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言文实词含义推断

文言文实词含义推断

行 1、行其田野,视其 耕耘。 2、女子有行,远父 母兄弟。 3、行将就木
巡视、巡查 女子出嫁 将要
有些句子的实词还需借助句子外部 语境(文章、段落)来推断,才能 上下贯通.
1 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 叙述 不详 2 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记载 3、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 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最终
10、文过饰非 文饰、掩饰 11、求全责备 要求、责成 12、前倨后恭 傲慢
四、联想推断法
教材中学过的典型的实词意义要及时 积累、灵活运用,迁移到课外。 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联系 成语,加以印证,对判断文言词义会有很 大的帮助 。
联想教材推断
1、齐人追亡逐北
《过秦论》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1、(04年湖北) 昌期少年,不闲吏事 (空闲/通“娴”,娴 熟) 2、(10年山东新课标) 又长于用车,卒不能办 (步兵/通猝:仓猝) 3、(10年课标卷) 贼非吾主敌,盍趣降(归顺/通“促”,赶快)
• 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
“趋”,趋向、奔赴、追逐、追求 • 趣赵兵亟入关。 “促”,催促 • 君忸怩,乃趣赦之。 “促”,赶快、急促 • 虽趣舍万殊,静噪不同。 “取”
2、素与郭善,登门造访 《鸿门宴》素善留侯张良 3、若真鄙儒也,不知时变 《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
逃跑的人
友好,与……交好
见识浅陋
试试看:
1、陛下虽欲私臣,当如直史何?
《邹忌讽齐王纳谏》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偏爱、偏私 2、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 《鸿门宴》不如因善遇之 3、使老弱女子乘城 《氓》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登上、登临 4、昭率老幼婴城,敌攻之力 《陈情表》刘夙婴疾病 缠绕、围绕 对待,招待
通“无”,不,没有
三、结构观察法
利用文言句法特点推断。即利用上下文中 对偶,对比,排比,并列,互文等相近似的语 言结构,来推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意义。 这些对应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反,相近(相 同)。 (偏义复词、同义复词、互文见义)
1.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更加,越来越) 2.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安逸享受) 3.庶竭驽钝,攘除奸凶 (排斥、排除) 4.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疲劳)
④的“意”用法与②同,联系前文,可知应解释 为“样子、神态”
试试看:判断正误
1、识其父兄子弟咸在 识:标志 2、挟三百金之富阳贾 贾:商人 3、庭除甚芜,堂屋甚残 除:废弃 4、杖剑谒太祖于临濠 仗:拿着 5、猝遇贼数千,云翼太祖 翼:保护 6、法天道,顺人心 法:效法 7、自放驴,取樵炊爨 樵:打柴
如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 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 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等。
例:怎样理解其中的四个“意”呢?
①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②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 ③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 ④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①“意”后面带有宾语,作动词,应解释为 “料想”。 ② “意” 作主语,为名词,“相貌、样子”。 ③“意”作“无”的宾语,自然也是名词,应 解释为“意图”或“心意”。
联想成语推断
1、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不速之客 招致、招引 2、北兵自大安口入,遽薄京师 日薄西山 逼近、迫近 3、能偿者捐其息 细大不捐 舍弃 4、帘内掷一纸出,即道人意中事,无毫发爽 毫发不爽 差错
试试看:
1、 斯言虽小,可以喻大 家喻户晓,不言而喻 明白,通晓
2、今姑贷汝 严惩不贷 宽恕,饶恕 3、召医而尤其故 怨天尤人 责问、怪罪 4、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 求全责备 寻求,寻找 5、秦桧炎炎 ,不附者惟卿一人 趋炎附势 炎、势:势力、权势。炎炎:权势很大
10、口——与口及语言等动作有关(啖、吮)
11、心——关于心理(憾、恨、志、忿恚) 12、示——和神祉有关(祖、祈、祷 、祉)
13、衣——与衣服有关(袖、襟)
14、钅(古代主要指金属)、木、氵、 火、土 ——与五行有关
试试看:
1、 “有牧人御众之才” (统治,治理 ) 2、夜入其家,探其箧,不使之知觉。
试试看:
4、欧阳询尝行,见古碑,晋索靖所书。驻马观 之,良久乃去。数百步复反,下马伫立,及疲, 乃布裘坐观,因宿其旁,三日方去。
布:铺
5、然尧有不慈之名,舜有卑父之谤,汤武有放 弑之事,五伯有暴乱之谋,是故君子不责备于一 人。
责备:要求完备
6、于是部使者及郡文移有不便于民者,必条利 病反复,或遂寝而不行。或谓永曰:“世方雷同, 毋以此贾祸。”永曰:“吾知行吾志而已,遑恤 其它。” 贾:招引、招惹
试试看:
1、崔家顾人刺我,请以闻。
通“雇”,雇佣
2、翼日进宰,宰见其小,怒呵成。
通“翌”,第二天 3、傲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通“纵”,放纵
4、今殴民而归之农
通“驱”,驱赶
5、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
通“钝”,不锋利
6、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
通“已”,已经
7、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
文句翻译题(增换补调通) 一定要直译,一般不允许意译,要字字落实, 忠实于原文。 ①字字落实 ②单音节词换成双音节词,专用名词照抄。 ③连字成句,符合习惯。 ④该补则补,该调则调,完整通顺。 ⑤个别字词是否是通假或者活用。 采分点:句中关键字词,词类活用,倒装, 省略,通假,偏义复词,固定短语,特殊句式。 要让阅读老师通过翻译感觉到,上述词汇和 语法,你都懂!
知道、了解
做买卖 台阶
柴草
试试看:
1、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多”做谓语:赞美 2、微行入古寺。
“微”作状语,修饰“行”:暗暗地、隐蔽地
3、白公奔山而缢,其徒微之
“微”做谓语:隐匿 4、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 “廷”用在动词“折”前面,“面”用在 动词“从”前面,都做状语:当廷,当面
推断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方法
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
掌握正确的方法
推断文言实词词义方法 1、字形分析法 2、通假推断法 3、结构观察法 4、联想推断法 5、语境分析法 6、语法推断法
一、字形分析法:
即通过字形结构分析、解释词的本义。汉字 中的形声字占80%以上,其形旁为我们领悟词义 提供了有利条件。例如: • 1、丰则贵籴,歉则贱粜 “籴” dí 、“粜” tiào大家比较陌生。可 根据字形,推断为会意字,跟“粮食”有关, 意思是买进粮食、卖出粮食。 • 2、吐蕃亦遣使来请和,因宴屡觇休璟(人名) “觇”chān虽比较眼生,但它是形声字, 从形旁“见”上,猜出与“见”有关,可以解 释为“看,偷看”。
(箱子)
3、迨诸父异爨,东西多置小门。
(灶台,烧火煮饭)
4、“彀士十万人”
(弓箭手)
5、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
到……去
6、民氓饥寒冻馁,死背相望
饥饿
• 二、通假推断法 有时对文言文中某个实词无法理解时,不妨从通假 角度考虑,以另一个可能与之相通的字代入来推断词 义,往往会有柳暗花明之感。 通假字有同音和近音两种。
例:(2013新课标卷II) 深昧求贤之意也 昧:冒犯(应解释为违背)
注意: “望文生义”的选项通常是错误的, 也就是说等同于现代汉语的解释往往是 错的。
1、则虽死不恨 2、赵襄子最怨智伯 3、居顷之 4、为官率将,善李牧 5、祐悉夺还之 痛恨 怨恨 居住 友善 归还
遗憾 痛恨 过了…(时间) 与…交好 使…回去
再如:
1、用“贝”作偏旁的字与 “钱财” 有关。 例句: 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贿赂)《荆轲刺秦王》Fra bibliotek《六国论》
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 ,将奈何?
﹙购:悬赏征求,重金收买﹚
《琵琶行》﹙绡:丝织品﹚
2、用“ 纟”作偏旁的字与 “丝织品、绳索” 有关。
例句: ①一曲红绡不知数
试试看:
1、项王至阴陵, 迷失道, 问一田父.田父绐曰 :“左.” 左, 乃陷大泽中, 以故汉追及之 绐(dài):欺骗 2、高俭字士廉,渤海人。少有器局,颇涉文 史。大业中,为治礼郎。士廉妹先适隋右骁卫 将军长孙晟,生子无忌及女。 “适”的意思是“出嫁” 3、廖刚字用中……绍兴元年,盗起旁郡,官 吏悉逃去,顺昌民以刚为命。刚喻从盗者,使 反业,既而他盗入顺昌,部使都檄刚抚定,刚 遣长子迟喻贼,贼知刚父子有信义,亦散去 檄:下令。喻:开导。
②自缢于庭树
《孔雀东南飞》 ﹙缢:上吊,吊死﹚
③夜缒而出,见秦伯 《烛之武退秦师》
(缒:用绳子往下吊)
3、从“刂(刀)、弓、矛、戈、斤(斧)、 殳shū”者与 兵器 有关 4、从“马、牛、羊、豕 、犭、 鸟、虫”者 与动物 有关 。 5、从“讠(言)、辶(走)、彳(行)” 者与 人的行为 有关。 禾-- 五谷 歹-- 死亡
“贾”:
1、名词,商人(如农分田而耕,贾分货而贩)
2、动词,做买卖(如“长袖善舞,多钱善贾”)
3、动词,买(欲勇者,可贾余勇) 4、动词,卖(余勇可贾) 5、动词,谋取(或欲因缘行诈,以贾国利) 6、动词,招致(以宠贾怨,不可谓德)
六、语法推断法
(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功能推断词义) 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 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推 断词义提供了依据。
五、语境分析法
文言实词意义,推断词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 把词放到句中去理解,根据上下已知条件加以 仔细研释。 “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是古已有之的阅 读准则,对于一眼不能识别的文言实词,我们 就必须结合具体语境,瞻前顾后,披文入理, 推断出其意义。
有些句子中的实词义我们可以借助 句子内部语境来推断。
皿-- 器具 宀-- 房舍 求-- 毛皮
月-- 肉 目--- 眼 隹(zhuī )--
鸟雀
6、耒:与农事或农具有关
耔 耕 耘 耰 耨
7、斤:与斧子有关
斫:本意为石斧,引申为砍、刻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