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京杭大运河

京杭大运河


通 过昆 运曲 河产 向生 北于 方苏 传州 播昆 。山 一 带 ,
“扬州八怪”是清代中期活动在扬州地区 一批艺术风格相近的书画家的总称。
扬州八怪纪念馆
《 儒运 林河 外催 史生 》了 等四 文大 学名 作著 品、 。《 金 瓶 梅 》 、
运河上流淌的民 间工艺之一
——竹编技艺
清初扬州诗局奉旨 刊刻的《全唐诗》
四、大运河及其遗产的价值分析
1、历史价值
一; 巩固封建统治,维护统一;
密切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的联系; 加强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催生滋养了沿河的大批城镇。
2、科学价值
河道(直道、弯道、复道)
堤岸
闸(水闸、船闸)
水工系统
坝 减河(泄洪、通海)
水柜(水库、水塘)
分水设施(南旺枢纽、清口枢纽)
漕运 交通
(二)工程效果
至元三十年(1293)全线通航,航道缩短 了1000公里(以三角形的一条边代替其余两 条边),形成了七个段落,提升和扩大了运 河系统。
通惠河(北京--通县) 南运河(天津—临清) 中运河(台儿庄—清江) 江南运河(镇江—杭州) 北运河(通县—天津) 鲁运河(临清—台儿庄) 里运河(清江—扬州)
为加强大运河保护和申遗工作,2008年, 根据温总理的指示,国家文物局进行了调研 并拿出了方案。2009年4月2日在北京正式成
立由国务院牵头8省、直辖市和十几个部委组 成的大运河申遗领导小组(省部级协调机构) 负责协商大运河申遗工作的重大事务。
2、申遗价值的认定和技术线路的选取
• 古代杰出的水利水运工程 • 独特的大型线性活态文化遗产 • 巨型的文化景观遗产
大运河完全具备文化线路遗产的基本要素, 具有完整的起点和终点,具有一定的长度和宽度 的线性景观和网络系统,标志着民族身份的重要 遗产。
大运河保护与申遗是中国运河
城市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和集体梦
想,也是全中国人民共同的愿望。
谢谢大家!
大运河的前世今生
一、大运河诞生前的水工成就举例 二、隋代大运河的开凿
三、元代大运河的开凿 四、大运河及其遗产的价值分析
五、大运河保护与申遗
一、大运河诞生前的水工成就举例
大运河和长城一样是举世闻名的伟大工
程,在世界同类工程中,它开凿最早,历史 最为悠久,其长度远远超过世界上十几条运
河长度的总和。(隋:2700多公里,元: 1794公里,加支流长度超过4000公里)
3、永济渠,大业四年(608),“发河北男女百余 万”(黄河--海河)
4、江南河,大业六年(610),人数未详(长江-钱塘江),通连五大水系,全长2700公里。
(三)工程效果
农耕文明时代中国最伟大的工程之一,也是世界 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 通济渠 “渠广四十步,渠旁皆筑御道,树以柳,复自长
安至江都置离宫四十余所。”
二、隋代大运河的开凿
隋 代 大 运 河
(一)工程目的
1、政治需要: 加强对南朝故地的统治和全国的统治。 边防军需 2、军事需要: 军队调动。 后勤保障 3、经济需要:粮食调配和补给。
(二)工程时序
1、通济渠,大业元年(605),“发河南,淮北民 百余万”(黄河--淮河)
2、邗沟,大业元年(605),“发河南,淮北民10 余万”(淮河--长江)
鸿沟
战国(前360—
前352)魏惠王十年,最
早沟通黄河和淮河的人工 运河。(从河南荥阳北引 黄河水,向东到开封北折
向南到淮河)。鸿沟历经 秦、汉、魏、晋南北朝一
直是黄、淮间主要水运交 通线路。
都江堰
战国(前256),全世界年代最久,唯一留存的以无坝 引水为特征的大型水利工程,(由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 口引水口三大主体工程和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属工程构成)解决江水 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两千多年一直发挥着防 洪灌溉作用,使66.87万公顷土地受益(6687平方公里)。
郑国渠
战国末—秦(前246),韩国人郑国主持兴修的 古代最大的灌溉渠,西引沁水,东注洛水,长达300余里。 利用陕 西境内西北 高,东南低 的地形,利 用水往低处 流的特性, 建成一条全 部自流灌溉 系统,灌溉 面积达280万 亩。
灵渠
战国末—秦(前214)凿成通航,沟通长江支流湘江和
珠江支流桂江(漓江)。分南渠和北渠,南渠长30公里,北渠长4 公里。设计科学(铧堤枢纽:三分水入南渠进漓江,七分水入北 渠归湘江),工程技术难度大(南渠傍山而流)
综合的社会功能
灌溉
泄洪
生态
山东济宁运河
天津北运河堤岸公园
京杭大运河山东枣庄台儿庄段闸口
山东东平县戴村坝
明代水利枢纽工程戴村坝在历史上曾为大运河南运北调
发挥过巨大作用。
山 东 济 宁 南 旺 分 水 枢 纽 布 置 图
河北沧州段捷地减河
3、艺术价值
天妃庙(天津) 龙王庙(济宁) 清真寺(泊头、扬州) 教堂(天主教、基督教) 佛寺 古塔(地标、航标) 会馆 驿站 商业街 古窑名瓷(越窑、长沙窑、邢窑、定窑、 磁州窑、景德镇窑、龙泉窑等)
运河边的民俗风情
4、情感价值
两岸人民与运河有着水乳交融的关系, 产生了丰富而深厚的情感(视觉、触觉、 听觉、味觉),流淌在血液里,融入了生 命中。
五、大运河保护与申遗
1、成立专门机构和工作机制 大运河保护和申遗工作涉及8省、市(直 辖)35个城市。遗产众多,南北差异,状况 复杂,整体保护和联合申遗任务繁重,难度 很大。2007年9月,在扬州设立大运河联合申 遗产办公室并组成了大运河申遗城市联盟。 此后,各省市也陆续成立了申遗工作领导小 组和办公室。
物质文化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山东济宁南旺龙王庙遗址发掘现场
河北泊头清真寺
江苏扬州仙鹤寺
扬 州 基 督 教 礼 拜 堂
高邮镇国寺塔
山东聊城的山陕会馆
高邮盂城驿
戏剧(昆曲、京剧) 书画(清代繁荣的艺术市场)
文学(四大名著等)
非物质文化
工艺美术(漆器、玉器、景泰蓝) 民歌(唐代的水调与扬州小调)
诗歌(唐诗、宋词、元曲) 民俗风情
一部大运河的历史长达约3000年,几 乎占了中华文明史一半的时间长度。
隋代开凿南北大运河的伟
大创举,不是偶然和孤立的历 史事件,隋代之前中国水利工 程已取得了一系列成就。
邗沟
春秋 (前486),“吴城邗,沟通江淮。”
邗沟是最早被载入史籍并有准确历史纪年的运河。利 用自然湖泊,采用人工方式加以连缀,沟通长江、淮 河两大水系,长度约200公里。

巡游江都
大业元年(605) 20万人,5000余艘船,200多里 大业六年(610) 大业十三年(617)
大业七年(611) 大业九年(613) 大业十年(614)

亲征高丽
三、元代大运河的开凿
南 运 河
元 代 大 运 河
(一)工程目的
1、漕运目的地改变 (由长安、洛阳变为北京);
2、人为、自然的破坏 (使用了500多年); 3、前代工程的缺陷 (工程设计,施工缺陷等)。
大运河呈现价值多元和多层次的特征:
(1)线路整体的文化价值; (2)自然生态价值; (3)建筑传统的文化价值; (4)单体建筑自身历史、科学、艺术价值; (5)非物质文化遗产蕴涵的人文价值。
对照《操作指南》对于运河和文化线路 遗产的定义:
“它们代表了人们的迁徙和流动,代表了多纬度的商
品、思想、知识和价值的互惠和持续不断的交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