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2013级)生命科学哲学作业作业题目:还原论与突现论之争学院:物理与电子技术学院学号:060学生姓名:王艳丽2014年05月目录中文摘要(关键词) (1)关键词(Keywords) (1)前言 (1)1还原论及其信念和研究成果 (1)1.1 还原与还原论的辨析 (1)1.2还原论信念与研究成果 (1)1.2.1 还原论信念 (1)1.2.2还原的研究成果 (2)2 突现论的提出及其历史演变 (3)2.1还原与突现的辨析 (3)2.2突现论的实质 (4)2.3突现论的发展 (4)3还原论与突现论之争 (4)3.1争论实质 (4)4现代生物学 (6)4.1分子生物学的发展 (6)4.2分子生物学中还原论与突现论 (7)参考文献 (8)致谢 (9)还原论与突现论之争中文摘要突现论与还原论的关系问题是哲学领域的一个重要问题。
本文在还原论和突现论概念的提出及其历史演变的基础上,阐明其争论的实质。
进而从现代生命科学——分子生物学的发展思考还原论与突现论。
关键词:分子生物学还原论突现论Understand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mergence and Reductionin the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ery Morden Life ScienceAbstract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mergence and reduction is a primary issue in the field of philosophy. On the basis of conception and their historisal evolution of emergence and reduction to clarify the debate. Then from the Morden Life Science that the evelution of molecular biology to dileberate emergence and reduction.Keywords: Molecular Biology Reduction Emergence前言自从20世纪初著名哲学家奎因首次使用“还原论”一词并把它看作是逻辑经验主义的“第二个教条”后,还原论和突现论的争论就没有停止过,而且日趋激烈。
几乎所有的科学哲学家都对这个问题发表过自己的见解,有多次世界性的科学哲学大会都把这个问题作为会议的中心主题。
1 还原论及其信念与研究成果1.1 还原与还原论的辨析“还原”很早就被使用,意思是“减少”、“化简”、“把一种形式变换为另一种更为简单的形式”和“把一种语言变换成另一种语言”等。
科学中运用是在18世纪,意思是指把化合物变化成相对简单的元素(其反义词是“氧化”)[1]。
还原论(Reduction)主张把高级运动形式还原为低级运动形式的一种哲学观点。
它认为现实生活中的每一种现象都可看成是更低级、更基本的现象的集合体或组成物,因而可以用低级运动形式的规律代替高级运动形式的规律。
[2]1.2 还原论信念与研究成果1.2.1 还原论信念在还原论方法的解析下,世界图景展现为前所未有的简单性。
早在19世纪,德国物理学家亥姆霍兹(Helmholtz.Von)就曾认为“一旦把一切自然现象都化成简单的力,而且证明自然现象只能这样来简化,那么科学的任务就算完成了。
” 现代物理学借助“还原”,把世界的存在归于基本粒子及其相互作用;生物学家开始相信分子水平的研究将揭开生命复杂性的全部奥秘。
复杂的世界经由还原被清晰地分割为可以重组的简单粒子、部分,关于世界的知识也被分解为种种不同、分类庞杂的学科与部门。
卡普拉(Fritjof Capra)对此指出:“过分强调笛卡尔的割裂成碎片的方法成为我们一般思维和专业学科的特征,并且导致了科学中广泛的还原论态度——一种相信复杂现象的所有方面都可以通过将其还原为各个组成部分来理解的信念” ,即我们由还原论方法嬗变为本体论意义上的还原论信念。
还原论信念是一种本体论预设、一种关于实在的观念与态度。
还原论信念及其还原主义主要根源于一元论哲学(monism) ,预设“表面上不同种类的存在物或特性是同一的。
它声称某一种类的东西能够用与它们同一的更为基本的存在物或特性类型来解释。
”[9]还原论信念的核心理念在于“世界由个体(部分)构成”。
牛顿力学观盛行的18-19世纪是还原论信念的高峰。
古代有机的、生命的和精神的宇宙观被把世界看作“钟表机器”的观念所取代。
还原论信念的持有者相信客观世界是既定的,世界是由基本粒子等“宇宙之砖”以无限精巧的方式构成,宇宙之砖的性质与相互作用从根本上决定了世界的性质,最复杂的对象也是由最低层次(同时也是最根本)的“基本构件”组装而成。
从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构想,卢克莱修的原子和无限虚空说,到近代牛顿的具有一定质量和运动的物体,又经道尔顿的原子论,并最终发展到当代还原论者的对原子内部的基本粒子和能量的确认。
既然世界由不同层次的基本单元构成,那么那个最终无法还原的最小实体就是宇宙的本质与本原。
由此,根源于还原论方法理念的还原论信念反过来强化了还原论方法,并对科学方法论产生一个普遍影响:各种复杂现象被认为总可以通过把它们分解为基本建筑砌块及其相互作用的关系来加以认识;不同科学分支描述的是实在的不同层次,但最终都可建立在关于实在的最基本的科学——物理学之上。
1.2.2 还原的研究成果1.2.2.1生物学领域生物学研究中的还原论表现最为明显,有人试图把生命运动形式归结为物理-化学运动形式,用物理-化学运动规律取代生物学规律。
20世纪初的还原论者把人类社会运动还原为低等动物的运动,把生物学规律还原为分子运动规律,再继续还原为物理-化学过程。
现代生物还原论借用分子生物学取得的成就,认为就像遗传过程可以还原为化学相互作用一样,所有生物现象都可归结为物理-化学运动。
生物学中的还原论还主张学科之间的还原,如果一门学科的理论、规律可以说明另一学科的理论、规律,则后一学科可以向前一学科还原。
1.2.2.2科学哲学领域科学哲学还原论的著名代表为德国逻辑实证主义哲学家R.卡尔纳普。
他应用还原论研究逻辑语言的分析问题,主张可以从直接观察到的物体来给一切科学理论下定义或进行解释,复杂的知识经验体系都可分解为简单的因素,科学规律等同于许多观察报告的组合。
1.2.2.3心理学领域心理学研究中的还原论痕迹十分明显。
心理学独立后的第一个心理学派—构造心理学认为,心理学应该用实验内省的方法分析意识经验的内容或构造,从而找出意识的各个组成部分以及它们连接成为各种心理过程的规律。
E.B.铁钦纳反对机能心理学派重视意识功用的特点,他只对确定组成意识经验的心理元素感兴趣,至于这样做有什么用处,他并不进行回答。
铁钦纳在经过所谓分析之后,找到能意识到的44000-50000种最简单的感觉元素,这些感觉情感这两种最基本心理元素范畴内。
显而易见,构造心理学元素分析的方法与还原论显然是同出一辙的。
20世纪前半期风靡美国的行为主义心理学也采用了还原论立场。
行为主义的创始人J.B.华生认为,心理学应以客观的、可观察的行为为研究对象,放弃对捉摸不定的主观心理状态或意识状态进行探讨。
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就是有机体的肌肉收缩或腺体分泌,“心理学规律”就应用S-R联结对行为的不同描述。
实际上行为主义者在反对“心理”存在的过程中早已把“心理”还原为物理-化学变化了,因此行为主义被讥笑为“没有头脑的心理学”。
行为主义者在对本能、习惯、情绪、动机、语言、思维的解释中贯穿了还原论的基本观点。
例如,华生认为,言语动作就像打球、游泳一样,只不过是喉头内部一组肌肉的协调动作;言语习惯只不过是动作习惯的缩短或代替,婴儿学习言语的过程和养成其他动作习惯的过程是一致的。
对于思维,华生也把它归结为细小的肌肉运动。
华生还原论的最终归宿必然是将心理等同于身体变化的心身同一论。
2 突现论的提出及其历史演变2.1 还原与突现的辨析“突现论”和“还原论”概念一样是一个含义很多,经常引起混乱的概念。
为了清楚地界定和领会突现论的含义,我们也从“突现论”概念的提出过程谈起。
从历史上看,最先使用“突现”一词的是刘易斯(G.H.Lewes),但刘易斯使用这个概念又是依据逻辑学家穆勒(l)关于因果关系类型的区分。
在《逻辑的系统》一书中,穆勒曾专门用了一章的内容讨论原因的组成问题。
〔4〕穆勒认为,单一原因产生单一结果与许多这类单一原因一起相互作用产生一综合结果之间存在着以下两种不同的联结方式:⑴在自然界的一些领域里,如果我们知道每个原因单独起作用时的结果,我们通常也能够逻辑地推导出这些原因联合在一起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
即是说,如果我们知道原因C(,1)产生结果E(,1),原因C(,2)产生结果E(,2),……,原因C(,n)产生结果E(,n),那么,我们就可逻辑地推导出C(,1),C(,2)……C(,n)以某种方式互相结合时可能产生的综合结果E是什么。
比如力学中,我们如果知道几个力单独作用于某一物体会产生什么样的运动,我们就能逻辑地推导出这几个力以某种方式共同作用于这个物体会产生什么样的运动。
⑵在自然界的另外一些领域,比如化学领域则完全不同:“两种物质的化学合成,众所周知,产生出第三种物质,这种物质具有不同于前两种物质独立存在时的任何一种的性质,也不同于把它们放在一块的性质。
从氢和氧的性质中看不到任何它们化合在一起的水的性质。
糖的味道并不是它们组成部分的和……。
”〔5〕在这种区分的基础上,刘易斯把第一种情况叫做“合成”,把第二种情况称为“突现”。
〔6〕根据这种说法,突现特性在生物学中就更加明显:“生物现象与那些被看作仅仅是物理客体的那种任何结果都可以由它的组成部分的活动所产生的现象全然不同。
”〔7 〕用穆勒的话说就是,多种原因的联合结果与它们各自独立起作用的结果的和是不同的。
2.2 突现论突现论在科学界得到许多科学家特别是生物学家的支持。
综合进化论的创始人杜布赞斯基认为,进化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它的结果是不可预见的。
因为,一方面基因的重组和突变是一种产生独特个体的不可预见的事件,即在两个既定的亲代的子代可能拥有的成千上万种可能的基因组合中,只有一种为特定的组合得以实现,这种成千上万分之一的事件是不可能提前预见的;另一方面,环境的异质性和发展过程中基因的相互依赖性使特定的进化史具有独特性。
进化论权威人士迈尔也认为,进化过程“既是不可预见的,也是不可重复的”,因为“新属性在高层次的出现在逻辑上是不可能从其组成部分的属性中预见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