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创新发展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创新发展

浅谈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与发展摘要:本文通过综述高等职业院校校园文化的内涵及功能,分析了现阶段高等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继而提出了如何科学有序地推进校园文化在高职院校的创新和发展。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创新与发展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它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了方向。

高职院校具有高校和职业院校的双重身份,作为科学文化与职业技能的传播主体,是文化继承和文化创新的重要阵地。

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凸显民族精神的同时,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先进文化的重要创新基地,它的校园文化建设对建设什么样的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一、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及功能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是在高校发展到一定规模后才被国人提及并重视,它是近代高等教育发展所产生的新的文化产物,具有高校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双重性。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高校的迅速发展,校园文化这一概念才得以明确提出并有不同的诠释。

高校校园文化,是指在大学这一特定的文化氛围里,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在校内外从事各种活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风格、一种校园精神与环境及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

笔者认为校园文化的灵魂是大学校园及其中的大学生在各种活动中体现出的一种文化气息、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它应该囊括人类的智慧与文化的精华,也应该囊括学校的各项具体教育教学活动。

校园文化渗透于学校的各个环节,既有隐性的表现,又有显性的表现,既是抽象的,又是具体的。

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需在普通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范畴内,在创新中发展具有高职院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使其既成为高校校园文化中的一个分支,在具有校园文化的共有属性的同时,还具有其独特的内涵。

(一)文化载体要传递职教特色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载体主要包括校园各类建筑、教育教学设施、生活设施、体育设施、宣传设施、校园环境等,属于校园文化的硬件。

校园内每一个实体,以及实体之间的结构关系,无不反映了某种教育价值观和理念。

它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是校园文化建设发达程度的外部标志。

如我院在校园内树立以1960年版一元人民币正面图案,我校毕业生全国第一位女拖拉机手梁军雕塑,展示我院悠久的历史和办学特色,这些都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学生们置身校园时,单是这些附加建筑传递的历史信息,映射的人文精神及其所构成的文化氛围,亦可以起到催人上进、令人奋发的作用。

科学合理的校园设施自然会实现使用功能、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的和谐统一,真正形成和谐校园。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要考虑到历史、现状、发展等特点,在设计上注重突出职业教育“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办学特色,在建设中结合自身的特点,形成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

(二)文化积淀是内聚力建设之源文化积淀是反映高职院校自身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独特的文化历史传统、特征面貌的一种文化传承意识状态,是学校所有成员在长期的工作互动中逐步形成和发展,为所有成员所共识的一种群体意识。

文化积淀及其表现是校园文化的核心,犹如一个人的秉性,是学校的灵魂,这是激励大学所有成员奋发向上的精神源泉,是大学社会主体发展的行为方式,是校园文化的内聚力之源。

校园文化积淀的生成源自学校内部,具有浓厚的个性化色彩,这种色彩使得各所院校各有特色,避免了学校千校一面。

学校的特色,不仅仅是教学、办学和专业上有特色,还要关注它的文化积淀和传承,形成自己的个性。

良好的校园文化积淀和传承会鼓励自己的所有成员不断努力、不断创新,促进学校的发展壮大,影响大学生对理想、信念和目标追求,能够促使学生形成与校园文化相近乃至相吻合的精神面貌和人生态度。

校园文化积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思想文化,是以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核心形成的思想观念。

这种校园思想文化自然会使师生员工受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般的潜移默化。

使教师能发挥教育的主导作用,使学生能发挥教育主体的积极性,让师生都能自我教育、自我创造,自然而然地塑造和发展自己,从而养成与学校的思想文化一致的思想文化素养。

第二是感情纽带,是广大教职工对高职院校的归属感和眷恋。

第三是校园风格,包括校风、学风、教风、校训、校歌、校徽等等,是校园文化积淀的集中体现,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

第四是凝聚力。

每一种校园文化积淀形成的核心都有一定的凝聚作用。

它无时无刻不对人们的行为产生影响,是激励学校所有成员奋发工作的源泉。

校园文化积淀是校园文化的深层结构要素,它是一所学校在历史发展当中,由一代代大学成员共同创造、传承而形成的一种理念。

是学校发展的生命力和成为学校师生员工心中的精神支柱。

所以办好一所职业院校一定要有很好的文化历史积淀。

(三)行为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外在体现校园行为文化是职业院校的运行和互动的表现,是校园文化建设的行动终端。

表现在学生的学习行为、教师的教育行为、学校的管理行为以及学校人际关系互动等方面。

它是学校办学理念及其操作过程内化到师生员工的思想过程和外化过程,是学校育人活动中最直接、最广泛也是最深刻的部分。

对学生而言,优秀更重要的是行为习惯;对学校而言,优秀更重要的不是事件的过程,而是一种风气、一种精神,也就是一种文化。

学校的办学理念,只有被学校成员普遍认同,成为群体的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个体的思想并显现为群体的行为,才能逐渐形成为学校的行为文化。

校园行为文化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功能:首先是学生品格塑造功能。

即引导、规范学生外在言行、提高学生内在修养、品性的功能。

第二是指导科技文化的功能,即在教学、科研和知识技能的培养方面形成的文化氛围。

一般情况下职业院校的办学特色都比较突出,所以在教育教学、实训实验、顶岗实训和能力培养等行为方面也相应要形成各自的特点。

第三是指导高职院校文化交往的功能,即高职院校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为提高力学水平、扩大办学领域,通过产学研服务社会,通过组织师生到工厂、企业实习实训和与校内外学校的联合办学所形成的—种新的文化氛围。

这些行为,对于职业院校面向市场、面向未来,锻炼师生适应市场竞争能力、岗位适应能力,走开拓创新之路具有重要作用。

第四是引导学生消费的功能。

大学师生是社会消费群体中—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高职业院校特有的消费意识、消费观念、消费结构和消费指向等所形成的消费环境,形成其特有的消费文化。

对许多学生而言,校园生活是—种全新的体验,把握不好消费就可能加重学生的家庭负担,甚至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消费理念和消费行为是校园行为文化的重要方面。

第五是体现学校各项工作任务的执行力度。

校园行为文化既是学校文明程度的动态体现,也是学校教育、管理水平的具体体现。

(四)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机制校园制度是师生的行为准则,是校园内在运行机制的基础,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和形式。

校园文化的传承引领,制度是根本。

制度建设实质上是建设、强化、内化和形成行为准则的动态过程,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传承。

学校要形成既有统一意志,又关注每一个教职工个体和活泼有序的管理环境,体现公开、公正、公平,促进师生在落实各项规章制度的基础上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关键。

从这个意义上讲,制度建设与其说是为了管理,不如说是为了校园的文化积淀。

二、现阶段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目前,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缺乏足够的认识是问题的关键。

一些高职院校盲目模仿高校校园文化模式,而忽视了职业教育特色的一面。

出现校园文化建设严重滑坡的现象,这种现象集中体现在职业院校人文精神积淀的滑坡、办学目标的功利化倾向、缺乏具有鲜明个性的办学思想、办学理念等等。

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大多数学校重视和发展建设还远远不够,以至于校园文化的成长和发展比较缓慢,甚至会出现停滞乃至萎缩。

高职院校在大发展时期,人们往往注重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忙于学生就业安置,却往往忽略了校园文化建设意识,即使意识到了,其建设速度也远远落后于教学楼、体育馆和光缆等等。

于是,外来文化,特别是商业化了的文化,如粗俗文化等借助现代技术手段,有迅速渗透入校园的趋势,且具有出奇的吸引力,很容易迎合青年学生,特别是在高职院校还没有达到校园文化自觉,有可能还要为之推波助澜。

与当代大学文化建设相比,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显然都跟不上需要和期望,要使其能够真正体现出承担起校园文化建设的重任,就要有意识地建设适宜人才成长的文化环境。

第一,教育观念、教育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尚需进一步升华。

2005年10月教育部周济部长来我校视察时指出,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的观念。

要求高职院校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培养社会需求的高技能性人才。

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上,从教育管理部门到学校、从社会到家庭、从教师到学生,却形成了一种仅重视“智育”的教育观念。

对教育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认识不清,工作不到位。

第二,重教轻学,忽视教育的潜移默化功能。

很多高职院校还未能真正落实“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目前更多的是单一的学校教学。

因此,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高职院校办学不仅仅是为了“授业”,同时也应该重视“传道”和就业。

大多数教师认为,教学是硬任务。

而将校园文化建设简单地归纳为课外活动,可有可无。

抓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多,抓教师为主导的活动少,缺乏管理和引导。

第三,只重视正面说教,不注重学生的自我教育和发展。

学校可谓是从新生入学到毕业教育,正面说教的多。

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少,学生处于一种被动式的教育和氛围之中,缺少学生参与校园文化的创新。

第四,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统筹规划和组织指导。

由于认识出现偏差和客观条件限制等种种因素的制约。

致使校园文化建设很难纳入学校建设与发展的总体规划。

这是目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设施简陋、布局凌乱、品味不高的一个重要因素。

特别是在高校招生规模一再扩大的形势下,高职院校教学设施严重不足更是阻碍了校园文化建设和发展。

三、科学有序地推进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与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高校发展的新模式,是高等教育事业当中与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利益联系最为直接、最为密切的一部分,它担负着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的重要任务。

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08年,全国共有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1169所,占高校总数的61%以上。

2007年,高职在校生为861万,约占普通高校的50%;招生283万人,约占普通高校的5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