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学语文教学法】重点知识整理

【中学语文教学法】重点知识整理

中学语文教学法绪论什么是中学语文教学法?中学语文教学法是研究语文教学的规律和方法的学科,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教学的职业能力而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一、中学语文教学法是研究中学语文教学规律的学科。

19世纪末20世纪初(1903年),废科举,兴新学,陆续将各种书塾改为学堂,学习西方的课堂教学制度,语文(国文、国语)才独立设科,成为中小学的一门课程。

广义地说,凡有语文教学,就有语文教学法的研究。

古代学者们总结出的语文教学经验有:集中识字、广泛阅读、多读多背、熟读深思、多作多改等。

二、中学语文教学法又是研究教学方法的学科。

教学法的“法”有两层含义:一为方法论的含义,即我们对语文教学规律的认识和研究。

二是指语文教学的具体的方法、方式、技能与技巧。

这两层含义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是讲理论,二是讲操作。

怎样学好中学语文教学法?1、中学语文教学法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

(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2、中学语文教学法又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

①作为学科教学理论与方法,中学语文教学法属于教育科学范畴。

②心理科学是中学语文教学法的重要的基础理论。

教育心理学、语言心理学、以至于更具体的阅读心理学、写作心理学等都为语文教学法提供心理科学的依据。

③语文专业的理论和知识,与中学语文教学法联系更为密切。

第一章1、“语文”实际上指的是汉语文。

汉语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共同语。

“语文”作为一个学科名称,是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正式确定使用的。

这个学科曾被称为“词章”“中国文学”或“中国文字”“国文”。

2、叶圣陶先生曾作过说明:“什么叫语文?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到纸面上叫书面语言。

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

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

”以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

亦见此学科“听”“说”“读”“写”宜并重,诵习课本,练习作文,固为读写之事,而苟忽于听说,不注意训练,则读写之成效亦将减损。

……3、对语文学科的性质可作如下表述:以培养学生阅读、写作、听话、说话能力为主要目的和主要内容的文化基础课。

4、我们对语文学科性质的界定可分三个层次加以说明:a.语文学科是基础课——是工作与学习的基础,是学习其他各学科的基础。

b.语文学科是文化基础课——指其饱含思想文化内涵。

c.语文学科是以培养学生阅读、写作、听话、说话能力为主要目的和主要内容的文化基础课——强调这门学科主要在四项语文能力的培养而不在其他。

5、语文学科的特点:a.语文学科的技能性和实践性。

b.语文学科的思想性和人文性。

c.语文学科的社会性和综合性。

第二章1、教学大纲,也叫课程标准或课程纲要,它是学科教学之“纲”。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也叫中学语文教学标准。

2、教学大纲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按照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法规,用纲要的形式来规范各门学科的教学活动和教学行为的指导性文件。

3、教学大纲对于学科教学来说,既是教材编制的依据,也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依据,进行考试考查的依据和全面评估学科教育教学质量的依据。

它在学科教学中具有明确的指导作用。

4、教学大纲的内容应有相对的稳定性。

5、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基本内容:a.语文学科的任务极其重要性b.语文学科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c.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规定教学内容,应是教学大纲的主体部分)d.语文学科的教学法提示(教学法提示,是教学大纲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其在内容上有两个基本要求:一是紧扣学科教学的特点,二是文字准确简明)6、“语文教材”这个概念,考察其内涵,实际上有泛指、特指、专指之分。

a. “泛指”的语文教材外延十分广泛。

叶圣陶所认为的语文教材指的是一切对别人的语言文字修养产生影响的书面的、非书面的材料(大语文教材、教学资源)。

b. “特指”的语文教材,是指学校开设的语文课上师生使用的教材。

包括教科书、习题集、练习册、教学挂图、音像教材、教学软件、选修教材等,以及供教学用的教学指导书、教学参考书。

c. “专指”的语文教材,是指在上述的语文教材系列中占有特别重要地位的语文教科书。

人们日常说到的“语文教材”,往往就是专指语文教科书。

在语文学科中,学生接受教育和训练,主要凭借语文教科书,至于语文教材系列中的其他材料,都是从属于语文教科书并与之密切配合的。

7、语文教材的功能特点:a.智德启迪 b.语文历练 c.语言积累 d.知识扩展8、中学语文教科书的内部,一般都包含着四个相互联系的构成要素,这些要素前后连贯形成四个系统,即范文系统、知识系统、作业系统、助读系统。

这四个系统的编组,形成一套教科书的基本结构。

9、什么是范文系统?范文,是中学语文教科书的主体部分。

在阅读教科书中,范文也就是课文。

范文也叫做例文。

把范文作为教科书的主体内容,并使之形成一个独立的系统,这是语文教科书区别于其他学科教科书的一个鲜明特点。

10、范文在教学实践中的主要作用:⑴示例作用⑵凭借作用11、助读系统一般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文字,二是图表。

图表有时也需要有文字说明予以配合,所以文字说明是主要形式。

12、综合组元法:在30年代中期,开明书店出版了夏丏尊、叶圣陶编的《国文百八课》,一种综合组元法开始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初中语文教科书。

(共有108个单元,每个单元都编有“文话”、“文选”、“文法与修辞”、“习问”等四项内容)13、中学语文教材的使用应注意解决好以下问题:a.审慎选择,把握特点 b.总揽全局,点面统筹 c.依纲守本,用活教材。

第三章1、教学原则是为了保证教学目的的实现,根据教学规律确定的指导教学活动的基本原理、法则。

它反映一定前提下的客观的教学规律,是教学必须遵循的准则。

语文教学原则中最为重要的有: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的原则,语文教学中发展智力的原则,读、写、听、说四种能力协调发展的原则,语文课外活动和语文课堂教学互相配合的原则,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配合原则。

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是中学语文教学的根本原则。

2、确定读、写、听、说全面训练、协调发展的原则的依据:进行读、写、听、说训练以提高学生的语言接受能力和语言的运用能力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

读、写、听、说都是语言活动,都在思维活动的支配下进行,都涉及思想感情和社会信息。

但是,读、写、听、说四种活动又各有不同的机制、不同的作用,不能互相替代。

读、写、听、说之间的关系及其不同的作用,是确定读、写、听、说全面训练、协调发展原则的依据。

㈠读、听和写、说之间的关系㈡读、写与听、说之间的关系㈢社会发展与听、说的作用㈣语文能力的形成过程与读、写的地位3、17世纪时,夸美纽斯总结了前人和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提出了“班级授课制”的理论。

(资本主义的生产发展打破了精英教育)第四章1、语文学习方法指导与语文自学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a. 方法的学习是最重要的学习,自学能力的培养是最重要的培养。

b.语文学科学习方法的指导、自学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改革至为重要的课题。

c.语文学科比其他学科更要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自学能力的培养。

d.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自学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学习其他学科具有基础性的意义。

2、中学生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a.一般思想方法的指导 b.一般学习方法的指导 c.语文学习的一般方法指导 d.语文课学习过程中语文学习的方法指导 e.语文能力听说读写学习方法的指导3、发现阅读法:指的是在正确理解读物原意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读物在特定情境中所产生的新意义的一种读书方法。

⑴注意理解读物⑵开发读物的新意⑶发现性阅读是一种常用、实用而又是较高层次的阅读活动4、查读法:指的是运用工具书解决疑难问题的一种助读方法。

5、猜读法:指的是在阅读过程中用文中的和自己脑里的已知知识去推测文中的未知部分,从而理解文意的一种阅读方法。

6、中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构成:a.积累一定的语文知识 b.掌握基本的语文技能c.具有良好的智力品质d.有较完善的非智力素养7、指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语文自学能力应注意的几个问题:A.语文教师本人要坚定地树立教是为了将来不需要教的教学思想,并把它贯彻到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去。

(教师要相信学生是可以通过教,学会自己学的。

教师要帮助学生总结经验教训,学会自学)B.帮助学生树立重视掌握语文学法的观念和重视培养语文自学能力的观念。

(我们的时代是迅猛发展着的时代,信息激增的时代,要学会生存首先就要学会自学,在学校的时间有限,社会需要的知识无穷,学会自学至为重要等。

)C.调动一切教学手段,在一切教学环节中指导学生如何学。

(教师备课时不但要备教法,而且要备学生的学法。

)D.指导学生总结自己的自学体会,交流学法学习的经验。

(注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要让学生自己从学习中体会、揣摩,总结出适合自己学习的行之有效的学法。

)E.教师本人要加强对方法学、学习学、语文学习法方面的学习。

(整个教学思想的改革,整个语文教学的改革,要求我们要从只重视教转移到既重视教,也重视学方面来,要求我们要从只注意教学转移到既注意教学,又注意自学方面来。

语文教师必须加强方法学,学习学,语文学习法方面的学习。

)第五章1、阅读是人们从书面言语中提取信息的一种最基本的学习活动。

2、“阅读是一种从书面言语中获得意义的心理过程”,“阅读是以了解文字意义为中心的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阅读就是通过视线的扫描,筛选关键性语言信息,结合头脑中储存的思想材料,引起连锁性思考的过程”。

3、阅读活动的本质:第一,阅读是吸收,是从书面言语中提取信息。

这一点,是阅读的本质特征。

第二,阅读活动是一个复杂的心智活动过程,这种心智活动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活跃的、充满创造力的。

第三,阅读是一种智力技能。

4、阅读能力是综合性很强的能力,从阅读过程来看,构成阅读能力的要素是:认读能力、理解能力、鉴赏能力和评价能力。

5、影响对篇的理解的因素:a.题目 b.首段和尾段 c.材料的详略 d.语言表达方式 e.阅读主体的心理能力——综合概括能力。

6、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教学之目的,我以为首在养成读书之良好习惯。

”7、养成读书的良好习惯习惯:心理学认为,在一定条件下经常地完成某种行动的需要,就是习惯。

习惯使人遵循着一定的方式去行动。

习惯一经形成就比较稳定。

因此,良好习惯对于培养积极的个性品质有重要作用。

8、什么是阅读教学过程:在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前提下,以学生为主体的对于教材(课文)的认读、理解的过程,就是阅读教学过程。

9、一篇课文的教学过程的五个环节:a.认读 b.了解课文大意 c.对课文内容作种种划分,以达到深入理解 d.对课文内容进行总结和扩展 e.结合课文作练习、留作业。

10、中学阶段的阅读训练的四种方式:精读、略读、朗读和速读。

其中精读是最基本的训练。

11、略读,就是对精读中所获得的技能技巧的熟练运用,是培养阅读能力、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一种训练方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