成城市综合公共空间系统,作为承载呼和浩特市民阶层社会公共生活的主要平台而持续发挥作用。
图182005年呼和浩特市城市总体规划路网肌理图192011年呼和浩特市城市总体规划路网肌理自此,呼和浩特市进入了大规模的城市改造建设,建成区面积从2000年的83平方公里扩展为2005年149平方公里8。
同时有学者对呼和浩特市的城市空间拓展情况进行了具体测算,通过GIS技术明确了呼和浩特市2000~2009年间的城市扩张速度为27.96km2/a,为1987~2000年的7倍9。
2基于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POI数据城市空间形态分析城市各类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分布也间接反映着城市各类要素的空间聚集情况,而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能够用于研究城市空间结构的数据也更为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