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教师节优秀教师代表发言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金秋送爽,佳果飘香,在这喜庆祥和的美好时刻,我们共同迎来了第25个教师节。
能在这样一个特别的日子里,作为教师代表发言,我感到十分荣幸,心情也特别激动。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中心小学全体教师向出席今天大会的各位领导和老师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在县府领导、镇政府领导及*校长的带领下,我们学校有了高大的教学楼,有了宽敞明亮的教室,学校的各项事业蒸蒸日上,日新月异,请允许我再次向多年来关心支持教育事业支持我们学校发展的县委、县府领导,县教育局领导以及镇委,镇政府领导和社会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年年花似锦,今年花更红,在这收获的日子里,我们感到欣慰。
一年一度的教师节,体现了国家社会对教师的关怀,体现了教师的价值,作为教师,我们越来越感受到来自四面八方的尊重羡慕的眼光,我为是一名教师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教师以培养人才、教书育人为己任,被誉为人类的灵魂工程师,这既是我们作为教师的无上光荣,也让我们深感任重而道远,责任在肩。
我和所有的教师一样,选择了教师职业,也热爱这个职业,我们努力上好每一节课,在经历了酸、甜、苦、辣之后,我们也感到了欣慰.时代的号角已经吹响,终生学习的时代已经到来,迎接新课改的挑战,就要做好各方面的准备。
我爱我的事业,我会把认真负责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力争把各项工作都做得更好,用教师的职业道德衡量自己、鞭策自己。
我爱我的事业,就要力争做一个开拓进取、不断完善的教师。
热爱教育事业,我将做学生的好老师,做学校的好教师,奉献教育,服务学生。
记得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深情地对同事们说:“如果人的生命有一百次,而且每次都可以让自己选择职业,那么我将一百次选择教师——这个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这句话道出了我们教师的心声,我也会把教师这一职业当作一生的事业去追求。
言传身教,衣带渐宽终不悔;鞠躬尽瘁,一腔热血洒杏坛!作为教师,我们需要宁静为学,宁静为人。
永不满足,永不停步。
作为中青年一代教师,我们需要专心教书、热爱教育。
脚踏实地,努力工作。
苏霍姆林斯基说:“做教师最快乐的事莫过于穷尽毕生之力,研究如何做一个最优秀、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
”著名作家马克.土温也说:“当一个人把注意力集中到一个焦点上那就会做出连他自己都感到吃惊的成绩来。
”如果我们能从“专心教书,热爱教育”开始,取得成绩和荣誉后又能“宁静为学,宁静为人”,那么我们就完全有可能成为最优秀、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就能在自己的职业中找到快乐和幸福,使每天都成为自己的教师节!最后,我想用这样一段话结束我今天的发言:选择了勤勉和奋斗,也就选择了希望和收获;选择了纪律和约束,也就选择了理智和自由;选择了痛苦与艰难,也就选择了豁达和成熟;选择了拼搏与超越,也就选择了成功与辉煌!“耿耿园丁意,拳拳育人心。
老师们,让我们携起手来,把教师节作为一个新起点,在各自的岗位上,齐心协力,奋发进取,为学校更美好的明天而共同努力吧!谢谢![导游内容]水帘洞——>青狮岩——>刘官寨——>莲花峰——>龙峰岩——>碧石岩 各位朋友,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个洞,就是水帘洞。
位于丹霞嶂东面的水帘洞,原名唐曜洞天。
因此瑞泉岩峰巅有两道飞泉奔泻而下,随风飘洒,犹如灿烂的水帘,故后人便改称为水帘洞。
该洞是武夷山景区内最大的洞穴,高宽各一百多米。
洞顶斜覆而出,宛如一道飞檐,遮住了半边天。
洞门前终年流淌的两面三刀股清泉,从一百多米高的岩顶飞泻而下,微风过处,水珠摇曳分合。
随风飘洒,仿佛天女散花,又如悬挂的两幅珠帘。
古人有诗道:“赤壁千寻晴拂雨,明珠万颗画垂帘。
”大家隔帘望去,洞外的茶园竹丛,村落人家,一片迷濛,是否犹如一幅淡雅的山水画。
水帘洞内摩崖石刻比比皆是。
岩壁上这“活源”二字,系清光绪壬午陛用总兵浙江象山协副将楚南余宏亮所题写。
相传活源取自朱熹《观书有感》一诗:“半庙方塘一鉴开,云影天光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古人在此勒上“活源”二字,即点出了水帘洞的景致,又勾起人们对朱熹求学精神的追思,恰到好处。
“水帘晴雪,赤壁明珠”,系石川(作者生平不详)所题写。
这两方题刻,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生动逼真地勾画出水帘洞的景观。
水帘洞内,轩爽敞亮,可容数百人。
沿崖这数栋茶室,为原奉祀宋体朝大儒刘子恽、朱熹、刘珙的三贤祠和奉祀孔子、老子、释迦牟尼的三教堂的遗址。
关于三教堂曾流传这么一个有趣的故事:三教堂内,原供奉的是孔子、老子、释迦牟尼,所进香的有儒、道佛三教的信徒,时间久了儒士们就发现一个问题,当羽士主持教堂时,老子塑像就居中;僧人主持时,释迦牟尼塑像就居中,唯儒士没主持过教堂,所以孔子的塑像就一直冷落在旁。
儒士们发现这个问题后,十分气愤,状告到县衙门,写道:“惟吾夫子屈尊处末,亵渎已极,是所望于崇邑当事诸群为之整饰耳。
”由于县太爷也是儒士出身,于是此事得到了妥善处理。
出水帘洞口,磴道右侧这个池,叫浴龙池。
水帘泻入池中,不断溅起水花,随即又晃漾出涟漪,煞是好看(犹一条龙在戏水)。
[导游内容]青狮岩——>刘官寨——>莲花峰——>龙峰岩——>碧石岩沿水帘洞前石径前行,翻岭可见左侧一岩,这就是青狮岩。
因岩峦形似蹲狮,突兀雄奇,故又名形狮岩。
青狮岩由于远离景区中心,偏处一隅,相传直到明嘉靖年间才被一位名叫范虚灵的人发现。
范虚灵发现这一奇妙的景观后,竟不忍离去在此结庐隐居达四十年之久。
大家现在看到的岩壁上几堵残垣,就是他当年草创的“狮岩”旧址。
岩的西面,这块长达数十丈的石坪,叫“月台”。
据说每当月明之夜,这位嗜洒如命的范隐士,就在此举杯劝影,自得其乐。
东面这块巍然隆起的岣岩,叫“钓台”。
台下的这个石洞,叫“虚灵洞”。
洞内可容纳数十人。
洞旁的这个孔,大家看像不像天然的窗户。
探头孔外,岩下烟雾空濛,深不可测,伫立其间,仿佛置身于空中楼阁。
据《武夷山志》记载,早先岩上有先春园、桃花林和禽坞等几处胜景,可惜今已倾圯无存。
离青狮岩不远的这座山岩叫九井岩。
为何叫九井岩?大家到岩下看就会明白。
各位朋友,现在我们看到的这股清泉,穿石而流,形成九口一串的天然水井。
一井汲水,九井波动,饶有妙趣,这就是所谓的九星泉。
岩因泉名,故称九井岩。
从九井岩前山路再入数里,可见山岩上石关、石垣横立,这就是南宁宋时崇安五夫名人刘衡,刘甫父子在这里屯兵的地方。
因山寨是刘氏父子所建,故称其为刘官寨。
刘官寨北面石崖的南面,有岭与三仰峰相连,俗称长岭,为古时崇安、邵武的交通要道。
长岭的南面,四周峰岩环抱中有田庐,犹如世外桃源,中有洞,唐末扣冰和尚曾隐居于此。
白崖附近的座山峰,四周松竹苍青,古树参天,环境清丽,因像一朵盛开的莲花,故名莲花峰。
峰上这一排排的朝天岩洞,便是武夷山红层地貌中典型的层面岩洞。
岩洞中曾建莲花寺。
莲花峰山高路险,崎岖难行,现已被开发为新的景区,各位朋友一段日子后再带大家去游览。
各位朋友,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座山岩叫龙峰岩。
龙峰岩是武夷山最大的一座峰峦。
大家现在见到这一巨石,如同舌头上翘,是为“龙舌”。
龙舌石路宽不盈尺,脚下是悬崖峭壁,请大家走好。
过了“龙舌”,便是“龙头”。
翻上龙头,盘折在“龙脊”的山径上,四周古松参天。
修竹苍翠。
路径的尽头,可看到几间就岩叠架的屋舍,幽雅别致。
这种神仙式的处所,不知诸位谁原留下在此修炼成仙。
从龙峰岩西行数里,大家看到这座掩藏在绿树从中的山岩,石色青碧,叫碧石岩。
岩上这座建筑精巧的寺院,叫碧石精舍,现已十分破旧,但门额上“碧石精舍”四个字仍清晰可见。
各位朋友,武夷山北的游览到此结束。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这座古城,就叫做崇武古城。
崇武古城是我国仅存的一座比较完整的石头城,也是我国海防史上一个比较完整的史迹,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崇武古城座落在泉州市惠安县东南24公里的崇武半岛南端。
近年来,崇武半岛优雅的环境,渔村的民俗,引起了许多游客的广泛兴趣;而半岛上这座巍峨的古城,更吸引了无数专家、学者和游客不远万里,慕名而来。
各位朋友一定也有同感吧?我们要想了解祟武古城,就必须追本溯源,从头讲起。
崇武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的突出部,三面临海,西连陆地,地势起自大雾山脉,婉蜒起伏,十分壮观。
它夹在湄州湾与泉州湾之间。
往北与莆田的南日、湄州互为犄角;往南与晋江的永宁、祥芝互为犄角;东临台湾海峡。
近处海域遍布岛屿与礁石,地形复杂,易守难攻,是个战略位置十分显著的国防要塞,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崇武的意思就是崇尚武备。
据说宋朝时,这里就称为崇武乡守节里。
宋太平兴国六年(公元981年)惠安置县后,在这里设小兜巡检寨。
元朝初期改为小兜巡检司。
明朝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活动在朝鲜和我国沿海的日本海盗集团一倭寇突然登陆祥芝的蚶江,对泉州地区的安全造成威胁。
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明太祖朱元璋为了防御倭寇人侵,委派江夏侯周德兴巡视东南沿海。
周德兴是个军事工程专家,他根据泉州沿海地区海岸线曲折,地形险要的特点,“一郡者设所,连郡者设卫”。
当年,泉州设永宁卫,管辖五个所,即福全、中左、金门、高浦、崇武五所。
惠安设立五座城,即崇武城、獭窟城、小岞城、黄崎城、峰尾城。
祟武城为五城之一,隶属福建司永宁卫的一个千户所。
建城至今已有六百多年了。
崇武古城全部用白色花岗岩垒成,城墙共长2457米,城基高5米,墙高7米,并设有两层跑马逍。
墙上有墙碟1304个,箭窗1300个,窝铺26座。
四面设城门,内门每扇高3.2米,宽1.3米,前门每扇高2.6米,宽o.9米,东、西、北三座城门相似,各有城门两道,城门上各设烽火台一座,南城门外加设一照墙。
在城内莲花山制高点,还设有了望台。
四面城边各有一潭一井和通往城前的涵井,城内的十字大街相接四个城门,明朝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城墙又加高1.3米。
这些城墙、窝铺、门楼、月城、墩台、捍寨和演武厅,构成我国古代一套完整的战略防御工程体系。
明代守丞丁少鹤曾有诗句赞道:“孤城三而鱼龙窟,大岞双峰虎豹关”。
作为海防的最前沿,崇武古城曾经在明代倭患其间首当其冲,屡遭进犯;亦曾失利陷城,铁马哀鸣。
几百年来,古城几代军民凭借天然的屏障和。
牢固的石城,历经血与火的洗礼,用生命谱写出可歌可泣的战斗诗篇。
这里的“护龙官”、“崇山官”、“崇报祠”、“元饲宫”、“十二爷官”等,都是古城军民为纪念抗倭牺牲的英雄而建造的。
祟武建城之初,由各地抽丁防守,至今还有“百家姓,万人丁”之称(现尚有98姓氏),兵士们在这里生息繁衍,为捍卫古城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据史书记载,明朝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倭寇一千多人从大山登陆,烧杀抢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