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选题
1.明朝中叶以后,纺织、制瓷、矿冶等行业中,民营手工业甚至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全社会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这主要是因为()
A. 商品经济的发展
B. 官营作坊产品有限
C. 民营作坊工人增加
D. 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2.汉乐府“孔雀东南飞”中焦仲卿妻“十三能织素,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
她身上装扮是“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
她床上装饰是“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
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
这些描述主要反映了()
A. 汉代家庭手工业在手工业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
B. 汉代丝织业生产的普及和发达程度
C. 中国古代男尊女卑思想,女子备受压迫,日夜劳作
D. 汉代吏治腐败,焦仲卿一普通小吏,家中竟布置得如此富丽堂皇
3.明清之际,原为稻米之乡的松江嘉定一带棉织业发展迅速,导致该地区“县不产米,仰食四方。
夏麦方熟,秋禾既登,商人载米而来者,舳舻相衔也。
”材料表明该地区()
A. 经济结构有所变动
B.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C. 水陆交通十分发达
D. 海外贸易逐渐兴起
4.明朝中后期,在江南的一些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其基本特征是()
A. 男耕女织
B.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C. 自给自足
D. 一家一户
5.康熙年间,废除了“织机不得逾百张”的限制。
这项决定有利于()
A. 解决政府财政困难
B. 实行推广植棉的措施
C. 扩大棉纺织品的出口
D. 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6.有学者指出,商周时期“私田仅指产出归个人所有”。
这一观点与下列说法一致的是()
①工商食官②开阡陌封疆
③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立锥之地④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A. 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①④
D. ①③
7.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记载的花楼机,结构复杂而精密,专门织造精细的丝织品。
但当时的手工生产并没有出现向机器生产转变的迹象。
对“没有出现向机器生产转变”的合理解释应该是()
A. 生产革新缺乏足够的市场需求推动
B. 明清工匠缺乏技术的积累
C. 手工生产产品质量欠佳
D. 官营手工业占据主体地位
8.中国种植过的一种天然彩色棉花,由江南农民织成“紫花布”,曾是19世纪30年代风靡英国的绅士服装衣料。
据此可知()
A. 中国已经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 当时中国棉纺织生产方式领先英国
C. 中国传统手工业品在海外受到欢迎
D. 江南地区纺织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9.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萧近高说:“景德镇袤延仅十余里……以陶来四方商贩,民窑二三百座,工匠人夫不下数十万,藉此食者甚众。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万历起,中国瓷器大量输出国外
②私营手工业逐步取代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③万历年间已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④景德镇制瓷业繁荣发达
A.①② B. ③④ C. ②④ D. ②③④
10.元朝时期,我国农业史上发生了一个重大的变化,就是蚕桑业生产趋于萎缩,主要原因是()
A. 元朝限制对外贸易,丝绸外贸停滞
B. 蒙古贵族的皮毛衣服对国人产生巨大影响
C. 元朝统治野蛮落后,社会生产破坏严重
D. 棉花种植面积扩大,棉纺织技术进步
11.某地在考古挖掘中,发现一件精美的瓷瓶,上面有相互缠绕的青花图案。
据此判断该瓷器最早出自()
A.东汉
B.唐朝
C.元朝
D.明朝
12.《苏州府风俗考》中记载,明朝苏州“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
匠有常主,计日受值。
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从材料可知()
①工匠技术高超②劳务市场出现③存在失业现象④实行计日工资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3.有一水下考古队在福建海域发现一艘装满青花瓷器与五彩瓷器的古代沉船。
四万余件瓷器造型精美,瓷面可见锈斑,图案带有欧洲风格,估计是销往西方。
据此判断这艘船沉没的最早时间应在()
A. 元朝
B. 北宋
C. 明朝
D. 清朝
14.邓耕生在《谈我国古代手工业产品的质量管理》一文中说,我国古代十分重视对手工业产品实施质量管理。
下列各项中,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①《礼记·月令》对酿酒业提出“稻必齐,曲蘖必时……毋有差贷……”②《礼记·月令》认为“物勒工名……以穷其情……”③《秦律·工律》规定:“为器同物者,其小大、短长、广亦必等……”④《唐律疏议·杂律》规定:“诸市司评物价不平者,计所贵贱,坐脏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15.“中国”一词在出土文物中最早见于西周初年青铜器“何尊”的铭文:“余其宅兹中国,自之薛(又)民”,意思是建都于天下的中心,从这里统治人民。
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铭文表明西周开始出现国家B.青铜器‘何尊’是由官府督造的
C.铭文说明西周时盛行郡县制D.“中国”一词在西周和现在意思一致
16.某文物爱好者到博物馆参观,看到下列文物,其中一定是赝品的是()①商周时期的青铜鼎一尊②春秋时期的钢剑一把
③宋朝的珐琅彩瓷一件④唐朝的秘色瓷一件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17.20.明朝中后期,瓷器的生产多采用“官搭民烧”的办法;在制瓷中心景德镇有“形器走天下”之说。
这充分说明了( )
A.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 B.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
C.景德镇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D.景德镇瓷器天下无双
18.《考工记》中记载:“凡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
刮摩之工五。
”材料反映出当时的官营手工业()
A.产品丰富 B.生产规模大 C.职业世袭 D.分工细致
19.关于“匠户”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便利统治者征调各类工匠②严重束缚劳动者的创造性
③该制度下,匠户无人身自由④该制度下,匠户子孙可以脱籍改业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二、非选择题
2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帛矣
——《孟子·尽心上》材料2:……方今齐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钜万。
……三工官官费五千万,东西织室亦然
——《汉书·贡禹》材料3:苏州“郡城之东,皆习机业,织文曰缎,方空曰纱。
工匠各有专能。
匠有常主,计日受值。
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唤代’(一作‘唤找’)。
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缎工立花桥,纱工立广化寺桥,以车纺丝者曰车匠,立濂溪坊,什百为群,延颈而望,如流民相聚,粥后俱各散归。
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苏州府风俗考》(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指出“匹妇蚕之”手工业形态,并分析其特点。
(2)据材料2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服官”“东西织室”的性质分析其生产经营的特点
(3)据材料3,指出经济领域出现的新现象并从材料中找出一句话作为最有力的证据。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不能够进一步发展壮大的原因。
答案
1.A2.B3.A4.B5.D6.C7.A8.C9.C 10.D11.C12.D13.D14.A15.B16.B 17.A 18.D19.C
20.(1)家庭手工业。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自然经济)。
(2)官营手工业。
特点:做工人数多(规模大);耗费大;产品主要服务于皇室
和官府;政府设工官管理。
(任答2点即可)
(3)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或者雇佣制)。
“匠有常主,计日受值”。
原因:小农经济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使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缺少自由劳动力;地主、商人将资金用来购买土地,不利于手工工场的扩大再生产;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对商人征收重税;政府推行闭关锁国政策,限制海外市场的开拓;政府实行文化专制,不利于科学技术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