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细菌的耐药性的产生及检测方法

细菌的耐药性的产生及检测方法

在下经过基因突变、潜伏基因的表达,或细菌在生长过程中通过转 化、转导获得抗性基因,或通过移动因子包括质粒、转座子、整合 子转移和传播耐药基因而获得的耐药表型,通过改变自身的代谢途 径,使其不被抗生素杀灭。如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过多β -内酰胺 酶或过度表达mecA基因而耐药。细菌的获得性耐药可因不再接触 抗生素而消失,也可由质粒将耐药基因转移个染色体而代代相传, 成为固有耐药。
主要内容
细菌与人类关系
抗菌药物应用
细菌耐药产生
细菌耐药的检测
抗菌药物产生
抗菌药物的定义
抗菌药物包括:
抗生素
由微生物(如细菌、真菌、放线 菌)、植物和动物在其生命活动 过程中所产生
人工半合成、全合成的化学药 物
抗菌活性
活性评价指标
最低抑菌浓度(MIC)指 能够抑制培养基内细菌 生长的最低浓度 最低杀菌浓度(MBC)指 能够杀灭培养基内细菌 生长的最低浓度
细菌耐药性
20 世纪30 年代末磺胺药上市, 40 年代临床广 泛使用磺胺药后,50 年代日本报道80%~90%的 志贺痢疾杆菌对磺胺药耐药了。
20世纪40年代青霉素刚使用不久即出现耐青霉素金葡
菌,50年代发现金葡菌能产生β-内酰胺酶灭活青霉素,
1961年,甲氧西林问世并投入临床应用(抗金葡菌产生 的青霉酶),从甲氧西林使用10余年后,出现耐甲氧 西林金葡菌(MRSA) 报道。
细菌的耐药性的产生及检测方法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胡立芬
主要内容
细菌与人类关系
抗菌药物应用
细菌耐药产生
细菌耐药的检测
细菌定义
广义定义:是指一大类细胞核无核膜包裹, 只存在裸露DNA的原始单细胞生物,包括真 细菌和古生菌两大类群。 细菌数量:所有生物中数量最多的一类。细 菌广泛存在我们人类体内,人体内及表皮上 的细菌总数约是人体细胞总数的十倍。
的半个世纪,人类走了一圈又回到了原地,来到了多年前有人预测 的“后抗生素时代”。我国是世界上滥用抗生素较为严重的国家, 耐药菌引起的医院感染人数,已占到住院感染患者总人数的30 %左 右。因此有专家预言,我国有可能率先进入“后抗生素时代”,即 回到抗生素发现之前的时代。 超级细菌, 目前引起特别关注的超级细菌主要有:耐甲氧西林的 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耐多药肺
抗菌药物分类
(8)硝基咪唑类:包括甲硝唑、替硝唑、奥硝唑等。 (9)作用于G-菌的其它抗生素,如多粘菌素、磷霉素、环丝氨 酸、利福平等。 (10)作用于G+细菌的其它抗生素:林可霉素、氯林可霉素、 杆菌肽等. (11)抗真菌抗生素:多烯类、咪唑类、三唑类 用于真菌细胞膜上麦角甾醇的抗真菌药物、烯丙胺类、 氮唑类。 (12)抗结核菌类:利福平、异烟肼、吡嗪酰胺等。 (13)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抗生素如环孢霉素。
抗菌药物作用机理
影响叶酸代谢 抑制细菌叶 酸代谢过程中的二氢叶酸
合成酶和二氢叶酸还原酶。
导致核酸合成受阻,从而 抑制细菌生长繁殖。 与细菌核糖体或其反应底 物相互作用,抑制蛋白质 的合成
主要内容
细菌与人类关系
抗菌药物应用
细菌耐药性产生
细菌耐药的检测
细菌耐药性产生
细菌耐药性又称抗药性,系指细菌对于抗菌药物作用的耐 受性,耐药性一旦产生,药物的化疗作用就明显下降。耐 药性根据其发生原因可分为获得耐药性和天然耐药性。自 然界中的病原体,如细菌的某一株也可存在天然耐药性。 当长期应用抗生素时,占多数的敏感菌株不断被杀灭,耐 药菌株就大量繁殖,代替敏感菌株,而使细菌对该种药物 的耐药率不断升高。 青霉素的广泛使用后耐药性很快产生(β-内酰胺环被破坏后, 青霉素的抗菌活性也随之而消失),随后由于抗菌药物大量 使用的压力,针对各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逐渐产生。
发热反应 糖代谢紊乱 影响血管舒缩机能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细菌侵入途径、数量与感染
多数病原菌只有经过特定的门户侵入,并在特定部
位定居繁殖,才能造成感染。
痢疾杆菌必须经口侵入,定居于结肠内,才能引起疾病。 破伤风杆菌,只有经伤口侵入,厌氧条件下,引发疾病。
病原菌的数量与致病能力一般成正比。
细菌多重耐药
多重耐药:指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主要分类 的3类或以上药物耐药。
泛耐药细菌:指对所有分类的常用抗菌药物
全部耐药,革兰氏阴性杆菌对包括多黏菌素
和替加环素在内的全部抗菌药物耐药,革兰
氏阳性球菌对包括糖肽类和利奈唑胺在内的 全部抗菌药物耐药。
超级细菌
“超级细菌”的出现,一度引起了世界的恐慌。在青霉素被发现后
抗菌药物作用机理
针对细菌结构,抗菌药主
要有5类作用机理: 阻碍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导致细菌在低渗透压环境 下膨胀破裂死亡,哺乳动 物的细胞没有细胞壁,不 受这类药物的影响。
抗菌药物作用机理
与细菌细胞膜相互作用, 增强细菌细胞膜的通透性、
打开膜上的离子通道,让
细菌内部的有用物质漏出 或电解质平衡失调而死亡 阻碍细菌DNA的复制和转 录,导致细菌分裂繁殖受 阻。
LAT、ACT、ACC、MIR和DHA
D型β-内酰胺酶
D型β -内酰胺酶Bush分类属2d群,它们对
苯唑西林和氯唑西林的水解速度明显大于
苄青霉素,因此,它们又被称为“苯唑西林
酶”,其中OXA-48 在碳青霉烯类耐药中显示
出了日趋重要的碳青霉烯酶的活性。
超广谱β-内酰胺酶
ESBLs是一大类基于TEM-1、TEM-2和 SHV-1型β 内酰胺酶基础
B型β-内酰胺酶
发现于20世纪60年,依赖金属离子发挥催化活
性,主要为Zn2+,此酶不被棒酸抑制,被EDTA抑 制,其主要特征是除单氨类抗生素(如氨曲南) 以外,可水解碳青霉烯酶类等各种 β -内酰胺类 抗生素,主要包括 NDM-1、IMP、VIM、KHM-1、 GIM-1 和 SIM-1。对于产 B 类酶的菌株的尚无
很好的治疗手段,值得重视的是对该种酶的检测,
以防止其爆发流行。
C型β-内酰酶
C型β -内酰酶通常被称为头孢菌素酶1989首
次发现,按Bush分类法属1群。第1代头孢
菌素是C型β -内酰胺酶的良好底物,第2、
3代头孢菌素一般对C型β -内酰胺酶不敏感。
亚胺培南和氨曲南则表现出对C型β -内酰
胺酶的抑制作用。主要包括CMY、FOX、MOX、
上经突变而成的多种β -内酰胺酶,水解青霉素、广谱青霉 素、头孢菌素、单环类、第四代头孢菌素,但不能水解碳青 霉烯类、头霉素类。除了对β 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外,经常 伴随对氨基糖苷类等其他抗生素的耐药性。
准确区分ESBLs和非ESBLs菌株,不仅可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以免延误病情和增加医疗费用,而且有利于对ESBL菌株的管 理,控制其传播,防止爆发流行,对提高治疗效果和控制医 院院内感染均有重要意义。
获得性耐药性
获得性耐药机制更容易将耐药基因通过水平或垂直传播方式 在不同菌株或不同菌种间传播,加速了细菌耐药蔓延的速度, 导致耐药菌株越来越多,细菌耐药性迅速上升,使临床上不
断出现多重耐药株、泛耐药株甚至“超级细菌”的出现。在
上世纪50~60年代,全世界每年死于感染性疾病的人数约 700万,而现在这个数字上升到了2 000万。死于败血症的人 数上升了89%,大部分人死于超级细菌带来的用药困难。
细菌耐药机制
β -内酰胺酶 是指能催化水解6-氨基青霉烷酸(6-APA) 和7-氨基头孢烷酸(7-ACA)及其N-酰基衍生物分子中β 内酰胺环酰胺键的灭活酶。细菌通过产生β -内酰胺酶
降解是β -内酰胺类抗生素是最常见的耐药方式(80%病
原菌耐药方式之一,至今β -内酰胺酶数量已超过350余 种)
荚膜: 抵抗吞噬 其他表面活性物质: Vi抗原、 K抗原等
外毒素
毒素
主要由革兰氏阳性菌产生 亲组织性,选择性地作用于某些组织和器官。
破伤风杆菌毒素麻痹运动神经 肉毒杆菌毒素造成眼及咽肌的麻痹 白喉杆菌引起心肌炎、肾上腺出血及神经麻痹等。
内毒素
主要由革兰氏阴性菌产生 无组织选择性,引起的病理变化和临床症状大致相同
细菌与人类关系
多次引起世界传染病大流行
17世纪中期开始认识细菌 人类受益于细菌
细菌结构
细菌致病性
细菌在人体内寄生,增殖并引起疾病的特 性称为细菌的致病性
侵袭力
胞外酶
血浆凝固酶
游离血浆凝固酶 凝聚因子
链激酶: 激活纤溶酶原或胞浆素原,破坏纤维蛋白屏障 透明质酸酶:溶解结缔组织透明质酸
Ambler等根据β -内酰胺酶分子结构中氨基酸序列差异
分为A,B,C,D。1995年Bush等提出功能分类方案,依
据酶的底物和酶的抑制物不同,主要分为青霉素酶,头
孢菌素酶,广谱酶和超广谱酶四种
A型β-内酰胺酶
A型β -内酰胺酶按Bush分类法属2群,向下又分为8 个亚群(2a,2b,2c,2d,2e,2f,2be,2br),因此,A型 β -内酰胺酶在底物动力学性质上显示多样性。大多 数青霉素类抗生素都是A型β -内酰胺酶的良好底物, 如氨苄西林、羧苄西林、苯唑西林和甲氧西林等。 从整体上看,A型β -内酰胺酶对青霉素类的水解率 较头孢菌素类为高,可引起氨曲南和碳青霉烯类耐 药。此类酶的活性可被克拉维酸等酶抑制剂所抑制, 而EDTA不能抑制,引起临床关注和危害较大的肠杆 菌科细菌A类碳青霉烯酶主要是KPC酶。
细菌耐药性
60~70 年代,细菌耐药性主要表现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一 般肠道阴性杆菌由于能产生β -内酰胺酶使青霉素类和一代 头孢菌素抗菌作用下降。 80 年代后,G-杆菌产生的超广谱β-内酰胺酶和AmpC酶,三 代头孢菌素在内的多种抗生素耐药的多重耐药革兰阴性杆菌 出现。 近年来,出现了万古霉素中介金葡菌,2002年以来,美国已 先后报道了3株对万古霉素完全耐药的金葡菌。1990年就有 耐亚胺培南的一株阴沟肠杆菌报道,但在随后10年期间并未 有更多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肠杆菌报道,直到2000年后有关 CRE的报道不断增多,一种新抗生素从研制到临床应用一般 需要5~10年,而产生细菌耐药仅需要2 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