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从史前时期到殷商社会一、中华文明的摇篮1、原始农耕诞生的时间;姜寨遗址的特征A(1)时间:距今1万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中华文明进入原始农耕时代。
(2)姜寨遗址的特征:陕西临潼的姜寨遗址是早期农耕聚落的一个典型,姜寨遗址所呈现的共同耕作、平均分配的生活情景,表明当时还处于原始社会阶段。
2、原始农耕诞生的标志和意义A(1)标志:原始农耕出现的标志是谷物栽培和牲畜驯养的出现;中国早期农业的特征:稻作农业与旱地农业同时出现、南北并立(南稻北粟)。
(2)意义:农业的起源,使人类不再单纯依靠采集与渔猎谋生,栽培谷物,驯养牲畜具有生产性经济活动的性质,标志着人类历史实现了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
农业生产为人们提供了可以持续供给的食物来源,使比较稳定的居住有了保障。
随着生产能力的提高和人口的增加,人们聚族定居,形成最初的农耕聚落。
3、神话是早期先民创世的集体记忆A在华夏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有关炎帝、黄帝的传说,在春秋战国以来的历史文献中占有突出的地位。
近代以来,中国人普遍以炎黄子孙自称。
4、中华文明起源的特征:B满天星斗,八方雄起。
核心地区是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
二、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1、文献记载中的夏朝B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儒家典籍《礼记•礼运》说夏朝建立之前是“大同之世”,夏朝建立之后进入了“小康之世”。
“大同之世”是“天下为公”的社会,“小康之世”是“天下为家”的社会。
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由“天下为公”的“大同之世”进入到“天下为家”的“小康之世”,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
从文献记载来看,夏朝已经具备了国家的基本特征。
夏朝已设官分职,夏王的左右设有各种专职的文武官员。
夏朝有一定数量的军队,设置了监狱,并制定刑法以镇压反抗者。
2、二里头考古发现C在时间与地域上与夏朝最吻合的考古遗址是河南偃师的二里头文化遗存。
在二里头遗存中,发掘出两座类似宫殿的遗址。
宫殿式建筑的出现,说明了二里头社会的分化已很明显。
二里头居民的经济生活大体以农业为主,农具有石制和骨制的铲、镰、斧等。
饲养的家畜有猪、狗、鸡、羊等。
二里头文化已经进入了青铜时代,遗址中出土的青铜器和玉器大多属于礼器和祭器,与《礼记·礼运》中记载的“礼仪以为纪”相吻合。
二里头遗址发现的大量文化遗迹和遗物,为夏史探究提供了重要而丰富的资料。
三、商朝与青铜文化1、商朝B商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的王朝,商朝的历史也因文献、甲骨卜辞和考古资料的多重印证而成为信史。
2、司母戊鼎B“司母戊鼎”是目前所知道的最大青铜器。
制作精良,造型独特,纹饰瑰丽为世界青铜文化史上所罕见。
3、商朝青铜器的特征B商朝的青铜器主要是礼器,专用于王室和贵族的礼典、祭祀等重要活动。
青铜器的大小、形制和数量组合,是器主等级身份和政治地位的象征。
青铜器上还铸有浅浮雕的动物纹饰,商代人相信这些动物能帮助他们与祖先或神灵沟通,以庇护其世间的权力和财产。
青铜器被赋予沟通天地和支持政治权力的功能。
4、甲骨文B商朝甲骨文是我国目前所发现的比较成熟的汉字。
甲骨文真实地记载了商朝社会各个领域的历史状况,为我们探究商史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5、二重证据法D文献和考古资料结合,相互印证二重证据法是指把发现的史料与古籍记载结合起来以考证古史的方法。
商朝的历史因文献、甲骨卜辞和考个资料的多重印证二成为信史。
商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的王朝。
第二单元从周王朝到秦帝国的崛起一、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1、西周的建立ABC1046,周武王伐纣,败商于牧野,建立周,都镐京,史称西周。
2、封邦建国体制的内容B目的:对新征服地区进行有效统治,“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分封对象:殷人后裔和原殷邦方国首领、王室子弟、功臣作用:实现了对殷人的合围控制,提高了王权地位,周王成为天下“共主”。
3、周公是礼乐制度的制订者A礼乐文化的内容:周公将礼的规范推广到宗法关系和政治等级,并以乐激起人们的认同感,礼乐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二、诸子百家1、春秋战国社会变革的主要内容和影响C春秋战国时期,连年征战,社会动荡,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发生了急剧的变革。
这次社会大转型,经春秋战国500余年的逐渐积累,到秦朝终告完成。
经济:最深刻的变革来自于经济领域。
以铁制农具和犁耕技术为代表的新生产力,把农业经济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农耕熟地不断被开辟,耕地不能转让买卖的规定也逐渐失效。
竞相占地攻城略地成为人们追求的主要目标;各国推行奖励农耕军功的政策,促进了自耕农和新型地主的产生。
随着农业的发展,私人手工业、商业也活跃起来。
整个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追逐利益、实力竞争的新局面。
政治:由西周的“封邦建国”体制变为秦的中央集权大一统体制,是中国古代史上一次重大的社会转型。
(政治体制)各国当政者进行不同程度的内政改革,贬抑或废黜无能的旧贵族,起用贤能之士,实施耕战并重的政策。
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改革,在战国时期达到高潮,改革的范围扩大到官吏、行政、财政、赋税、户籍、法律等各个方面。
(内政改革)文化:当此社会转型之时,掌握一定文化知识的“士”最为活跃。
他们对变革的态度不同,思考的方向各异,为治理社会、安定人心提出了各不相同的方案,形成了诸子百家竞相争鸣的局面。
2、百家争鸣C(1)背景:当此社会转型之时,掌握一定文化知识的“士”最为活跃。
他们对变革的态度不同,思考的方向各异,为治理社会、安定人心提出了各不相同的方案,形成了诸子百家竞相争鸣的局面。
(2)历史地位和影响:百家争鸣是中国乃至世界古代史上学术思想最为灿烂的一页。
先秦诸子的思想是我国后世学术思想的源头,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法、道三家。
(3)儒家、道家、法家的代表人物和主要思想主张:儒家学派兴起于春秋,由孔子创始。
孔子发展了周公的礼治思想,创造出“仁”这一核心观念。
孟子由“仁”发展出“仁政”。
荀子重新解释孔子的“礼”。
法家正面肯定当时激烈的社会变革,以提倡“法治”为特色,主张实行君主集权制度。
然而其提倡专制独断、严刑峻法。
道家以老子为始祖,主张“无为而治”,幻想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
道家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对中国后世哲学具有深远的影响。
三、多民族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1、战国七雄;商鞅变法;秦帝国建立时间B(1)战国七雄:战国时代,最终形成了齐、楚、秦、燕、赵、韩、魏七个大国,史称“战国七雄”。
七国对周围小国的兼并和边地的开拓,完成了区域性的统一,为秦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
(2)商鞅变法:秦孝公即位后,任用商鞅,以富国强兵、兼并天下为目标,先后实行了废除井田制度、废除世卿世禄、奖励农耕、建县制和什伍连坐等一系列法规。
秦国因此由弱变强,后来居上。
(3)秦帝国建立时间:前221年,秦先后兼并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
2、皇帝与中央集权体制C(1)为了有效控制大一统的新局面,秦朝统治者建立起一整套中央集权国家机器:帝国的最高统治者为皇帝,嬴政自称“始皇帝”。
中央政府的最高官职为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丞相是百官之长,“助理万机”,一切军国大事均由皇帝裁决。
秦朝的地方政府为郡、县两级,郡县的长官均由朝廷直接任命。
(2)秦朝为巩固和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的措施:秦始皇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等;建造驰道与直道,以保证政令的畅通;建筑长城,以抵御匈奴的侵扰;开边移民,以充实边地实力;焚书坑儒,以统一思想舆论。
秦虽短命而亡,但秦创立的中央集权体制,却成为我国历代王朝政治制度的蓝本。
四、秦末农民起义1、秦短命而亡的原因C(1)秦的暴政:滥用民力、诛罚苛刻、横征暴敛,超出社会所能承受的限度;(2)群雄逐鹿中的经验不适合统一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能审时度势,改弦易辙;(3)统治集团内乱:秦始皇死后秦朝廷大乱,最终加速秦朝的灭亡;(4)六国臣民对于秦缺乏归属感和认同感;(5)农民起义的打击最终使秦朝灭亡。
2、第一次农民起义的领导人和结果A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揭开了秦末农民大起义的序幕。
3、西汉的建立A刘邦和项羽是反秦的重要力量,秦亡后,双方展开了持续四年(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202年)的“楚汉战争”;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西汉。
第三单元从两汉到南北朝的分合一、汉承秦制1、汉承秦制B西汉建立后,从皇帝制度、中央官制,到地方郡县制度,虽继承了秦朝的中央集权体制,但政令施行宽简舒缓,与秦朝的急切苛刻不同。
西汉在继承秦朝郡县制的同时,地方上分封同姓王,实行郡国并行制度。
随着封国实力的增强,封国与中央政府的矛盾也日益明朗,最终导致了“吴楚七国之乱”。
2、文景之治的内容B文帝、景帝时期,采取“清静无为”、“与民休息”的政策。
倡导以农为本,多次下诏减免田赋,废除严刑苛法。
这一系列轻徭薄赋、省刑约法的措施,为社会生产的回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形成了“吏安其官,民乐其业”的社会景象,史称“文景之治”。
汉初的“无为而治”政策,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恢复,但豪族的势力也随之膨胀壮大,土地兼并、贫富分化等社会不稳定因素越来越凸显。
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措施B政治上设置“内朝”,加强皇权和中央集权,创设刺史制度又颁布“推恩令”,削弱地方力量;思想上重用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民族关系上三次对匈奴用兵并加强对西域的控制。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①措施:采用董仲舒、公孙弘等人建议,设立五经博士,将儒学定为官学;在长安建立太学,教授五经,从中选拔官吏。
②作用:通以五经为代表的儒学成为官员选拔、学校教育和人才培养的主要内容,经致用逐渐成为古代学者的普遍追求。
确立了儒学在官学中“独尊”的地位。
形成思想文化上的统一,对社会的稳定具有积极意义。
③评价:儒学逐渐成为历代王朝的统治思想和社会主流的意识形态;思想上重用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民族关系上三次对匈奴用兵并加强对西域的控制。
“儒表法里”是武帝执政的原则。
3、汉武帝发动对匈奴的三次战争A汉武帝通过对匈奴的三次战争,大体解除了匈奴对北方的威胁。
设置河西四郡,以加强对西域的控制。
西汉在河西走廊设置了河西四郡,天山南北遂与内地连为一体。
政府又在西南、东北、东南和西部等地区设置郡县或其他管理机构,进行有效的管辖。
并使汉文化远播异域。
三、光武中兴1、刘秀建立汉朝A刘秀重建汉朝,史称光武帝。
因定都洛阳,位于旧都长安之东,历史上称“东汉”。
2、“柔道”政策和作用B政策:东汉初年,经济凋敝,刘秀决心以“柔道”治理天下,实行一系列简政安民的措施:下令释放奴婢和禁止虐杀奴婢;裁并机构,整顿吏治;节省开支,减轻赋税负担;还致力于文教治国方略。
作用:重视文化、讲究人品节操,在社会上形成风气。
光武帝在位期间,全国呈现较为繁荣安定景象,被誉为“光武中兴”。
四、三国鼎立1、魏蜀吴三国的地理位置A220年,曹操儿子曹丕废汉建魏,定都洛阳,史称“曹魏”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229年,孙权正式称帝,国号吴,定都建业(江苏南京),史称“孙吴”2、北方人口的南移B汉末战乱集中发生在中原地区,北方人口被迫向长江流域以及更南的地区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