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 13地球的运动教案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 13地球的运动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高一必修1 1.3地球的运动教案【教学目标】课标要求1、运用计算机模拟,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并说明地球的运动规律。

能解释昼夜更替与四季形成的原因。

2、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智能要求1、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基本特征(方向、周期、速度)2、理解自转的意义。

重点是掌握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方法,理解国际日界线两侧时间和日期的关系3、理解黄赤交角的形成及其地理意义4、分析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重点掌握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及其与季节的关系能力要求懂得运用地球运动解释生活现象和分析实际问题技能要求:掌握判读和绘画日照图的技能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科学求真的真理观【教材分析】(一)知识结构(二)内容分析地球运动部分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1、地球运动自转规律一般从地轴的空间位置、地球的自转方向、周期和速度等方面来说明地球自转的规律性:(1)地球自转的方向:教材设计了一个“读图思考”,让学生想象在两极上空看地球自转方向会是怎样的,把“从北极上空看,地球作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看,地球作顺时针方向旋转”的结论留给学生自已思考得出。

这个概念对学生来说十分重要。

(2)周期:恒星日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一般用于科学研究,人们比较陌生;太阳日不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它是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结果,但是由于太阳日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人们十分熟悉。

鉴于它们各自的重要性,教材既引入了恒星日,又引入了太阳日。

用图解的方式,简要说明恒星日和太阳日时间差异的原因。

(3)地球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页 1 第图示。

图1.13的设计富于立体感,比较好地展现了地球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的概念、大小及其纬度变化规律。

地球自转线速度自低(高)纬向高(低)纬的变化规律是怎样的,教材留给学生思考、总结。

2、地球运动公转规律:(1)公转示意图:用了一幅按照真实比例绘制的地球公转轨道图,分析近日点和远日点地球运动速度的不同;使学生获得比较正确的概念。

(2)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

教材采用图文配合的方式来说明这个问题。

重点在于摆出地球公转速度变化的事实(图旁的一组数据),而不去过多地探询原因。

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与地球公转轨道形状,以及日地距离变化有关,这一点不难理解,学生理解到这个层面就可以了。

由学生得出地球围绕地球的公转是不等速的,近日点地球运动的速度快一些,而在远日点地球运动的速度慢一些。

3、“活动6”的设计意图。

这个活动是一个有梯度的活动,围绕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规律,从演示到比较、分析、归纳特点,最后到运用规律解释问题4、自转的意义:(1)昼半球和夜半球图示。

这幅图上显示了黑夜、白天、夜半球、昼半球、晨昏线等概念;造成了地球上昼半球和夜半球的位置在不断更替。

(2)时间的计量。

教材讲了三种计时的方法。

①地方时。

教材表达了三层意思:一是地方时的产生;二是在同一瞬间,经度不同的世界各地时刻不同;三是地方时差与经度差的关系。

②区时。

主要讲了区时是人为制定的计时办法,以及具体的时区划分。

“时区”内容的设计。

时区的知识是采用研讨的方式设计安排的。

图1.18表现了世界不同地区所在的时区。

对于时区和区时的划分,以及时间的差异,教材设计了一组思考题,让学生通过读图来完成。

前三题是关于时区和区时基础知识的题目,尤其是对两个特殊的时区——中时区和东西十二区,给予了特殊的关注。

后两个题目是联系实际的问题,是对时区和区时知识的应用。

③特别的计时方法。

不少国家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在理论区时的基础上,采用了变通的办法计时,如教材中讲到的美国和中国。

这三种计时方法的产生,之间有一定的连带关系,从使用的角度看,由不便利到便利,由理论走向实际。

(3)应用:“活动7”的设计意图。

这个活动是对日界线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和运用。

5、公转的意义:(1)黄赤交角的形成及其地理意义。

图1.21解析。

地球公转最重要的地理意义在于形成了季节的变化。

而要说清楚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地球上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情况,而太阳直射点的变化又与黄赤交角的存在有关。

按照这样一个逻辑线索分析,这幅图便承担了最为页 2 第基础,同时又是非常重要的原理分析任务。

这幅图由三幅图组合而成。

“黄赤交角”一图。

“地球在二分二至日时的位置”一图及隐藏的“太阳的视运动随季节变化图”。

从宇宙空间看地球的公转,更加宏观和全面。

可以更直观地分析出太阳直射点与地球纬度的关系。

(2)分析季节变化的两个重要方面。

一是太阳高度,二是昼夜长短。

教材正是抓住了这两点来加以分析。

教材中设计了图1.22,以及读图思考题,让学生分析出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情况,以及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纬度分布情况(3)天文季节与气候季节的区别与联系。

教材中讲的季节是由天文因素(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决定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是天文季节。

气候的形成因素很多,其中之一是太阳辐射。

因此气候与天文季节既有关系,又比天文季节变化更为复杂。

考虑到气候因素划分的季节,是气候季节,在时间上与天文季节略有不同。

【教学重点】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难点:黄赤交角的形成及其地理意义;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方法;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掌握判读和绘画日照图的技能重点和难点突破首先有条件的学校,教师可以制作课件进行演示。

其次一般学校的老师要采用学生、课室、地球仪作为教学媒体,进行以学生参与为主的课堂演示,或采用版图,使学生的思维由抽象转为形象,有助于学生的理解。

举例:(一)、恒星日和太阳日知识点的突破――学生演示演示恒星日和太阳日的步奏:1、把课室中的课桌进行重新编排,使课室的中间有演示的场地。

2、教师随意快速转动地球仪,问学生地球自转的周数(一般难以回答);教师再转动用有红色彩带表示经线的地球仪,让学生观察回答自转周数,从而引出参照物3、确定地球自转周期的参照物:太阳、某一恒星,并解释清楚地球和太阳、某一恒星之间的关系。

4、请甲同学作太阳,课室后边的墙假设是遥远的某一恒星。

5、地球仪红色彩带正对学生甲,同时正对课室后边的墙(同时第一次正对)。

6、教师一边演示地球自转,一边缓慢地绕甲同学转,表示地球公转,提示学生注意观察。

页 3 第7、当红色彩带表示的经线第二次正对课室后的墙时,解析恒星日,并提问学生此时地球转过多少度以理解恒星日的概念,认清恒星日是地球自转真正周期;提问学生此时红色彩带表示的经线是否正对甲同学,这说明什么?教师再使地球仪向东自转一角度,红色彩带表示的经线正对太阳 (学生甲),解析太阳日。

8、利用演示分析结果,学生归纳得出恒星日、太阳日差异。

9、以上环节视学生掌握情况作适当重复。

(二)、时差计算难点解析(地方时和区时)在讲计算之前,必须先让同学们明白:1、何为地方时?2、时区是如何划分的?3、何为区时?何为中央经线?4、何为日界线?5、何为北京时间?对于时间计算,许多教师都有自己独特一套方法,我只能介绍我觉得好用的方法――坐标法举例:地方时的计算(三)国际日期变更线――示意图必须讲清楚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之间的关系,尤其是与180o的相对位置,可以用以下这副示意图加深理解。

对于书本上的一句话“地球上新的一天就从这里开始”,许多学生存在误解。

处理的方法可以布置课后探究作业:当国际日期变更线(180o)为何时刻时,新的一天从这里开始?当国际日期变更线(180o)为其它时刻时,全球的日期又会如何?(四)、关于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角――课件演示结合黑板版图1、讲清这两个知识点的基础是:理解何为太阳直射点及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可以设计这样一个学生参与的演示活动:先把课桌围成一个椭圆,请四位同学到中间,背靠背伸出手(为假设的太阳及直射光线),教师拿着地球仪边自转边绕他们公转,在再请几位同学观察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变化,并记录下来,最后,分析归纳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并画出太阳直射点运动轨迹图。

2、结合日照图分析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在图上让学生明白什么叫昼弧和夜弧?什么叫昼长夜短和昼短夜长?什么叫极昼和极夜?侧视图俯视图页 4 第3、关于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可以借助以下两幅示意图,加深理解。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同一纬度的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五)关于地转偏向力课标没有要求,但在大气环流、洋流和河流地貌的发育中都有运用,故在这里还是要补充。

但降低要求,只要知道现象,不必追究原因。

四、课时:5课时1、第一课时: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2、第二、三课时:地球自转及意义3、第四、五课时:地球公转及意义五、教学策略与方法:图导法、举例法、对比法、多媒体演示法、问题法、合作探究法、讲练结合法教学过设计意学习行教学内容:第一课地球运动的一般特一、引入新认真观看创设、播放日月星辰变幻和四季景观视频和图小积极思考境,激发兴趣、提出问题:太阳、月亮等为什么东升西落?2小组代表讨论,导入新课什么会出现四季?夏季和冬季白天哪个季节昼长?哪发言个季节昼短?为什么?学习行为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教学内容:第一课时设计意图通过课件二、学习新课细心观察、课件演示地球运动,让学生总结地球运动的基1 动画演示,增主动探究本形式:自转和公转。

强直观性。

对比分析、先阅读课文自转内容,四人为一小组,每小组2 通过小组合作研讨一个地球仪,分组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并能说演示加深对自大胆表达转特点的理解明自转特点;教师选一组演示,并让小组汇报自转的准确绘图特点:定义、方向、周期。

(教师或学生纠正、补充)提高学生页 5 第表达能力、再结合教材中的读图思考让学生画出从侧面析归纳能力南极和北极看到的地球自转方向图绘图技能、把恒星日和太阳日、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等培养学制成动画图,在图上分析其特点和规律。

提问:地探究和合作自转为什么会出现两个周期?地球自转线速度因纬出现什么样的变化规律先阅读课文地球公转内容,看课件公转示图,小组讨论汇报公转的特点(方向、周期、速度轨道等)和规律。

并让学生使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而为什的公转运动问题月份地球离太阳最近我们这里我们这里是冬季月份地球离太阳最远什么是夏季?填公转特点表格(见附三、课堂小填表。

运用归纳、总结、对1课页活动的方法,得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页学1四、作业:过程与方法评价手P1主题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设计意学习行教学内容:第二、三课地球自转及意一、引入新落实双认真复习复习自转运动的特点巩固知积极思问题:一天当中我们会经历白天黑夜的交替导入新化、培养动手演二、学习新生的观察细心演、每一小组准备一把手电筒,一个地球仪。

一力,立将手电筒放举起并拧亮灯泡代表太阳,在离手电灯积极思空间思维主动探约半米远处的桌边放上一个地球仪代表地球。

将房力、逻辑思维弄暗,看看地球仪表面有哪些部分被灯光照亮?哪合作研计算能力、部分没有被灯光照到?体会什么是昼夜半球晨昏线大胆表页 6 第新思维能力昼弧、夜弧及太阳日教师再用玻璃球代替地球创新思、使学示,让学生观察是否发生昼夜交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