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伤寒和副伤寒病人的护理

伤寒和副伤寒病人的护理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二章 伤寒和副伤寒病人的护理
(二)对症处理 高热时宜采用冰敷、酒精拭浴等物理降温方法,不宜用大量退热药以免
虚脱;烦躁者 可用地西泮等镇静剂;便秘时以生理盐水低压灌肠,或开 塞露塞肛,禁用泻药,以免诱发 肠出血、肠穿孔;严重毒血症者,在足 量、有效抗生素治疗的同时,可加用糖皮质激素以 减轻毒血症状,如地 塞米松每天2~4mg,每日1次静脉滴注,疗程1~3天。但明显腹胀者应 慎用,以免引起肠出血及肠穿孔。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二章 伤寒和副伤寒病人的护理
【临床表现】 (一)临床分期 典型伤寒的自然病程为4周,可分为4期。 1. 初期病程第1周。大多起病缓慢,发热是最早出现的症状,体温呈梯
形上升,于5~7天内达39℃以上,常伴有全身不适、乏力、食欲减退、 咽痛和咳嗽等。 2. 极期病程第2~3周。常有伤寒典型临床表现,可出现肠出血、肠穿孔 等并发症。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二章 伤寒和副伤寒病人的护理
(三)发病机制和病理 伤寒沙门菌进入消化道后,一般可被胃酸杀灭,若病原菌数量多或胃酸
缺乏,致病菌 则进入小肠,侵入小肠黏膜,被吞噬细胞带入肠壁淋巴组 织(特别是回肠下段的集合和孤 立淋巴小结)及肠系膜淋巴结,继续繁 殖,再经胸导管进入血液,引起第一次菌血症。此 时属潜伏期,患者无 症状。血中的伤寒沙门菌很快被肝脾、骨髓、淋巴结的巨噬细胞吞噬 并 大量繁殖,再次进入血流引起第二次菌血症,并释放内毒素,引起全身 中毒症状,此时 相当于疾病第1周(初期)。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二章 伤寒和副伤寒病人的护理
3. 缓解期 病程第3~4周。食欲渐好,腹胀逐渐消失,体温波动并逐渐 下降,脾脏开始 回缩。本期患者虚弱,仍可发生肠出血或肠穿孔。
4. 恢复期 第4周后。体温恢复正常,食欲好转,各种症状和体征随 之消失,一般在1个月左右完全恢复健康。 少数患者由于抗菌治疗不彻 底,机体免疫力低,退热1~2周后临床症状再度出现,血培养阳性,称 为复发。病情较初发轻,病程较短,并发症少。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二章 伤寒和副伤寒病人的护理
伤寒的病理特点是全身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增生性反应。最具特征性 的是回肠下段的 集合淋巴结与孤立淋巴滤泡的病变。第1周淋巴组织增 生肿胀,镜检可见大量巨噬细胞增 生。第2周肿大的淋巴结发生坏死, 第3周坏死组织脱落,形成溃疡,可引起肠出血和肠穿 孔。第4周后溃 疡愈合,一般不引起肠腔狭窄。回肠下段的肠系膜淋巴结常显著肿大。 肝 脏、脾脏肿大,可见灶性坏死,肝细胞浊肿、变性坏死。骨髓巨噬细 胞弥漫性增生。
下一页 返回
第二章 伤寒和副伤寒病人的护理
伤寒杆菌在自然环境中生命力较强,耐低温,水中可存活2~3周,粪便 中可维持1~2个 月,冰冻环境中可生存数月,但对热、干燥及消毒剂的 抵抗力较弱。加热至60℃经30分钟或 煮沸后即可杀灭。对一般化学消 毒剂敏感,消毒饮水余氯达0.2~0.4mg/L时即迅速死亡.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二章 伤寒和副伤寒病人的护理
3. 中毒性肝炎 为较多见的并发症,多见于病程第1~3周。肝肿大、压 缩,血清ALT升高,少数轻度黄疸。随伤寒病情好转,肝损害可在2~3 周内恢复正常。
4. 中毒性心肌炎 见于病程第2~3周伴严重毒血症者,临床表现为心 率加快,S1低钝, 期前收缩、奔马律、血压下降等。心电图可有P-R间 期延长、ST-T改变等。
(三)并发症 1. 肠出血 为常见并发症,多出现在病程的第2~4周。腹泻、饮食不当
为常见诱因。少 量出血可无症状或仅有头晕、心率加快,大量出血时则 体温突然下降,出现失血性休克的 表现,大便可呈暗红色血便。大出血 的发生率约2%~8%。 2. 肠穿孔 为最严重的并发症,多见于病程的第2~4周。发生率约3%~4 %,好发于回 肠末段。患者常先有腹痛或腹泻、肠出血等;穿孔时突然 腹痛,以右下腹明显,伴冷汗、 心率加快,血压和体温下降。查体腹部 有明显压痛、反跳痛、腹肌紧张等腹膜炎征象,肝 浊音界缩小甚至消失, 体温再次升高,血白细胞计数增高伴核左移,腹部X线检查可见膈 下游 离气体。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二章 伤寒和副伤寒病人的护理
(三)抗菌治疗 1. 氟喹诺酮类 对伤寒沙门菌(包括耐氯霉素株)有较强的抗菌作用,
疗效好,复发 少,可作为首选药物。目前常用的有氧氟沙星,每次0.3g, 每天2次口服;环丙沙星,每次0.5g,每天2次口服;诺氟沙星(氟哌 酸),每次0.4g,每天3~4次口服,必要时可静滴。用 药后一般3~5天 退热,体温正常后应继续用10~14天。副作用可有轻度胃肠反应、失眠 等。 孕妇与儿童不宜应用。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二章 伤寒和副伤寒病人的护理
(二)临床类型 1. 普通型 具备上述典型临床经过者。 2. 轻型 全身毒血症状较轻,病程较短,1~3周即可恢复。此型多见于
幼儿、早期已接 受有效抗菌治疗或经菌苗预防接种者。 3. 迁延型 起病与普通型相似,但发热持续5周以上甚至数月。合并为
第二章 伤寒和副伤寒病人的护理
【病因病理】 (一)病原学 伤寒沙门菌与副伤寒甲、乙、丙沙门菌均属沙门菌属中的D群,有鞭毛,
能运动,不 形成芽孢,无荚膜,革兰染色阴性。在普通培养基中能生长, 在含胆汁的培养基中生长 更好。不产生外毒素,菌体裂解时释放的内毒 素是致病的主要因素。本菌含菌体“O”抗 原、鞭毛“H”抗原和表面“Vi” 抗原,在机体内能诱生相应的抗体。
第二章 伤寒和副伤寒病人的护理
【治疗要点】 (一)一般治疗 1. 隔离与休息 患者按肠道传染病隔离至症状消失后,每隔5~7天做粪
便培养,连续两 次阴性者可解除隔离。或体温正常后15天解除隔离。 严格卧床休息。排泄物彻底消毒。 2. 护理与饮食 注意观察病情变化(体温、呼吸、脉搏、血压及腹部情 况、大便性状 等);发热期给予易消化、高营养的流质或半流质无渣饮 食,适当补充维生素B、C;多饮 水,以促进毒素的排泄。热退后至恢 复期可逐渐恢复正常饮食。
最高,可达80% 左右。尿培养早期常为阴性,第3~4周出现阳性,但应 避免粪便污染。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二章 伤寒和副伤寒病人的护理
(三)肥达反应 即血清凝集反应,用已知的伤寒沙门菌“O”与鞭毛“H”抗原及副伤寒甲、
乙、丙的鞭 毛抗原(“A”“B”“C”),测定患者血清中相应抗体的凝集 效价,对伤寒与副伤寒有辅 助诊断价值。一般从病程第2周始出现抗体, 第3~4周达到高峰,阳性反应可持续数月。 肥达反应结果评价:若只有“O”抗体升高,可能是发病早期;若只有 “H”抗体升高, 可能是不久前患过伤寒、接种伤寒疫苗或其他热性疾病 所致的非特异性回忆反应。早期应用 抗生素、激素等,全身情况差,免 疫功能低下时可出现假阴性。因非伤寒发热性疾病(如各 种急性感染、 肿瘤、风湿性疾病等)也可出现肥达反应阳性,故结果判定应审慎。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二章 伤寒和副伤寒病人的护理
(五)慢性带菌者的治疗 氨苄西林与丙磺舒联合应用:氨苄西林成人3~6g/d或阿莫西林6g/d分次
口服,加丙磺舒 每次2g/d,分3~4次口服,疗程4~6周。也可用喹诺酮 类治疗,氧氟沙星300mg,每天2次, 或环丙沙星500~700mg,每天2 次,疗程6周。内科治疗效果不佳时,合并胆道炎症、胆石 症者,可做 胆囊摘除术。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二章 伤寒和副伤寒病人的护理
(四)并发症治疗 1. 肠出血 应绝对卧床休息,严密观察血压、脉搏、神志及便血情况。
暂禁食或少量 流质饮食。给予静脉营养,注意水、电解质平衡。应用止 血芳酸、安络血、维生素K等止 血剂,根据出血量大小酌情输新鲜全血; 大出血患者经内科积极治疗无效时,可考虑手术治疗。 2. 肠穿孔 应及早诊断、处理。除禁食、胃肠减压、静脉输液等一般措 施外,并发腹 膜炎者应及早手术,并给予大剂量有效抗生素治疗,控制 腹膜炎。 3. 中毒性心肌炎 在足量、有效的抗生素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糖皮质激 素;应用促进 心肌代谢、改善心肌营养的药物如ATP、辅酶A、肌苷、 维生素C等;出现心功能不全时, 可适当应用小剂量强心甙。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二章 伤寒和副伤寒病人的护理
病程第2~3周,伤寒沙门菌继续随血流散布全身,在胆囊繁殖 到一定程 度后,经胆汁进入小肠,大多随粪便排出;少部分穿过肠黏膜再次侵入 肠道淋巴 组织,使原已致敏的肠道淋巴组织产生严重的炎症反应,引起 坏死、脱落和溃疡形成,此 期相当于临床的极期。病程第4周起,随着 机体免疫力,尤其是细胞免疫作用的增强,细胞 内的伤寒沙门菌逐渐被 消灭,病变逐渐愈合,症状减轻、消失,患者恢复健康,此即临床 上的 缓解期和恢复期。少数患者在病愈后,由于胆囊长期保留病原菌而成为 慢性带菌者。
慢性血吸虫病 时,发热常为弛张热或间歇热,肝脾肿大较显著。 4. 逍遥型 毒血症状较轻,患者可照常生活工作,部分患者以肠出血或
肠穿孔为首发 症状。 5. 暴发型 起病急,毒血症状重,常有畏寒、高热、休克、中毒性脑病、
中毒性肝 炎、中毒性心肌炎、DIC等并发症。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二章 伤寒和副伤寒病人的护理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二章 伤寒和副伤寒病人的护理
(二)流行病学 1. 传染源 为患者与带菌者。患者从潜伏期开始即可由粪便排菌,从第
1周末开始经尿 排菌,以病后2~4周传染性最大。持续排菌3个月以上者, 称为慢性带菌者,是本病不断传 播或流行的主要传染源。 2. 传播途径 病原菌随粪便和尿排出体外,通过污染水和食物、日常生 活接触、苍蝇 与蟑螂等媒介经消化道感染。水源和食物污染可造成暴发 或流行。 3. 人群易感性 普遍易感,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很少再次患病。伤 寒与副伤寒之 间无交叉免疫力。
Hale Waihona Puke . 其他还可继发支气管炎、肺炎、急性胆囊炎、脑膜炎等局部感
染;严重者可有中 毒性脑病、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等。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