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对人际交往的认知偏差有哪些
大学生人际交往中认知偏差主要有以下几类:
1.首因效应
首因即最先的印象。
首因效应是指初次对人的知觉所形成的印像往往最鲜明最牢固,对以后的人际知觉及人际交往产生深刻的影响。
首因效应产生的根源在于人类知觉的恒长性。
知觉恒长性保证了人
对事物相对稳定的认识,避免对于同一事物的多次反复认识,决定
了人们可以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认识层出不穷的新事物,但同
时也导致了认识上的偏差。
在人际交往中,首因效应也往往带有片
面性、表面性。
首因效应在大学人际交往中比较普遍。
有些大学生
往往仅凭第一印象就轻易地对别人判断下结论。
第一印象好什么都好,第一印象差,就不屑于交往。
这种先入为主的认知方式容易使
人陷入人际交往的误区,是应当避免的。
所以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
如能坚持事必躬亲,注重调查研究,多了解、多观察、多留心,就
不会产生“一叶障目”而“不见泰山”。
2.近因效应
近因即最后的印象。
近因效应是指最后印象对以后的认知具有强烈的影响,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后摄”作用。
人们在相识、交
往过程中,第一印象固然很重要,而最后的最近的印象也很重要。
一般来说,在对陌生人的认知过程中,首因效应比较明显;在对熟人
或对久违的人的认知中,近因效应所起的作用则更为明显,近因效
应在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也是普遍存在的。
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应注
意克服近因效应带来的认知偏差,要用动态的、历史的、发展的眼
光看待他人,看待人际关系。
3.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也称光环效应,是指在人际认知中,人们常常把对方所具有的某个特性泛化到其他一系列尚不知道的特征上,也就是从已
知的特征推及未知的特征,从局部信息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印象。
人
们常说“情人眼里出西施”、“爱屋及乌”,这就是一种光环效应。
受光环影响的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容易犯一点带面的毛病。
因此必
须加以克服,力求全面的看待别人。
4.投射效应
投射效应是指在人际交往中,认知者形成对别人的印象时总是假设他人与自己有相同的倾向、特征,亦即“由已推人”。
投射效应
实质上就在于从主观出发简单地去认知他人,自我与非我不分、认
知的主体与客体不分、认知的主体与认知的对象不分,其结果导致
认知的主观性、任意性。
因此,在认知过程中应注意客观性,力求
从客观实际出发,深入考察、摒弃主观臆断、妄想猜测,尽量减少
人际交往中的误会和矛盾。
5.定式效应
定式效应是指在人们头脑中存在某些固定化认知,影响着对人的认知和评价。
定式效应有两方面的作用。
积极作用使认知他人的过
程简化,有利于对被认知的人和事物做出概括性反映,它给予人的
是经验。
但定式效应在人际交往中的消极影响也显而易见,使人在
认知过程中产生有害的偏见、成见,甚至错觉,给人际交往带来负
面的影响。
因此,大学生认知他人时要力求具体、深刻,切不可想
当然,乱画像,乱对号。
总之,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要:“创造自我,超越世俗的拘束而达到精神自由的高度;升华自我,守住生命的热情;沉思自我,
伸展情志的深度与广度。
”只有这样才能为我们毕业以后,进入大
社会提供一个处事、处人的强硬本领。
(1)重横向联系:大学生的横向人际关系指大学生在同龄的同学
与朋友之间建立的人际关系,纵向关系指他们与父母、师长等不同
年龄人之间建立的人际关系。
大学生对同辈关系的重视程度超过与
父母或其他成年人的交往。
这一方面是因为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有了
进一步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与同学和同龄朋友在生理、心理
上有更多的相似之处,在理想、爱好、愿望等方面有更多的共同点。
(2)小群体多:小群体指那些由于成员彼此认同而自发形成的群体,其主要特征是以情感因素来调节人际关系。
大学生随着自我意
识的增强,特别不愿意接受各种硬性的制度束缚,加之感情丰富,
渴求高度个别化的私人情谊,因而极易自发地形成各种小群体。
(3)自我选择:与中小学生的结伴上学、共同游戏为基础的人际
关系不同,大学生与同学朋友的关系更多的表现在思想政治、价值
观念、文化知识等方面的相互作用上。
他们人际关系的建立是自觉
选择的结果,而与自己同辈亲属的关系反而淡薄。
(4)深刻持久:大学阶段是人生交朋觅友的高峰期,也是最重友谊、最重交往的时期。
他们珍视大学时代的友谊,广交朋友,持续
时间较为长久。
看了大学生对人际交往的认知偏差有哪些的人还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