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北京各区高三期末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一、东城区、本大题共6小题,共24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4题。
鲁庄公与齐战于长勺,两军相望,此为何时!而以.“听讼用情”对曹刿之问战,何其迂阔而远于事情耶!彼曹刿遽以.一战许之,意者刿亦迂儒曲士之流欤?观其.从庄公战,以我之盈,乘齐之竭;以我之整,逐齐之乱。
机权韬略,与孙武、吴起并驱争先。
使庄公之言,诚迂阔而不切事情,岂足以动刿之听耶?其.所以深赏而亟许之者,殆.必有说也!马之所以不敢肆.足者,衔辔束之也;民之所以不敢肆意者,法制束之也。
衔辔败,然后见马之真性;法制弛,然后见民之真情。
困之不敢怨,虐之不敢叛者,劫.于法制耳。
大敌在前,抢攘骇惧,平日之所谓法制者,至是皆涣然解散矣。
法制既散,真情乃.出……子羔为卫政,刖人之足。
卫乱,子羔走郭门,刖者守门,曰:“于此有室。
”子羔入,追者罢。
子羔曰:“吾亲刖子之足,此乃.子报怨之时也,何故逃我?”刖者曰:“君之.治臣也,先后臣以法,欲臣免之于法也,臣知之;狱决罪定,临当论刑,君愀然不乐,见于颜色,臣又知之,此臣之所以脱君也。
”夫人在缧绁之中,锱铢之施,视若金石。
子羔特一有司耳,徒有哀矜之意,无哀矜之实,人犹且报之若是,况庄公君临一国,小大之狱皆必以情,人之.思报,岂子羔比耶!狱,死地也;战,亦死地也。
昔居死地尝受其赐,今安得不赴死地以答其赐哉?民既乐为之死,则陷坚却敌,特馀事耳。
吾尝论古人之言兵,与后人之言兵不同。
盖有论战者,有论所以战者。
军旅形势者,战也;民心者,所以战也!昔晋士蒍尝曰:“礼乐慈爱,战所蓄.也。
”当时之论兵者,每如此。
柳宗元论长勺之役,乃谓:“徒以断狱为战之具,吾未之信。
”乃历举将臣士卒地形之属。
宗元之所言,皆所谓战,而非所以战也。
乌足以知之?(取材于宋代吕祖谦《东莱博议》)9.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殆.必有说也殆:恐怕B.马之所以不敢肆.足者肆:放纵,放开C.劫.于法制耳劫:约束D.礼乐慈爱,战所蓄.也蓄:蓄养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3分)以.“听讼用情”对曹刿之问战A.彼曹刿遽以.一战许之君之.治臣也B人之.思报真情乃.出C.此乃.子报怨之时也观其.从庄公战D.其.所以深赏而亟许之者11.下列对文中语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何其迂阔而远于事情耶为什么他不合时宜而且离事实真情很远啊B.先后臣以法,欲臣免之于法也先后(都是)依法来(处置)我,希望我(能)免于法律的(制裁)C.则陷坚却敌,特馀事耳那么攻陷坚强的防卫打退敌人,只不过是小事罢了D.乌足以知之怎么能够明白这事呢12.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6分)①此臣之所以脱君也。
②徒以断狱为战之具。
13.鲁庄公的哪条理由让曹刿认为“可以一战”?请用《曹刿论战》中的原句回答。
(3分)14.文中举子羔为卫政的例子,目的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做简要分析。
(6分答案: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4分)9.(3分)D(蓄:储备)10.(3分)C(副词,就/副词,是;A.介词,用;B.助词,不译;D.代词,他的)11.(3分)A(何其:多么)12.(6分)①(2分)这是我让您脱身的原因。
(所以:……的原因。
脱:动词的使动用法)②(4分)只把审理案件当作作战的依据条件。
(徒:只。
以……为……:把……当作……。
断狱:审理案件。
具:依据,条件)13.(3分)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评分参考】每空1分,有错别字该空不得分。
二、西城区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4题。
赵简子大猎于中山,有狼当道,人立而啼。
简子一发饮羽,狼失声而逋,简子驱车逐之。
时墨者东郭先生将北适中山以干仕,策蹇驴,囊图书,夙行失道,望尘惊悸。
狼奄至,曰:“先生岂有志于济物哉?今日之事,何不使我得早处囊中,以苟延残喘乎?异时倘得脱颖而出,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敢不努力输诚哉!”先生曰:“墨之道,‘兼爱’为本,吾终当有以活汝,脱有祸,固所不辞也。
”乃出图书,空囊橐,徐徐焉实狼其中,三纳之而未克。
狼请曰:“事急矣,惟先生速图!”乃跼蹐四足,引绳而束缚之,蛇盘龟息,以听命先生。
先生内狼于囊,引避道左以待赵人之过。
已而简子至,求狼弗得,盛怒。
拔剑斩辕端示先生,骂曰:“敢讳狼方向者,有如此辕!”先生匍匐以进,跽而言曰:“行道之人何罪哉?且鄙人虽愚,独不知夫狼乎,性贪而狠;君能除之,固当效微劳,又肯讳之而不言哉?”简子默然,回车就道。
狼度简子之去远,而作声囊中曰:“出我囊,解我缚,我将逝矣。
”先生举手出狼,狼咆哮谓先生曰:“我馁甚,馁不得食,亦终必亡而已。
先生既墨者,思一利天下,又何吝一躯啖我而全微命乎?”遂鼓吻奋爪,以向先生。
先生仓卒以手搏之,且搏且却,引蔽驴后,曰:“狼负我!”狼曰:“吾非固欲负汝,天生汝辈,固需吾辈食也。
”相持既久,遥望老子杖藜而来,须眉皓然。
先生舍狼而前,拜跪啼泣曰:“乞丈人一言而生。
”丈人问故,先生因述始末,顿首杖下。
丈人闻之,以杖叩狼曰:“夫人有恩而背之,不祥莫大焉。
儒谓受人恩而不忍背者,其为子必孝;又谓虎狼知父子。
今汝背恩如是,则并父子亦无矣。
”狼曰:“初,先生救我时,束缚我足,闭我囊中,压以诗书,我鞠躬不敢息。
是安可不咥?”丈人曰:“是不足以执信也。
试再囊之,吾观其状果困苦否。
”狼欣然从之。
先生复缚置囊中,丈人目先生使引匕刺狼。
先生曰:“不害狼乎?”丈人笑曰:“禽兽负恩如是,而犹不忍杀,子固仁者,然愚亦甚矣。
解衣以活友【注】,于彼计则得,其如就死地何?先生其此类乎!仁陷于愚,固君子之所不与也。
”言已大笑,先生亦笑,遂举手助先生操刃共殪狼,弃道上而去。
(取材于马中锡《中山狼传》)【注】左伯桃与羊角哀为友,闻楚王善待士,同赴楚。
困于途中,值雨雪粮少;伯桃遂绝食,且解己衣与羊角哀,入树洞中冻饿而死。
羊角哀独行仕楚,显名当世;后启树发伯桃尸葬之。
9.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时墨者东郭先生将北适中山以干仕干:求取B.夙行失道,望尘惊悸夙:清晨C.先生仓卒以手搏之,且搏且却却:止步D.仁陷于愚,固君子之所不与也与:赞同10.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引绳而束缚之引避道左以待赵人之过夫人有恩而背之行道之人何罪哉先生匍匐以进简子默然,回车就道丈人闻之,以杖叩狼曰须眉皓然11.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有狼当道,人立而啼有只狼在路上,像人一样直立着嚎叫B.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先生的恩德,是使死人复活、让白骨长肉啊C.我鞠躬不敢息我(一直)鞠躬求饶不敢停止D.于彼计则得,其如就死地何从对方来考虑是好事;可是置自己于死地,又该怎么办呢12.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6分)①空囊橐,徐徐焉实狼其中,三纳之而未克。
②又何吝一躯啖我而全微命乎?13.在下面每个角色后的横线上写出一个恰当的熟语或成语,来评价其在文中的表现。
(3分)①中山狼②东郭先生③丈人14.丈人说:“解衣以活友……先生其此类乎!”他认为东郭先生和左伯桃都是“仁陷于愚”;但有论者对此并不赞同,并评论道:“东郭非仁实愚,左伯桃非愚实仁。
”请结合文中及注释里的具体内容谈谈该论者如此评论的理由。
(6分)答案:二、(24分)【奄】[ yǎn ] 忽然,突然:~弃(忽然抛弃)。
~忽(忽然,如“~~如神”)。
~然。
【脱】倘若,或许:~有不测。
【引】1.拉,伸:~力。
~颈。
~而不发。
~吭高歌。
2.领,招来:~见。
~子。
~言。
~导。
~荐。
抛砖~玉。
3.引用:~文。
~用。
援~。
4.退却:~退。
~避。
9.(3分)C 10.(3分)D 11.(3分)C12.(6分)①空出袋子,慢慢地将狼装入其中,再三装它都没成功。
②又何必吝惜一副身躯给我吃掉,从而让我保全小命呢?13.(3分)中山狼:忘恩负义、恩将仇报、过河拆桥、易反易复小人心;东郭先生:妇人之仁、善恶不分、心慈手软、自作自受(咎由自取)、好了疮疤忘了痛丈人:足智多谋、除恶务尽、路见不平拔刀相助14.(6分)东郭先生明知狼“性贪而狠”还去救它,此谓善恶不分;在丈人将狼骗入囊中并示意他杀狼时,东郭先生还心怀“仁慈”,此谓“好了疮疤忘了痛”。
因此“实愚”。
东郭先生的行为不是因为“仁”或“兼爱”,而是因为没有原则的“滥善”,因为他不能明辨是非的愚蠢。
因此“非仁”。
左伯桃“绝食”“解衣”是为了成全朋友而主动选择牺牲自己,他对处境及自身行为的后果有清醒的判断。
因此“非愚”。
面对困境,他没有自私自利,而是舍己为人;这种行为源自友情,也源自“仁爱”这种高尚的道德。
因此“实仁”。
三、海淀区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3题。
(一)秦昭王问孙卿子①曰:“儒无益于.人之国?”孙卿子曰:“儒者法先王,隆.礼义,谨乎臣子而致贵其上者也。
虽穷困冻馁,必不以邪道为贪;无置锥之地,而.明于持社稷之大义。
势在人上,则王公之材也;在人下,则社稷之臣,国君之宝也。
虽.隐于穷阎漏屋,人莫不贵之,道诚存也。
仲尼将为司寇,沈犹氏不敢朝饮其羊②;居于阙党,阙党之子弟罔不分③,有亲者取多,孝弟以化之也。
儒之为人下如是矣。
”王曰:“然则其为人上何如?”孙卿曰:“其为人上也,广大矣!志意定乎内,礼节修乎朝,法则度量正乎官,忠信爱利形乎下;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不为也。
此君义伸乎人矣,通于.四海,则天下应之如讙④,是何也?则贵名白⑤而天下治也。
故近者歌讴而乐之,远者竭蹶而趋之,四海之内若一家,通达之.属莫不从服,夫是之谓人师。
《诗》曰:“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
”此之.谓也。
夫其为人下也如彼,其为人上也如此,何谓其无益于人之国也?”昭王曰:“善!”若夫论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使贤不肖皆得其位,能不能皆得其官;万物得宜,事变得应,言必当理,事必当.务,君子之所长也。
(取材于《群书治要·儒效》)(二)孔子初仕,为中都宰。
制为养生送死之节.,长幼异食,强弱异任,男女别涂,路无拾遗,器不雕伪。
为四寸之棺,五寸之椁,因丘陵为坟,不封⑥、不树。
行之一年,而西方之诸侯则.焉。
鲁定公谓孔子曰:“学子此法以治鲁国,何如?”孔子对曰:“虽.天下可乎,何但鲁国而已哉!”于是二年定公以为司空乃别五土之性而物各得其所生之宜咸得厥⑦所由司空为鲁大司寇设法而不用无奸民。
(取材于《孔子家语》)【注释】①孙卿子:荀子。
②朝饮其羊:卖羊前先让羊喝饱水以增加重量。
③罔不分:捕来的鱼虾或猎物不按出力多少分配。
④灌:喧哗。
⑤白:显赫。
⑥不封:不建高大的坟墓。
⑦厥:它们的。
8.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儒者法先王,隆.礼义隆:尊崇B.言必当理,事必当.务当:担任C.制为养生送死之节.节:制度D.而西方之诸侯则.焉则:效法9.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儒无益于.人之国通于.四海B.而.明于持社稷之大义若夫论德而.定次C.虽.隐于穷阎漏屋虽.天下可乎D.通达之.属莫不从服此之.谓也10.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谨乎臣子而致贵其上者也谨慎地做臣子,并使他们的君主尊贵B.其为人上也,广大矣儒者居高位时,作用就更大了C.远者竭蹶而趋之远方之人不辞辛劳地投奔他D.能不能皆得其官是否都能够得到他们的官职11.请用(/)给《孔子家语》中画线的部分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