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5种杀菌剂防治小麦赤霉病田间药效分析
5种杀菌剂防治小麦赤霉病田间药效分析
100
4 2 % 咪鲜·甲硫灵可湿性粉剂
60
4 2 % 咪鲜·甲硫灵可湿性粉剂
80
50% 咪鲜胺可湿性粉剂
30
50% 咪鲜胺可湿性粉剂
50
2 5 % 多·酮可湿性粉剂( 对照药剂)
100
有效成份(g 、 mL/hm2) - 9 12 15 375 750 432 540 378 504 225 375 375
复杂多变、耕作制度不断发生变化,导致长江中下游麦区 器,对水 45 kg/667 m2,均匀喷雾。第 2 次施药后 12 d 进
赤霉病流行发生越来越频繁,在上海、福建、浙江等省 行调查,调查次数为 1 次,每小区采用对角线 5 点取样法取
(市),部分地区甚至因赤霉病的影响而停止了小麦种植[5~ 样,每点调查 40 株,共 200 株,记录病穗数和病级数,计算
烯菌酯悬浮剂(S C ,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 数占全部小穗数的 1/2~3/4;Ⅳ级:病小穗数占全部小穗
4 2 % 咪鲜·甲硫灵可湿性粉剂、5 0 % 咪鲜胺可湿性粉剂 数的 3/4 以上。
(W P ,江苏省绿盾植保农药实验有限公司);对照药剂: 1.4 药效计算
———————
病情指数(%)=[∑(各级的穗数×相应级的代表数值)/
8],因此,筛选低毒安全的高效杀菌剂对控制和防治小麦赤 病情指数和防效。
霉病具有重要意义。
表 1 供试药剂试验设计
虽然目前用于防治麦类赤霉病较好的药剂为咪鲜胺和戊 唑醇或其复配剂等[4,9],但上海地区仍以赤霉清作为防治赤 霉病的主要药剂,多菌灵、赤霉清等杀菌剂是我国长期以来 防治赤霉病的主要药剂,但由于它们对呕吐毒素的抑制作用 甚微,且因药剂长期使用,赤霉病菌的抗药性逐渐上升,导 致药剂防治效果逐年下降。为减轻赤霉病菌对赤霉清的抗药 性,持续控制赤霉病危害,筛选出更多更高效安全的赤霉病 防治药剂,特进行了 5 种杀菌剂防治小麦赤霉病的田间药效 试验,现将减轻情况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 料
收稿日期:2 0 1 2 - 1 1 - 2 7
(调查总株数×发病最高级的代表数值)] × 1 0 0 ;病指防效
- 121 -
上海农业科技 2013-1
上海农业科技 2013-1
5 种杀菌剂防治小麦赤霉病田间药效分析
江 涛 陈碧莲 王晓芳 单鑫蓓 计天岑 田小青 吴三妹 (上海市松江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201600)
(%)=(清水对照病情指数-施药后病情指数)/ 清水对照 病情指数× 100。 1.5 数据处理 对各处理的数据采用 DPS 统计软件进行方差分析,试验 数值使用 DMRT 法进行多重比较,并进行显著性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防 效 第 2 次施药后 12 d,1% 申嗪霉素 SC 60、80、100 mL/ 667 m2 处理,小麦病穗率分别为 27.83% ± 2.57%、22.17% ± 5.75%、28.17% ± 6.03%,病情指数分别为 10.75% ± 1.56%、8.63% ± 3.64%、9.63% ± 0.54%,对小麦赤霉病病 指防效分别为 37.39%、49.77%、43.94%。/667 m2 处理,病穗率 分别为 14.33% ± 6.21%、10.67% ± 3.69%,病情指数分别 为 5.31% ± 2.46%、4.33% ± 1.22%,对小麦赤霉病病指防 效分别为 69.10%、74.76%。 36% 甲基硫菌灵 SC 80、100 mL/667 m2 处理,病穗 率分别为 22.17% ± 8.40%、17.67% ± 4.31%,病情指数分 别为 9.25% ± 4.38%、7.17% ± 2.31%,对小麦赤霉病病指 防效分别为 46.13%、58.26%。 42% 咪鲜·甲硫灵 WP 60、80 g/667 m2 处理,病穗 率分别为 13.00% ± 2.00%、12.17% ± 3.01%,病情指数分 别为 5.21% ± 0.44%、5.17% ± 1.34%,对小麦赤霉病病指 防效分别为 69.67%、69.91%。 50% 咪鲜胺 WP 30、50 g/667 m2 处理,病穗率分别 为 20.17% ± 4.19%、20.50% ± 4.27%,病情指数分别为 8.33% ± 1.44%、8.13% ± 1.41%,对小麦赤霉病病指防效分别为 51.47%、52.68%。 对照药剂 25% 多·酮 WP 100 g/667 m2 处理,病穗率 为 28.50% ± 7.81%,病情指数为 12.58% ± 2.60%,对小麦 赤霉病病指防效仅 26.71%。 2.2 差异性分析 25% 氰烯菌酯 SC 100、200 mL/667 m2、42% 咪鲜· 甲硫灵 WP 60、80 g/667 m2 对小麦赤霉病具优良的防治 效果,极显著高于对照药剂 25% 多·酮 WP 100 g/667 m2; 36% 甲基硫菌灵 SC 100 mL/667 m2 的防治效果显著高于 对照药剂 25% 多·酮 WP 100 g/667 m2;其它药剂处理的 防治效果与对照药剂 25% 多·酮 WP 100 g/667 m2 未表现 出显著差异(见表 2)。 3 讨 论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流行受多种因素影响,在气候适宜的 条件下,小麦的栽培管理不慎、药剂防治不当、小麦品种抗 病力弱等均可能成为赤霉病流行发生的成因
供试小麦品种为“扬麦 16”,为上海、江苏等地的主栽 1.3 小麦赤霉病严重度分级
小麦品种。供试药剂:1% 申嗪霉素悬浮剂、36% 甲基硫菌
零级:无病;Ⅰ级:病小穗数占全部小穗数的 1/4 以下;
灵悬浮剂(SC,上海农乐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25% 氰 Ⅱ级:病小穗数占全部小穗数的 1/4~1/2;Ⅲ级:病小穗
试验于 2012 年 4~6 月设在上海市松江区泖港镇腰泾村
麦一般减产 10%~20%,严重发生时减产 80%~90%,甚至 (松江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科技农场)进行。各处理药剂用量
颗粒无收,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小麦赤霉病还可 (见表 1),另设清水对照,每处理重复3 次,每小区面积为 70
产生呕吐毒素,人、畜食用病麦面粉可引起中毒,严重时 m2,随机区组排列。试验前 10 d 和试验期间未用其它药剂
关键词:杀菌剂;小麦赤霉病;防治效果
赤霉病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小麦生产上的三大主要病害 25% 多·酮可湿性粉剂(WP,江苏省绿盾植保农药实验有
之一。我国小麦赤霉病是由禾谷镰刀菌引发的真菌性病害, 限公司)。
发病初期,小麦颖壳上呈现边缘不清的水渍状褐色斑,后 1.2 试验设计与方法
期颖壳缝隙处和小穗基部出现粉红色胶质霉层。发病后小
摘 要:为减轻小麦赤霉病菌对赤霉清的抗药性,持续控制赤霉病危害,筛选出更多更高效安全的赤霉病防治药 剂,2 0 1 2 年在田间条件下研究了 5 种杀菌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2 5 % 氰烯菌酯悬浮剂 1 0 0 、2 0 0 mL/ 667 m2、4 2% 咪鲜·甲硫灵可湿性粉剂 60 、80 g/6 67 m2 对小麦赤霉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极显著高于对照药剂(25 % 多·酮可湿性粉剂 100 g/667 m2)的防效;36 % 甲基硫菌灵悬浮剂 100 mL/667 m2 的防治效果显著高于对照药剂;其 它药剂处理的防治效果与对照药剂间未表现出显著差异。
危及生命安全[1 ,2]。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流行与当地病原菌 防治过其它病虫害。本试验施药 2 次,第 1 次于 2012 年 4 月
菌源量、气候条件、品种抗性、致病菌抗药性、药剂防治 23 日下午施药,第 2 次于 2012 年 5 月 2 日下午施药,均使用
效果及栽培管理措施等紧密相关[2~4]。然而,当前气候条件 浙江蒙花喷雾器有限公司生产的 MH-D16-3 智能电动喷雾
处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药剂处理
制剂量( g 、 mL/667 m2)
清水对照
-
1 % 申嗪霉素悬浮剂
60
1 % 申嗪霉素悬浮剂
80
1 % 申嗪霉素悬浮剂
100
2 5 % 氰烯菌酯悬浮剂
100
2 5 % 氰烯菌酯悬浮剂
200
3 6 % 甲基硫菌灵悬浮剂
80
3 6 % 甲基硫菌灵悬浮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