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藏族服饰

藏族服饰

期末论文姓名:李开枝学院:职业与继续教育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文秘教育)课程名称:云南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任课教师:白永芳迪庆藏族服饰任何一个民族的服饰都可以作为美学问题来研究,藏族服饰的美学特点更为明显,服饰产生于人类生活,它是一定时代、一定场所人们的社会活动现象。

所以,服饰必然同社会问题、宗教问题、经济问题、产业问题、道德问题、知识问题密切相关。

如果我们抛去民族、民俗、地理和历史条件,那么藏族服饰的艺术美也就无从谈起了。

藏族服饰的最基本特征是肥腰、长袖、大襟、长裙、长靴、编发、金银珠玉饰品等。

由于长期的封闭性生存,总的来说,藏族服饰发展的差异性不大,其基调变化亦小。

藏族服饰的形制与质地较大程度地取决于藏族人民所处生态环境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生产、生活方式,因此,藏装的地域性特征明显。

迪庆藏族自治州,藏语意为“吉祥如意的地方”,是云南省唯一的藏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西北部,滇、藏、川三省区交界处,青藏高原伸延部分南北纵向排列的横断山脉,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江并流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腹地。

迪庆州下辖香格里拉县、德钦县2个县和维西傈僳族自治县1个自治县。

境内有藏、傈僳、纳西、汉、白、回、彝、苗、普米等9个千人以上的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16种。

在我看来,各地区藏族服饰的区别在女子服饰上才会看出其存在着差异性,男子服饰各个藏区要想找出差别还是件难事,就从女子服饰开始领略其差异性。

一、女子服饰(一)德钦县德钦县,是中国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下属的一个县,面积7596平方公里,2003年人口6万人。

德钦县有着美丽稀奇的自然风光,充满藏文化氛围的人文景观,古朴剽悍的民风民俗使人们对这里无比神往。

从古至今,曾在这块土地上留下足迹的中外游客,把这里誉为“雪域圣地”、“歌舞之乡”,生活在这里的藏民族也被称为"生活在诗中的民族"、"生活在神话中的民族"。

那德钦县因为地理环境、气候差异、当地的民俗民风等原因,小区域的藏族也同样具有差异性。

1、德钦县城德钦县城地形为河谷地形,按理来说应该气候温和,但由于受白马雪山的影响,夏季昼夜温差不大,属于凉爽的气候,而冬季则寒冷。

就德钦县城的藏装来说,女子的藏装大体上都遵从了传统的藏族服饰特点,但不同点在于她们的藏装就好比是有着侧扣的长款马褂,颜色大都以蓝色、绿色、褐色为主,藏袍大体都为一个颜色,衣领为圆领,在衣服扣边上有简单的花纹。

还有一个不同点在于头饰,其头饰是由丝线编绕而成,丝线颜色与藏袍颜色相搭配,在佩戴头饰时将丝线与女子本身的头发绕在一起,然后在将银线固定在剩余的丝线上,将其饶头盘起,使银线如独角一般固定在头部右上部份,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女子藏族服饰。

2、奔子栏镇奔子栏镇位于云南省迪庆德钦县境东南部,坐落在白茫雪山脚下金沙江边,是“茶马古道”的必经之路。

奔子栏是“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区域气候多样性的一个典型,虽然与年降雨量达4600毫米的独龙江直线距离不过110多千米,可这里的年降雨量却只有374毫米,是典型的干热河谷气候。

就奔子栏的藏装而言就与传统藏装大不相同,奔子栏女装由内衣、衬衣、褂子、裙子、头饰几个部分组成,年轻人的衣服选用的配色多是红配绿、红配黄,老年则采用略深的颜色。

最大的差别就在于她们的白色百褶裙,其裙尾还缝制有一条花纹,由于该地气候湿润温暖,因此藏装就不会有厚实的氆氇材质制成。

其头饰也与传统的帽子与丝线不同,是由红布编绕而成。

(二)香格里拉县香格里拉县原名中甸县,藏语称“建塘”,相传与巴塘、理塘系藏王三个儿子的封地。

“甸”,似为彝语,意为“坝子”、“平地”。

一说中甸系纳西语,为“土地”的音译,意为“酋长住地”或“饲养牦牛的地方”。

香格里拉,是迪庆藏语,意为“心中的日月”。

1993年,詹姆斯·希尔顿在其长篇小说《失去的地平线》中,首次描绘了一个远在东方群山峻岭之中的永恒和平宁静之地“香格里拉”。

香格里拉县民族分布有彝族、白族、傣族、壮族、苗族、回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瑶族、藏族、景颇族、布朗族、布依族、阿昌族、哈尼族、普米族、蒙古族、怒族、基诺族、德昂族、水族、满族、独龙族等。

中甸气候干燥寒冷,大都藏族选择保暖的皮草、氆氇作为其服饰的主要材料,藏靴、帽子等配饰都带有动物的皮毛,藏装厚重、鲜亮、华贵,式样和色彩搭配都极为奇特。

1、大中甸、小中甸妇女身着长袖藏袍和大襟短坎肩,坎肩领口、襟边镶有五色花边,状如彩虹,裤子用黑、蓝色料子;尼西乡妇女又多穿白色衣裤,她们也有与奔子栏镇服饰相同的百褶裙,上衣的内衬和马褂也相同,区分二者的地方在于头饰,尼西乡的女子头饰就只有丝线与其头发便饶在一起盘与头部,再将丝线剩余部分垂放在右耳侧;德钦归女上身穿长袖彩绸衫,其颜色有深紫色、深红色、粉红色、白色等,外穿无袖大襟长袍,其料有“龙凤”图案或“寿”字图案的彩缎、丝绸和氆氇等,下身穿宽而长的百褶裙等等。

2、东旺、格咱、尼汝藏族妇女穿连衣裙式女装居多,多以自织氆氇为料,上段色彩鲜艳,下段为百褶裙,裙长及膝,褶裙仅在身后,后摆呈半圆形,裙下镶有五彩虹边及彩边。

她们的帽子也极为讲究,是在帽子戴好后再将头发绕于其外部,颜色多以蓝色和粉红色搭配,材质也有彩绸。

(三)维西县维西傈僳族族自治县是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的下辖县之一,县境位于云南省西北部。

早自东汉、唐以来,这里就是中国大西南的组成部分,滇西北疆防要塞之地,是通往印、缅、康藏的要塞之一,又是古代滇西北“茶马互市”的汇集点。

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傈僳族主要居住在山高坡陡、生存环境相对较差的高寒山区及半山区,水热条件较好的澜沧江、金沙江沿岸及河谷地带主要有白族、纳西族、藏族以及汉族等民族分布。

巴迪乡和塔城镇是县内藏族分布较广的两个乡镇。

塔城镇赋有“热巴之乡”“鱼米之乡”之称,水热条件较好,气候温和宜人。

其藏族服饰也就是热巴舞服饰。

女子服饰由内衣、衬衣、褂子、裙子、头饰几个部分组成,褂子与衬衣的颜色搭配多为红绿搭配,裙子材质选取较厚的黑色布料,裙子可依自身的腰围进行调节,裙子尾部镶有两条花纹,头饰等都与奔子栏镇相同,不同点就在于裙子的颜色和其厚度。

二、男子服饰男子服饰则基本相间。

一般右襟,齐腰高领镶金银边短衫,称“对通”。

讲穷层次重叠,选料颜色醒日,外穿用布、毛呢、氆氇、绸缎等制作的“楚巴”。

有银刀、护身符、钱包等各种精美的饰品。

有乌拉靴、长统皮鞋,毛绒藏靴居多。

藏族男子都穿藏袍。

藏袍既无口袋,也不用钮扣。

腰间系上腰带,胸前突成大行囊,里面可以装随身用品,如木碗、糌粑袋、酥油盒;甚至小婴儿也可放入其中。

头戴毡制的礼帽或皮帽,帽子的式样较多,有喇叭形的,有露出前舌或双舌的。

穿藏袍,常穿一只袖子,另一只袖子从后面拉到前面。

这种习俗与当地的高原气候有密切关系。

青藏高原昼夜温差大,藏族人民常用"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来形容多变的天气。

即使是夏季,也是早晨冷,中午热。

牧民外出要穿着保暖的藏袍,一到中午,又热得受不了,于是只得穿一只袖子,甚至两只袖子都不穿,围系在腰间。

一到傍晚,天气又变冷,两只袖子又都得穿上。

西藏牧民有时离家远出,夜宿在外,也常用宽大的衣服来盖体暖身。

可见,藏袍一衣多用,也是藏族人民不可缺少的日用服饰。

一般州上的大型活动中就能看到不同地方的藏装,当地人也能从中辨别出服装来自哪个区域。

不过,不论是何地的藏装,配上玛瑙、珊瑚、玉石、项链,耳坠银制镶玉大耳环等佩饰,都让人为之惊叹,一种低调中的奢华之美在眼前绽放。

三、配饰在藏族,男女老少都喜爱装饰自己。

在这个佛教盛行的地域,首饰品已经不再是简单的装饰,已经成为藏族人生活中的一部分。

无论是在日常生活、节日中还是去朝拜,人们都会“浑身披挂”各种装饰品。

头上戴的巴珠、簪子、发卡;发辫的银币;耳朵上的大环;项间佩戴的项链、托架、嘎乌;腰上系的图纹腰带,悬挂的火镰盒子、藏刀、腰扣、鼻烟壶;手上戴的各类戒指手镯等。

在西藏,牛骨、纯银、藏银、三色铜、玛瑙、松石、蜜蜡、珊瑚、贝壳等地都是藏饰的主要制作原料,取自于大自然。

西藏天珠更是因为取于喜马拉雅山4000米海拔以上的玛瑙矿石而更加的神秘、神圣。

天珠因为其极高的收藏价值,磁场的磁疗作用,以及不同的释义、功用,成为人们收藏、馈赠的珍品。

如三眼天珠表示财源,龟纹寿珠表示长命百岁,万字天珠表示佛光普照。

藏族人民十分重视艺术性与文化性,并十分善于将生活中的动物、植物以及理想中的吉祥物衍变为图纹在首饰中出现。

更为突出的是宗教文化给予图纹的强烈影响,以及藏民族对首饰挂件所赋予的宗教观念。

如宗教文化中“六字真言”、“十项自在”、“双鹿法轮”、“大鹏鸟”、“吉祥八宝”、“万字符号”和众多的宗教文字、符号被用于藏饰中。

藏传佛教推崇的数字“九”已成为珠宝图纹的最吉祥数字。

藏族对绿松石的喜好和广泛应用,不仅因其艳丽,据说还是神的赐予。

西藏传统首饰的表现形式,取决于藏民族的思想观念、社会形态,以及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尤其是传统的游牧生活,更需要将全家,甚至几代人所积累的财产转化为珠宝首饰满身披挂,而四处搬迁去寻找水草丰盛之地,既安全又方便。

所以藏民族所穿戴披挂的不仅是服装饰件,而且是一笔巨大的财产,显示的不仅是美,而且象征着豪华与富有。

服饰是人类特有的劳动成果,其作用不仅在遮身暖体,更具有美化的功能;它既是物质文明的结晶,又具精神文明的含义。

几乎是从服饰起源的那天起,人们就已将其生活习俗、审美情趣、色彩爱好以及种种文化心态、宗教观念、都沉淀于服饰之中,构筑了服饰文化的深刻内涵。

藏族服饰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它是中国民族服饰中最讲究、最美观的服饰之一。

藏民族是勤劳智慧、善良勇敢的民族,很早以前他们就对服饰有了一定的认识和较高的要求。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其服饰在结构式样,花纹饰品等方面也逐步改进,形成了今天丰富多彩的藏族服饰。

藏民族生活劳作的高原地区,自然条件差异很大,这势必要求不同地理条件下的人们必须穿戴不同的服饰以适应不同的自然环境。

所以,日渐完善的藏族服饰文化内涵日趋丰富层次多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