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汽车故障诊断技术》课程标准

《汽车故障诊断技术》课程标准

《汽车故障诊断技术》课程标准适用专业:汽车检测与维修
编制人:邓波
编制单位:
编制日期:2016 年9月2日
审核人:
专业负责人:
系部主任:
目录
一、前言 0
(一)课程定位 0
(二)课程设计思路 0
二、课程目标 (1)
三、课程内容与要求 (1)
四、课程实施 (3)
五、其他说明 (5)
《汽车故障诊断技术》课程标准
适用专业:汽车检测与维修
课程类别:专业学习领域
修课方式:必修
教学学时:72学时
一、前言
(一)课程定位
课程性质课程是汽车维修专业的专业学习领域课程,是校企合作开发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汽车各部分的运行性能,一方面为学习本专业的有关专业课程准备必要的基础知识,另一方面又为学生在今后工作中诊断汽车各类故障打下扎实基础。

课程作用本课程主要采用“项目引领式”的指导思想,结合现代汽车故障诊断与维修和发展趋势,汽车故障诊断、汽车维护和汽车修理技能融为一体,重点介绍了现代汽车各系统的故障诊断与检测技术。

适当加入了加入了知识拓展以拓宽知识面;同时又引入知识拓展,增加了汽车故障案例分析,以提高实战技能。

本课程主要特点:从项目引领入手,以故障现象为出发点,综合运用仪器诊断和人工诊断方法,重点阐述了故障检测诊断的思路、关键部件的检测以及维修、调整等操作技能。

(二)课程设计思路
学习型工作任务的开发与学习型的工作环境结合,需要企业参与制定,一般经历准备、实施和反馈3个阶段。

学习型工作任务的内容包括:学习型工作的问题引导,可能的信息线索,个体或团队工作的要求,学习型工作任务的名录,用于评估和演示的标准等等。

学习型工作任务的完成过程是对行动、思维及决策进行整合的过程。

本课程的学习环境是实训室、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企业生产现场等场所,根据学习型工作任务的不同,合理地选择学习场所,配备各种必要的工具加工设备和生产线,营造实际工作的情境,提高教学的效果。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熟悉诊断数据、技术流程的等,学会汽车电器控制线路的检测,掌握常用工具、常见专用工具的基本操作使用技能。

1.知识目标
(1)熟悉汽车各系统结构及其原理;
(2)能够根据汽车故障现象选择正确的检测设备;
(3)能正确分析汽车故障,有较为缜密的分析思路;
(4)正确使用故障解码器;
(5)能正确使用各种压力检测设备;
(6)能正确操作各种特种维修设备。

2.学生专业能力目标
(1)具有作为汽车维修岗位和汽车故障诊断岗位必须的软件应用能力;
(2)具有制定和实施中等复杂汽车故障分析和维修的能力;
(3)具有正确选用特种维修设备的能力;
(4)具有规范填写各种维修清单的能力;
3.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目标
(1)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
(2)培养团队合作能力
(3)具有决策能力和执行能力
(4)具有社会责任心和环境保护意识
(5)制定工作计划的能力
(6)能独立开展评估鉴定的能力
三、课程内容与要求
四、课程实施
(一)师资要求
1.从事本课程教学的专任教师,应具备以下相关知识、能力和资质:
(1)具备中职学校教师资格;
(2)具备汽车故障诊断与分析等方面的相关知识;
(4)具备教学组织、管理及协调能力;
(二)教学硬件设施
1.汽车举升机、解码器、汽车动平衡检测等设备;
(三)教材及参考资料
表1-3 参考教材
(四)教学方法
1.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相结合
在汽车故障诊断技术课程的教学中,为了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根据需要安排学生在汽车实验室组织教学,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教师对一些典型的机械传动、电器设备、机构结构特点等进行现场讲解,增强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2.理论教学与实训操作相结合
汽车故障诊断技术课程是将基本理论应用到实际中去,解决有关实际问题,对汽车变速器、汽车发动机的拆装和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学习中,时刻把握将理论内容与工程实际紧密结合,不断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和工程理念的培养,将具有工程应用背景的实际例子恰当地引入课堂中,既丰富了课程内容,又激发了学生学习机械基础课程的兴趣。

3.探索项目驱动法和专题研讨法
以汽车专业相关竞赛课题以及任课教师提出技能型大作业要求等为载体,组织学生开展不同层次的项目驱动教学法。

以汽车专业故障诊断实际录像以及相关网络资源工程问题为载体,布置研讨课题,分析简化实际问题,参加全班研讨,由教师和同学共同打分。

比如分析故障现象、故障排除、认识实训——结合查找资料等自主学习——内容教学——完成学习与活动报告——分组进行汇报、讲评、考核”来积累感性认识。

建议教学方法:小组教学法、现场教学法、启发式、互动式的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
(五)教学评价
1.建立学习过程、任务实作考试,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2.加大对学生在学习过程的控制和评价。

3.设计各环节的考核标准和相应的考核表格,形成对工程素质、实践技能、合作能力等综合评价体系。

4.考核方式与成绩构成
本课程按照百分制进行考核,考核主要包括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两大方面,平时考核占60%,占40%。

(1)平时考核:包括学习态度、学习水平和实践动手能力三个方面。

学习态度的考核:主要是考查每个学生上课出席情况,主要包括出勤情况、听课态度及作业完成情况,共占20%,其中出勤情况、听课态度占10%,作业完成情况占10%。

学习水平的考核:主要包括课堂提问、讨论课发言及平时测验的考核,共占20%。

其中课堂提问、讨论课发言占10%,平时测验占10%。

实践动手能力的考核,占20%,主要根据实际操作和仿真实训完成情况进行考核。

(2)期末考试:考试题多为综合题,强调工程背景,立意考查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和创新思维能力。

5.成绩认定及考核标准
学生成绩的认定,包括2个方面,一是平时总评成绩,满分60分,见表7-4;二是按照课程考核标准进行的期未考核,满分40分,见表1-4。

两项分之和,即为学生最终成绩。

表1-4 《机械基础》课程平时考核标准(60分)
(六)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1.利用多媒体教室,校园网,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制作一批有针对性的课件
2.利用网络教学条件,延伸课堂教学,采用网上素材资源、图片、仿真动画、视频录象、助学课件、网上学习系统等信息技术手段实现课内课外交叉与互补,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和自主性学习创造条件。

五、其他说明
1.本课程适用于三年制中职机械专业。

2.根据新技术发展,该课程标准使用2-3年后修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