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纲要2004年9月目录第一部分 (1)第一章背景与指导思想 (1)第二章城市发展重要条件 (3)第三章城市性质、发展目标与规模 (7)第二部分 (16)第四章城市空间布局与城乡协调发展 (17)第五章新城发展 (22)第六章中心城调整优化 (25)第七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29)第三部分 (38)第八章土地资源保护与利用 (38)第九章水资源保护与利用 (41)第十章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 (43)第十一章综合能源体系规划 (48)第十二章综合交通体系规划 (50)第十三章社会事业发展及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56)第十四章防灾减灾规划 (61)第十五章规划实施 (63)附件 (65)第一部分科学确定城市性质、目标与规模是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的前提和基础。
本次规划修编立足于首先确立正确的指导思想,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提出的“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方针。
并以此作为思想理论基础,理性判断在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过程中北京城市发展所面临的矛盾与问题,正确认识北京城市发展在我国发展战略机遇期中的地位和作用,深入分析北京城市发展的重要条件,尤其是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在此基础上明确城市发展面临的形势和要求,科学地确定城市性质、目标与规模,为有效配置城市发展资源、合理规划城乡发展空间、促进北京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奠定基础。
第一章背景与指导思想第1条规划修编的背景(1)为了适应首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2001年12月北京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修编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工作任务。
2003年7月,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组织完成了《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经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第23次会议审议后上报国务院,得到充分肯定,并批示据此修编北京城市总体规划。
2004年1月,建设部致函北京市人民政府要求尽快开展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
(2)实践证明,1993年国务院批准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方针和原则是正确的。
十年来,在指导首都建设和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原规划确定的2010年的部分发展目标已经提前实现,迫切需要修编总体规划。
(3)北京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
抓住本世纪前二十年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充分利用好北京城市发展的大好机遇和奥运的带动作用,实现奥运后的持续发展。
首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迫切需要为城市未来的长远发展确定新的目标,谋求新的空间,提供新的支撑条件。
(4)城市发展面临诸多矛盾和问题。
中心区功能过度聚集,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日趋恶化,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压力巨大,建成区呈现不断无序蔓延的趋势。
城乡二元结构没有根本改变,城乡差距明显。
原有单中心的规划布局已经难以解决面临的诸多城市问题,迫切需要我们用新的思路修编城市总体规划。
第2条规划修编的指导思想和原则(1)坚持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体现为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高效开展工作服务、为国际交往服务、为科技教育发展服务和为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服务的要求。
(2)贯彻“五个统筹”的原则。
结合首都发展的实际,统筹城乡发展,推进郊区城市化进程,实现城市与郊区的统一规划;统筹区域发展,协调好城区与郊区、南城与北城、平原地区与山区以及京津冀地区的发展规划;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好产业与社会事业发展的空间布局;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协调好人口、资源、环境的规划配置;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提高城市现代化、国际化水平。
(3)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原则,强调城市总体规划在城市发展中的宏观调控和综合协调作用。
突出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高度重视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的发展。
(4)尊重城市历史和城市文化。
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保护古都的历史文化价值,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全面展示北京的文化内涵,形成融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为一体的城市风格和城市魅力。
(5)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
正确处理城镇化快速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充分考虑北京资源与环境的承载力,全面推进土地、水、能源的节约和综合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形成集约型的发展模式。
实施城市公共交通优先的发展战略,建立城乡一体的公共交通模式,促进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实现城市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第3条规划修编的技术路线与重点(1)充分考虑城市发展的复杂性,采取更为灵活的、适应未来发展的规划对策。
此次《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着重城市宏观的、长远的规划内容,将微观的、近期的规划内容放在《城市近期建设规划》中编制,并采取滚动编制的机制,加强《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实施的动态适应性和可操作性。
(2)深入分析首都城市发展中的突出问题,理清城市发展中的制约性因素,确定新形势下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与城市职能,构建与之相适应的城市空间结构。
(3)本次修编突出新城规划、交通与基础设施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四个重点内容,同时对城市安全问题和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问题进行重点研究。
第4条本次规划确定的规划区范围为北京市行政辖区,总面积为16410平方公里* 。
其中中心城范围为目前东城、西城、崇文、宣武、朝阳、海淀、石景山、丰台等八区的行政辖区范围的主体,加上回龙观、北苑北地区,面积约1100平方公里。
第5条规划的基本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2)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1991年)。
(3)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1995年)。
(4)《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2003)。
第6条规划期限为2004-2020年近期2004-2010年,远期2011-2020年,远景2020年以后。
第二章城市发展重要条件第7条城市发展机遇良好。
党中央、国务院要求北京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与北京承办2008年夏季奥运会是北京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
* 北京市域面积16410.5平方公里为市国土局1996年二次土地详查结果。
上版总规中所使用的市域面积16807.8平方公里是市民政局20世纪50年代北京市行政区划调整后测算的数据,是经国务院认可并对外公布的北京市土地面积。
第8条发展基础扎实。
北京经济、社会、文化、科教、卫生、城市基础设施等方面都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为北京在国家战略机遇期内实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尤其是在社会发展、金融产业、科技创新、人才人文资源以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具有突出优势。
社会发展:北京社会综合发展水平位居全国前列,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巨大成就。
经济增长已进入稳定增长时期,经济增长率连续5年保持在10%以上,首都经济健康快速发展,“三、二、一”的产业发展格局全面形成,高新技术产业快速成长,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各项重大改革稳步推进;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科教、文化、卫生、体育、残疾人等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精神文明建设成绩显著;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进一步发展。
但在发展中还存在着市场化程度较低、经济增长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不够协调、城市化进程亟需加快等一些问题。
金融产业:北京是全国性金融管理中心,全国90%的信贷资金、65%的保费资金以及超过80%的金融机构的业务总部和研发中心都聚集在北京,具有政治、经济决策和国际化程度高的独特优势。
2003年,北京金融业的产值占GDP的比重已经超过了15%,成为北京第一大支柱产业,发展潜力巨大;科技创新:北京无论在拥有科技活动人员的绝对数,还是在科学家工程师占科技活动人员的相对数上,都处于全国前列。
在科技产业化方面,已形成较好的市场运行机制,并形成多种经济成份并存,共同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格局。
人文人才资源:北京具有丰富的人文资源,有悠久的传统文化积淀,文化名人荟萃。
人才资源是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北京是全国科技和教育事业最发达的地区,人才拥有量、高等院校数量及培养力度为全国第一。
第9条土地、水、能源等不可再生及稀缺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是保障北京城市发展的前提条件。
城市发展规模应严格控制在土地和水资源的合理承载力之内。
北京市山地面积9071平方公里,是维持北京生态环境的重要生态屏障。
其中不适于城镇建设,坡度大于25度的面积约占70%。
北京平原地区面积共6361平方公里,扣除农、林、水域以及其他维持生态所必需的用地,可用于城乡建设的用地约为2400平方公里。
北京是世界上严重缺水的大城市之一,人均水资源量不足300m3,仅为全国人均的八分之一,世界人均的三十分之一,是资源性缺水地区。
北京市现状可供水量为41亿m3,在枯水年份只有34亿m3,平原地区平均地下水开发率达到109%,地表水资源开发率达到86%。
水资源紧缺已成为影响首都现代化建设的突出问题。
北京的能源资源极为有限, 能源供应以外地调入为主。
自产煤炭主要分布在京西门头沟和房山区,有少量的水力发电资源(到目前为止已开发利用近一半),石油和天然气尚未发现可供开采的工业储量。
电力供应60%从华北电网调入;天然气来自陕甘宁长庆天然气气田和华北油田。
原油全部由外地调入;原煤主要由山西调入。
能源问题是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直接关系到北京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必须坚持把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保障能源安全放在首位。
第10条北京城市发展规模和空间布局的确定必须充分考虑环境与生态的现实状况和发展目标。
(1)生态承载力是合理确定北京城市发展规模的重要参考依据。
根据目前研究结论表明,北京若要维持相对良好的环境与生态条件,平原地区应至少保证3500平方公里的绿色生态空间。
若要实现更高的城市与地区环境发展目标,则需更大的绿色空间加以保证。
(2)北京的山区中坡度大于25度的不宜建设区、地表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保护区、森林公园等被划入山地保护区。
山前高程在50米到100米的区域是重要的生态敏感区,划入山前生态缓冲带,必须严格控制开发建设。
(3)北京湾平原的城镇布局应尽量避开主要地下水防护区、滞蓄洪区、机场噪音控制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
第11条北京所在的京津冀地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区域。
北京、天津、河北在产业、城镇、交通等方面具有紧密的联系,尤其京津城镇走廊是未来京津区域城镇协调发展最重要的地区,这是确定北京未来城市发展主导方向的重要因素之一。
由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市和围绕京津的河北省唐山、承德、张家口、保定、廊坊、秦皇岛、沧州7市组成的京津冀都市圈是中国沿海地区的核心经济区域之一,其内部的合作不仅对各组成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推动中国社会经济整体发展具有十分关键的意义。
从全国来看,京津冀都市圈是三大都市圈之一,但和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相比,区域统筹和整体发展明显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