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方政府管理

地方政府管理

• 权责明确原则要求特定的事务由特定的部门承担,因 事设职,避免政出多门,又要避免有事无人管和各部 门间推诿扯皮现象的发生。
• 法制化原则,依法行政,内部机构的设置、权责划分 、部门间关系等都要依据相关法律的规定。
2、机关事务管理
(1)文档管理 • 包括文书管理和档案管理。 • 文书是政府机关处理各种公务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文字材料的总
• 面对此危机,凯恩斯主义问世。受社会主义国家计划经济和民 主社会主义思想的启发,凯恩斯主张放弃自由放任主义,主张 国家和政府对社会经济和分配实行强有力的干预。罗斯福“新 政”实践了这套理论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功。
• 地方政府管理模式发生的巨大变化:第一,地方政府职能和管 理范围的转变和拓宽。政治管理的比例进一步缩小,社会管理 职能比例大幅度提高,成了地方政府管理的主要活动。尤其是 ,地方政府利用中央与上级政府的拨款和地方财政直接经营一 些为本地服务的公用事业和公益事业项目。第二,随着地方管 理工作的增多,政府自身的组织机构、工作人员和财政开支也 大幅度提高。第三,由于政府干预的增加,地方政府的管理法 规大量涌现,几乎涉及公民和社会组织活动的方方面面。
• 全盛时期。地方政府管理的内容有所扩大,表现为代 表王朝中央政府干预地方的社会与经济生活,促进本 地工业和贸易的发展。
• 地方政府进行管理时,是依据王朝君主和中央政府颁 布的法律或习惯法施政,有某种地方自治的成分,尤 以英国最为突出。但在效率上与东方传统专制主义王 朝如明、清时代中国的地方政府管理相比远为逊色。 不过这却为后来的资本主义民族国家的地方政府管理 ,在地方自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后来的地方 政府体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 凯恩斯主义和“福利国家”时期的地方政府管理。从19世纪晚 期到20世纪中叶,西方民族主义国家的地方政府管理,从组织 形式、管理内容到施政方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市场失灵。
• 原因:第一,资本主义从自由放任主义发展到垄断时期,两次 世界大战和其间发生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导致的世界性大萧条 ,证明以自由主义为指导的政府治理模式已经不合时宜,需要 变革。第二,社会主义国家以行政计划经济为主体的新型地方 政府管理模式,在一定时间内取得了巨大成效,给西方国家地 方政府管理模式带来巨大冲击和启发。第三,二战后世界经济 、政治发展的新格局,给西方国家的中央政府和地方管理模式 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迫使其变革。
• 第二,地方政府管理具有地域性。每一级地方政府的管理权限 ,只限在国家划定的或承认的行政区域内,超出范围就失去效 力。
• 第三,地方政府管理行使的是国家公共权力,权力具有国家强 制性,行政相对人必须执行而不能违抗。因为地方政府是代表 国家对本行政区域的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管理是以国家暴力作 为后盾。
(2)资产管理 • 包括对办公楼、办公设施、办公车辆等政府资产的管
理。 • 一般采取两种方式: • 一种是在政府内部设立专门的基建处进行管理; • 一种是交由专门的物业管理公司进行管理。 • 地方政府的资产是国有资产即公共资产,它们的采购
、建设、保管、使用的科学规范管理,直接关系到能 否防止腐败行为的发生,节约公共财物支出,减少政 府公共资产的浪费或流失和提高其使用价值期限等方 面的工作。
• 明清两朝继承前代王朝的传统,按地方行政区划设置 各级地方政府,管理是按照朝廷统一颁布的法律规章 实施,由皇帝任免的官员进行治理,各级地方政府组 织的设置和人员配备以及施政方式,都非常规范有序 ,有着很高的行政效率。
2、资本主义民族国家的地方政府管理体制
• 17、18世纪,资本主义民族国家建立,由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 展。之后,地方政府管理体制经历了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和 “福利国家”、新保守主义三个发展阶段。
第七章 地方政府的管理
第一节 地方政府管理概述
一、地方政府管理的概念
• 地方政府管理是指地方政府依据宪法和法律所赋予的 权力,对本行政区域内的社会公共事务和其自身内部 事务行使权力、履行职责、为实现预期目标而从事的 组织和协调活动。(p132)
• 概念包含以下内容:
• 第一,地方政府管理有主体和客体之分。主体是地方政府,还 可以是经过法律、法规特别授权规定的一些事业单位、企业单 位和社会组织。各国地方政府具体实施管理的组织形式各不相 同,中国、日本——行政机关。英国——“议行合一”的议会 。客体是一切地方政府所应管辖的内容,主要包括辖区内的社 会公共事务和政府机构内部事务两部分。
• 自由主义时期的地方政府管理。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思想家所 主张的自由主义政治思想成为各国治理国家的主导思想。该理 论主张。这个时期的地方政府管理属于“自由放任主义”类型 。
• 与绝对君主制时期相比,地方政府的组织设施和人员配备相对 完善,管理相当规范化、程序化,表现政府权力法定和依法行 政,地方政府管理的内容主要是维持地方治安,征收赋税,为 公民和社会组织提供公用和公益事业的服务,没有组织地方经 济建设方面的任务。这种格局从18世纪维持到20世纪初。
称。文书分为个人文书和公务文书。机关事务管理中的文书管 理主要是指对公务文书,即公文的管理。 • 公文管理包括:发文管理,收文管理,公文处置(处置方式: 清退,销毁,暂存,立卷归档)。 • 立卷归档是文书管理的终结,也是档案管理的起点。 • 档案,是指各机关在公务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并作为历史纪录保 存起来以备查阅的文书材料,如会议记录、人事信息、财务报 表、工作记录等。 • 档案管理包括:档案的接收,档案的整理分类,档案的保管, 档案的统计,档案的利益服务。
2、特点和作用
• 内部管理具有封闭性的特点,目的在于提高整个行政 体统的工作效率。管理科学化是其基本要求,也是提 高效率的保证和推动力。管理目标是要建成一个机构 设置科学合理,运作程序科学规范,人员行为科学有 序的行政系统。
• 外部管理是一种开放性的活动,管理主体和管理对象 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管理成效的好坏要由外界做出评 价。管理目标是要建成一个安定、有序、可持续发展 的良好社会环境。外部管理要求提高的是整个行政系 统活动的社会效益,而不仅仅是追求效率。因此外部 管理更重视法制化(体现为依法行政)和以民为本( 体现为符合社会公共利益)。
• 剧变和改革后的社会主义国家、发展中国家,从内容到形式都 不断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趋同。
• 因此,我们主要以欧美民族国家地方政府管理的演变为主线, 对此历史进程进行剖析研究。
1、绝对君主制时期的地方政府管理
• 初期,地方政府管理体制十分粗糙简单,只是将原来 的封臣领地改变成为国家行政区域或领土单位,设置 少量对王室负责的官吏,主管地方治安、司法诉讼、 征收赋税和一些地方公共设施的建设。
(3)会议管理 • 会议是地方政府各部门间进行组织、协调、沟通、决
策、任务分配的一种重要形式。 • 会议管理就是对与会议召开有关的事务进行管理的活
动,包括会前筹备工作、会间会务工作、会议善后工 作等内容。
(4)后勤管理 • 后勤工作是对所有政府工作提供后方供应和服务的工
作。 • 主要包括:办公用品与设备的供应和管理;生活后勤
三、地方政府管理的范围与特点
1、范围 • 包括内部管理和公共管理两部分。 • 内部管理是地方政府作为一个组织对自身内部事务的
管理。它是为了保证地方政府能有效地实施公共管理 。 • 公共管理是地方政府对辖区内的各项政治、经济、文 化及其他公共事务进行的管理。它是地方政府存在的 目的和基本职能。
• 关系:外部管理是地方政府存在的目的,内部管理是外部管理
的前提和基础,外部管理是“目的”,内部管理是“手段”, 外部管理的成效和效率取决于内部管理的质量和水准。(地方 政府组织机构设置合理与依法运转,是地方政府承担公共管理 任务和提高效率的组织保障。而公共管理是地方政府的根本职 责,是它行使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公共权力履行职责、为人民服 务的活动。)
• 可见,地方政府的内部管理是否合理和高效,直接决定着地方 政府公共管理的有效性和效率,而地方政府公共管理内容的发 展演变,又会导致地方政府的内部管理体制发生变化,包括机 构设置和运转方式等方面的转变。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 以哈耶克和布坎南为代表的经济学者在批判凯恩斯主义和吸收 传统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的基础上,推出了新保守主义(也称为 新自由主义)的治国理念。他们主张削减和最终放弃“福利政 策”,减少政府对社会特别是经济活动的干预,政府应该是掌 舵而不是划桨,实行有限政府,政府应该减少国有制、实行私 有化等等。
• 这些观点被撒切尔的英国政府和美国的里根政府所采纳,一场 持续至今的“改造政府”活动仍在进行之中。
二、组织机构管理
1、机构设置管理
• 机构设置应以地方政府的职能为基础,遵循精简、高 效、权责明确和法制化原则。
• 精简原则要求避免政府职能的交叉重叠,以及由此引 发的多头管理、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等现象。
• 高效原则要求各个机构部门分工明确、合理,有效沟 通合作,减少哦流程,规范行政审批,降低行政成本 。
• 地方政府公共管理在一个国家的公共管理中,占据重 要的地位,是中央政府的“手”和“脚”,其公共管 理是否有序有效,直接决定着整个国家公共管理的质 量。重要作用体现为:第一,有助于实现国家公共管 理的完整性和统一性。第二,有利于保证国家宪法和 法律的贯彻实施。第三,通过各级各类地方政府的公 共管理,国家可以有效地为全国公民提供各类公共服 务和产品,有助于实现整个国家的社会稳定。
• 特点: 1、系统性。任何国家的地方政府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
统一的系统,由其领导机构、办事机构、咨询机构、 职能机构、派出机构和监督机构组成。 2、法制性。是指地方政府的行政系统的运行机制和管 理方式,都要依照宪法和法律的精神、原则、规范和 程序实行,要具有合法性。也就是说地方政府机构的 设置和变更法定、职权行使法定、行政程序法定。 3、适应性。随着所承担的公共管理职责的变化而变化 。 4、服务性。 5、技术性。
• 相应的地方政府管理模式改造,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 :第一,减少地方政府机构和人员编制,压缩地方政 府的财政开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