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剧场戏剧运动最早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洲,是西方戏剧反商业化、积极实验和探索的产物。
1982年,小剧场话剧第一次来到中国。
小剧场话剧通过调整观、演距离,进行小规模的探索和实验。
同传统话剧相比,小剧场不过多依赖文学剧本,主要以幽默和娱乐性为主要目标。
在各类青年导演作品在北京的小剧场此起彼伏的时候,这让我们不禁想起了两年前曾经火爆一时的小剧场戏剧热。
随着1982年导演林兆华第一次将小剧场话剧《绝对信号》搬上北京的戏剧舞台,80年代末90年代初,涌现了以林兆华、牟森、张广天、孟京辉为代表的小剧场戏剧人。
在二十多年的时间内,小剧场戏剧经历了90年代市场经济的考验,在新世纪的今天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小剧场戏剧从少数戏剧先锋的实验田到今天话剧艺术的一种基本生存方式。
位于总府路红旗商场上面的红旗戏剧工场,在成都小剧场紧缺的现状下,将有可能成为成都小剧场话剧的最新基地,四川人民艺术剧院《爱.服了you 》等剧目以相继在此上演。
而早在1995年,成都第一部小剧场话剧就已火爆全城。
而后,成都小剧场话剧陷入了长达10年的停滞期。
近年,随着外来时尚剧目《有多少爱可以胡来》、《剩女郎》、《经济适用男之隐婚男女》都获得票房口碑的双赢,成都,俨然成为小剧场话剧的一块福地。
不过,在引进剧一片叫好的同时,却难见本土原创小剧场话剧。
四川人民艺术剧院有意借红旗戏剧工场的“黄金口岸”,探索本土的小剧场话剧的复苏。
成都曾经领风气之先小剧场话剧,顾名思义是相对于传统大剧场话剧而言的,其特点一是表演空间小,二是演员与观众接近,三是先锋性较强。
自1982年林兆华执导的第一部小剧场话剧《绝对信号》上演以来,中国的小剧场话剧已经走过了近30年。
其实,成都的小剧场话剧也曾风靡一时。
现任四川人民艺术剧院院长的李亭,就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李亭回忆说:“1995年左右,我创作的小剧场作品《姐姐》和《下一次还要做女人》,根本没有任何媒体宣传,也没有做相关的主动推广,就是靠口碑,取得不错的效果。
票价好几十块。
每场两百多人,一个戏连演十多场。
”当年火爆的场景至今让李亭记忆犹新,“到现在,还有观众向我提起十多年前我当年创作的小剧场话剧。
”既然反响不错,为何没坚持下去?李亭无奈地解释:“很多原因,比如作为国有主流剧院,我们每年要排演几场大戏,没有太多精力来做小剧场话剧。
还有过去几年,小剧场的场地一直不固定。
”李院长透露,“我一直没有放弃对小剧场话剧艺术的追求,我们剧院里有不少专业演员业余在外面接演小剧场话剧,我一贯是支持的。
”外来剧目以时尚取胜《茶馆》、《雷雨》、《琥珀》等大型明星版话剧先后火爆成都,证明了话剧市场在四川的潜力。
经历了10多年的断档之后,2009年著名的小剧场话剧《有多少爱可以胡来》巡演到了成都,一口气连演24场,观众人次超过7000人之多。
尝到甜头的制作人又紧接着将《剩女郎》、《经济适用男之隐婚男女》引进到了成都,依然获得票房和口碑的双赢。
这三部成功的小剧场话剧让热爱休闲娱乐的成都人又多了一个玩乐的理由,也让成都人开始爱上了小剧场话剧。
带来这些剧的制作人李京告诉记者:“从2009年6月,《有多少爱可以重来》已经在成都演了60场,在商业社会环境下,剧场话剧就是文化商品,我们就是把小剧场话剧当成文化消费品来经营的。
”在成都演出两年来的经营状况情况,李京表示基本上是成功的:“我们会算准目标群体,剧组找到音乐电台合作,并邀请他们的DJ出演,我们做过调查,有车一族、尤其是喜欢艺术的基本上都爱听这个台,所以我们只需要通过他们,让7000人进剧场,就足够盈利。
有的戏能赚,有的戏赔。
我们截止到目前总体上是打平的。
”本土原创剧艰难前行相对于外来剧的火爆,本土原创的小剧场话剧却艰难很多。
2009年,《梦里爱,爱里梦》刚开始演的几场,票房全靠亲朋好友“支撑”,口碑刚刚出来后,却因场地原因在连演15场后不得不停演。
而成都市艺术剧院投入20万左右打造《不骗你,骗谁》,原本希望能赚10万元,结果18场演下来,最终收支持平。
成都市艺术剧院副院长熊晓红在《不骗你,骗谁》也清醒认识到了第一次市场化运作试水的不足,“我们的推广力度还不够,作品定位也不够准确。
”而《梦里爱,爱里梦》的负责人郑文,也承认“宣传告知”做得很不够:当该剧在剧场热闹演出时,门外看海报的市民却完全不知道有这样一出小剧场话剧在这里上演。
等到演出的口碑刚刚出来,场地却又到期。
除了宣传没跟上,成都小剧场话剧的表现空间也不尽如人意。
《梦里爱,爱里梦》演出地劳动人民文化宫梦想剧场是当时成都唯一的一个小剧场,租金不菲,“容纳三四百人的小剧场,最惨的时候,除了持赠票或无票走关系进场的观众,买票的人数比演员多不了几个……”抓住白领一族小剧场将越来越火2010年11月19日,全国首个小剧场集群繁星戏剧村在北京“开村”,北京小剧场话剧拥有了自己的阵地。
成都的小剧场话剧能否复制北京、上海的辉煌?对此,成都业内人士都有一个共识:小剧场话剧在成都肯定会越来越火。
《有多少爱可以胡来》负责人张黎明表示:“白领一族不会满足或者不屑于消费演唱会这种大众娱乐文化,他们更希望通过与演员几乎面对面的情感交流这种互动模式。
”因此,李伯男投入成都的三部话剧,无不是针对白领阶层,“《剩女郎》是关注剩女一族的,而《嫁给经济适用男》,简直就是为剩女一族开的药方。
口碑出来后,赚钱也就不是问题了。
”即使初次试水不太成功的成都艺术剧院,也对成都市场充满信心,熊晓红副院长甚至乐观预测成都可以在一年之内,就能达到北京和上海小剧场市场的繁荣。
目前,成都市艺术剧院正在加紧调整作品的题材,“我们的定位必须更准确,才能抓住现在来说为数不多的观众群体,特别是白领一族。
”她还认为小剧场话剧有一个最大的优势,就是几十元至几百元的票价,很有希望招来想尝鲜、追求思想深度的年轻人。
也许,每周抽一天看看话剧,未来就跟看一场电影一样,成为不少年轻人的消费习惯。
“戏剧第三城”的潜力《爱服了·YOU》导演敖小艺说,北京、上海用了20年时间培养观众,成都的市场才刚刚起步。
《有多少爱可以胡来》的制片人李京也持同样观点:“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在北京,正式的小剧场话剧演出商就有50多个。
这样大家会有一个良性竞争。
”李京相信,成都的文化底蕴比较深,有比较好的文化消费习惯。
随着逃离“北上广”,有知识有素养的选择在成都就业的青年精英越来越多,这就是潜在的小剧场话剧的消费群体。
李京指出,这也是他们认为成都是“戏剧第三城”的原因。
李京说:“作为中国西南区域的文化中心,中国话剧巡演,一般在北京、上海之后,都会首选成都。
因为有能力欣赏小剧场话剧的知识青年人基数还是很大的。
”据了解,成都很多业内人士都在筹备着小剧场艺术的“复兴”计划。
红旗戏剧工场已与四川人艺达成战略合作,剧院今年所有小剧场话剧都将在这里独家上演。
敖小艺透露,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悬疑惊悚剧《无人生还》、《国学小剧场》等风格迥异的剧目将轮番上演,“我认为,2至5年内,成都就会迎来小剧场话剧的春天。
”小剧场面临多种生存困境目前,虽然文化产业在中国已经开始逐渐被关注,市场化运作也开始进行了初步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收效。
但我国的文化基础还不成熟,对剧场等文化设施的定性还没有明确,相关的规定与法律体系还不健全,尚未形成宏观的文化环境。
因此,在这种相对无序的文化市场的前提下,尚没有合适和充足的政策支持小剧场的搭建,因此优秀的剧场数量目前极其有限,无法培养出固定的观众群,也没有合适和有效的观众来源。
这使得戏剧经营者的处境十分艰难。
此外,税收、房租、贷款,是当前小剧场戏剧人公认的三座大山。
他们不仅要缴纳房产税,还要按照商业和娱乐业的标准缴纳高额的营业税。
因而高额税收助推了高票价,阻碍了文化演出市场的发展。
但这些小剧场的经营者为了保持维护剧场的文化社会责任,仍艰难地坚守在文化产业这块阵地上。
值得借鉴的新兴小剧场经营模式在当前中国还没有形成相对规范化的文化市场的条件下,在这个鱼龙混杂的文化生态环境中,作为先锋艺术的代表小剧场戏剧的制作人和经营者来说,积极探索新的生存模式,开发多条剧场和演出产业链,与国际演出服务标准、技术管理标准、运营量化标准等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相对接,显得至关重要。
如下若干条新兴小剧场经营策略,均根据当下国内外最新的剧场经营者和非盈利艺术机构的最新经验整理,无论对于小剧场经营者,还是对于像中国对外集团这样的大型国有企业,都有着一定的参考意义。
这些新兴经营理念对激发艺术原创力、繁荣演出市场都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
(一)区域剧场联合,建立院线北京多家小剧场同东城区政府共同成立了东城区青年戏剧工作者协会。
该协会是一个完全非盈利的机构,主要是起到民间非盈利艺术机构与政府之间进行沟通的桥梁,听从民间声音,并且反映到政府,为这些连带的剧场等艺术经营机构的权益起到一个保障的作用。
这些剧场也可以在经营模式中相互联合,像影院一样地形成相互之间的院线联合,共同发展,资源共享。
(二)场团合一“场团合一”机制将演出产业的上游和下游打通,一所剧场与专门的一个剧团形成固定的合作关系,剧场为自家的院团提供演出场所,院团可方便地在所拥有的剧场进行演出,特别是进行保留剧目的轮换演出,有利于剧目、院团、剧场等品牌的打造,可谓一举多得,优势互补。
例如国内的北京人艺、国家话剧院、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国外的英国皇家芭蕾舞团、法国巴黎歌剧院、莫斯科大剧院等都是采取这种模式。
对当前很多主管着剧场的院团长来说,要把剧场经营提到与剧目艺术生产同等重要的位置来抓,特别是要研究剧场的运作规律,坚持剧场的艺术品位,并最大限度地向市场要效益。
很多国外院团机构采用的“剧场主体论”,剧场有短期和长期的演出计划,院团的艺术生产和剧场的营销相辅相成,很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
(三)小剧场话剧远程连锁化小剧场话剧连锁化就是先选定一个合作方,合作方优先选择承办当地的艺术院校,其次是媒体或传媒公司,再次是大型演出公司。
在合作方式上,一方将剧本卖给当地合作人,另一方负责在当地寻找演员,解决当地的场租和广告宣传费用。
将话剧产品“批发”到外地城市后,编剧、演员、舞美设计都无须另外支付费用,投资双方需要负担的只是当地场租、演员演出费和广告费,大大降低演出运营成本。
(四)团购小剧场话剧小剧场团购售票既可以让更多人以低廉价钱看戏,令戏剧进一步走进群众,又可以提高小剧场的宣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