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统计学》第二章统计调查与整理
《统计学》第二章统计调查与整理
调查项目:是所要调查的具体内容,包括调 查单位所须登记的标志及其他有关情况。 • • • • 调查项目要少而精 只列入能够得到确定答案的项目 调查项目之间要能够互相验证 有的项目可以拟订“选择式”
调查表格:是将各个调查项目按照一定的顺序排 列在一定的表格上。 一览表: 是把许多调查单位填写在一张表上。 (调查项目不多时,采用该类表式。其 特点是简便,便于合计和核对数据) 单一表: 是每个调查单位填写一张表。 (调查项目较多时,采用该类表式。 其 特点是可容纳较多的标志,便于整 理 分类)
调查单位和调查对象 • 调查对象:是指需要调查的现象总体,该总 体是由许多性质相同的调查单位组成。 • 调查单位:是指所要调查的具体单位,它是进行调 查登记的标志的承担者。 • 报告单位:亦称填报单位,它是负责向上报告调查 内容、提交统计资料的单位。 调查单位和报告单位,有时是一致的, (工业企业普查) 有时是不一致的。 (工业企业设备普 查)
§4 分配数列
一、频数分布的概念:
• 在统计分组的基础上,将总体所有的单位按某一 标志进行归类排列。可分为:品质数列和变量数 列。 • 分布数列的两个要素:
一是总体按某标志所分的组; 二是各组所出现的单位数,即频数, 亦称次数( 来表示)。 亦称次数(一般用 f 来表示)。
二、变量数列的编制:
第一步:根据数列的数量特征确定分组的形式。 (连续变量 组距式分组) 第二步:找出数列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计算全距。 (最大值:99;最小值:56;全距:43) 第三步:确定组数。 (根据 N =40, =40,全距=43,确定组数是 5 =43 5组) 第四步:确定组距。 (43÷5=8.6; 组距=10 [组距一般取5或10的整倍数]) 第五步:确定首组的下限和末组的上限。 (首组下限=50;末组设为:100) 第六步:统计总体单位在各组的分配次数。
2、统计分组的原则:
• 穷尽原则:就是使总体中的每一个单位 都应有组可归。 • 互斥原则:就是使总体中的任何一个单 位只能归属于某一个组,而 不能同时或可能归属于几个 组。
3、统计分组的种类
• 按分组标志的多少,可分为简单分组和复合分组。 • 按分组标志性质的不同,分为品质分组和数量分组。 • 按分组的作用和任务不同,分为类型分组、结构分 组和分析分组。
调查 时间 经常性调查
周期性调 查 一次性调查 一次性调 查
定期报表 调查 组织 形式
普
查
抽 样 调 查 重 点 调 查 专门调查 典 型 调 查
普查:是专门组织的一次性的全面调查。
• 特点1:普查是一次性调查,其主要用来调查 属于一定时点上的社会经济现象的总量。 • 特点2:普查是专门组织的全面调查。其主要用 来全面、系统地掌握重要的国情国力的 统计资料。 我国的普查有: 人口普查(逢0)、基本单位普查(逢0、5)、工 业普查(逢2)、农业普查(逢7)、第三产业普查 (逢3)等。
§3 统计分组
一、统计整理的意义和内容: 数据整理在统计工作中处于中间阶段, 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通过数据整理,可 以使混乱、缺乏条理性的资料变成有条理 性、在某种程度上能够说明总体特征的有 用的资料。
二、数据整理的内容与程序
(一)、数据整理的内容:
• 根据研究目的设计整理汇总方案
(1)、对总体单位进行简单排列
2、组距式分组:用一段距离代表一组。一般适用于连续变量
或变异范围较大的离散变量。 例:学生按学习成绩分组:
按成绩分组 60分以下 60—70 70—80 80—90 90分以上 合 计 人 2 7 11 12 8 40 数
(1)、等距分组:各组的组距都相等。适用于标志值的
变动比较均匀的情况下。
(2)、异距分组:各组的组距不完全相同。适用:
数量标志分组的方法:
• 分组时各组数量界限的确定必须能反映 事物质的差别。 • 根据被研究的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采 用适当的分组形式,确定相应的组距、 组限。
分组的形式如下:
1、单项式分组:
一个变量值代表一组。一般适用于离散变量 且变异范围较小。 日产量(件) 例:工人按日产量分组: 20 21 22 23 24 25 人数 8 10 25 30 7 2
(二)、统计分组的方法:
统计分组的关键问题: 统计分组的关键问题:
1、根据研究的目的确定
一、选择适当的分组标志。
2、选择最具有代表性的 标志 3、根据具体的历史条件 确定
二、合理划分各组之间的界限。(上限不在内原则)
品质标志分组的方法:
• 按品质标志分组,有的比较简单,分组的标志一经 确定,组的名称和组数也随之确定了。如:人口按 性别分组,就分为“男”与“女”两组。 • 按品质标志分组,有的就比较复杂。如:国民经济 的部门划分,就有三次产业分类、行业分类、机构 部门分类 。这种比较复杂的分类,一般会有国家统 计局和国家标准局统一制定分类标志,代码等。
据,可以同时进行大量的调查。)
• 采访法(其特点是根据被调查者的回答来收集资料。分
为口头询问法和调查者自填法)
• 登记法(人口的出生、死亡的统计等) • 卫星遥感法
§2、统计调查的组织形式:
全面统计报表 全面调查
调查 范围
普
查
非全面调查
抽 样 调 查 重 点 调 查 典 型 调 查
统 计 调 查 形 式
第二章统计调查与整理
§1 §2 §3 §4 §5 统计调查方案 统计调查的组织形式 统计分组 分配数列 统计表
§1、统计调查方案 一、统计调查的意义和要求 目的 科学的调查方法
收集资料
收集资料的方式
1、直接向调查对象收集反映调查 单位的统计资料(原始资料) 2、收集已经加工、整理过的、说 明总体现象的资料(次级资料)
1、对总体的处理
(2)、将所有总体的资料加以合计 (3)、对总体进行各种分组 (1)、对所有调查项目全部进行汇总
2、确定用哪些统计 指标来说明总体
(2)、根据统计分析研究的需要对调查项目 有选择地加以汇总。
• 根据汇总方案,对各个调查项目的资料 进行汇总。 • 通过统计表的形式,描述整理的结果。
(二)、数据整理的程序
分组中的几个基本概念:(2 分组中的几个基本概念:(2)
• 组中值:上、下限之间的中点数值就是组中值。
上限 + 下限 组中值 = 2
• 开口组与闭口组: 开口组:缺少上限或下限的组。 如:60分以下;60—70 ;…80—90; 90分以上。 闭口组:上、下限都齐备的组。 如:70—80分; 500—600公斤; 90—100 岁
统计调查的要求:准确性 及时性
• 准确性:指统计资料符合实际情况,准 确可靠。 • 及时性:统计资料及时满足领导需要和 及时完成各项调查资料的上报 任务。
二、统计调查方案的设计 一个完整的统计调查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确定调查目的 2、确定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 3、确定调查项目 4、确定调查表格和问卷设计 5、确定调查时间 6、调查方法的选择 7、确定调查的组织实施计划
• 组限
下限:一组中的较小值
• 1、组数的多少与组距的大小有关。在全距一定时,组距 、组数的多少与组距的大小有关。在全距一定时, 组数就少;组距小,组数就多。 大,组数就少;组距小,组数就多。 • 2、组距的确定要根据事物的数量特征来确定。组距如果 、组距的确定要根据事物的数量特征来确定。 过大,就会使性质不同的单位归并到了同一组里( 过大,就会使性质不同的单位归并到了同一组里(破坏了 组内的同质性);组距过小, );组距过小 组内的同质性);组距过小,就会使同一性质的单位分到 了不同的组里(破坏了组与组之间的差异性)。 了不同的组里(破坏了组与组之间的差异性)。 • 3、决定组数的多少,并无规则可循,必须凭借经验和对 、决定组数的多少,并无规则可循, 研究对象的认识作出判断。有一个经验公式可供大家参考: 研究对象的认识作出判断。有一个经验公式可供大家参考: 美国学者斯特杰斯创用】 【美国学者斯特杰斯创用】 • n = 1 + 3 . 3 lg N • n:组数 N:总体单位数
频
数:即总体单位在各组出现的 次数。在平均数的计算中也称为权数。 权数。
频数有两种表现形式: 频数有两种表现形式: 权 数
绝对数形式(频数):f 相对数形式(频率):f
/ ∑f
f f
∑
三、累计频数与累计频率: 三、累计频数与累计频率:
• 向上累计:由标志值小的方向向标志值大的方 小 大 向累计。 表示的意义是:上限以下。 以下。
• 开口组如何计算组中值: • 缺少上限:1、计算假定上限:假定上限=下限+相邻组的 组距 • 如:假定上限=90+10=100(分); • 2、计算组中值: 组中值=(90+100)÷2 = 95(分) • 缺少下限:1、计算假定下限:假定下限=上限-相邻组的 组距 • 如:假定下限=60-10=50(分); • 2、计算组中值: 组中值=(50+60)÷2 = 55(分)
典型调查
在对所研究的对象进行初步分析 了解新生事物 的基础上,有意识地确定最具有代表 的发展趋势和 性的单位。(主观性) 规律。
抽样调查
按照随机原则从调查对象 中抽取一部分单位作为样本。
根据样本的数据 对总体做出具有 一定可靠程度的 推算。
四、我国统计调查体系是: 建立以必要的周期性普查 为基础,经常性的抽样调查为 主体,同时辅之以重点调查、 科学推算和少量的全面报表综 合的统计调查方法体系。
统计调查时间包括二种涵义:
• 调查时间:是指调查资料所属的时间。 (即:标准时间) • 调查期限:是指进行调查工作的时限。 (包括搜集资料和报送资料 的工作所需的时间)
调查方法包括:
• 直接观察法(其特点是所收集的资料准确,但需花费
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