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二章 中国卫生事业发展简史
第二章 中国卫生事业发展简史
医学科研机构的设立始于 1932年,当时的国民政府,在全 国经济委员会下设了中央卫生实 验处,其任务是:创设各项卫生 实验与研究机关,设立各实验区 以及训练各种卫生保健和防疫的 专门人才。
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可是它 在解放前曾受到了百般歧视。 1、1914年,北洋政府主张“废止中医, 不用中医”。 2、1929年,在第一次中央卫生委员会 上,提出了《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之障 碍案》。 3、国民政府一面压制、解散了“全国 医药团体联合会”;一面允许在第二年设立 中央医馆,但中医在政治上、法律上仍受歧
中国卫生管理学发展历程
1、中国卫生管理学的创建 1)解放区卫生管理的优良传统 2)旧中国卫生管理的有益经验 3)学习和引进前苏联的卫生管理经验 4)创建中国卫生管理学
中国卫生管理学发展历程
2、中国卫生管理学的发展 1)卫生管理教育的发展 2)卫生管理科学研究的发展 3)卫生管理队伍的建设和发展
在《黄帝内经》中有“圣人不治已病治 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 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兵, 不亦晚乎”的预防思想。
在《淮南子》中有“良医者常治无病之 病,故无病” 古代名医扁鹊提出了“信巫不信者等 ‘六不治’主张,提倡破除迷信、预防疾病”
奴隶社会中社会分工逐渐趋向专业化, 并开始出现中国早期的医事管理制度。 在西周初期(公元前11世纪左右),出 现了宫廷医生,当时医生已分科,分为食医 (管理王室的饮食)、疾医(内科)、疡医 (外伤)及兽医四种。 医师是总管医药行政的最高负责人, “众医之长,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 事”。 下设府、史、士、徒等职,管理上有一 套考核制度,即“岁终,稽其医事,以制其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抗日战争时期
解放战争时期
第四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 卫生事业
新中国卫生事业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卫生事业的成就
中国卫生管理学发展历程
新中国卫生事业的发展历程
分为几个阶段 1、建国之初到文化大革命,卫生工作四原则 (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 和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 2、文化大革命中,卫生事业发展缓慢甚至发 生了倒退 3、粉碎“四人帮”后,具体方针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至公元220年), 医事规模逐渐延伸到宫廷之外。并开始出现 女医生,即女侍医(乳医)。 南北朝刘宋元嘉20年(公元443年), 置“医学”,以广教授;北魏太和4年(公 元480年)设置有太医博士、太医助教,这 是我国医学教育的开始。
隋唐时,“太医令掌医疗之法”对所属 官医,“有博士以教之,其考试录用如国子 监之法”。可见,医政、医教已融为一体。
2、1910年,中国设置了自主的防疫机 构。 1919年中国正式成立了中央防疫处,掌 管各种急性传染病的调查、研究、防治和讲 习,并开始制造生物制品,如白喉抗毒素、 免疫血清、牛痘苗及各种疫苗等。 3、1905年,清政府警政部警保司下设 了卫生科,卫生科在1906年改属民政部。 1907年,民政部改内务部,卫生科改卫生司。 1928年,卫生司改卫生部,部内设医政、保 健、防疫、统计、总务五个司。等。
第二节 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的卫生事业 一、西洋医学的传入
二、太平天国的卫生新政 三、旧中国的卫生事业
一、西洋医学的传入的特点
鸦片战争后,西方医学此时已走上了实 验科学的道路。逐渐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医学 科学体系。在医学交流中,对中国医药的发 展具有积极作用。
这时西方医学的传播,是伴随者一系列 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作为帝国主义对我国侵 略的一个重要手段进行的。
第二章 中国卫生事业 发展简史
第一节 中国古代的卫生事业
一、卫生管理的萌芽和卫生保健 思想的形成。 二、医事制度 三、中外医药的交流
夏商时期(约公元前21~11世纪),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已经知道凿井 已知道维护水源的安全,开始有饮 水卫生管理的措施。
具体方针
预防为主的方针 坚持中医、西医、中西结合医三支力量 保存、都要发展的方针 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在农村的方针
加强卫生工作的科学管理、经济管理和 行政管理 采取各种形式和途径把基层卫生工作搞活
新中国卫生事业的成就
卫生组织机构 卫生防疫 工业企业卫生 地方病防治 医疗事业 妇幼卫生 中医中药 医药工业 医学教育 医学科学研究
古代传染病流行的记载,最早出现于 《史记》:“周惠王二十二年(公元前655 年),大疫”。传染病预防的方法主要是设 坊(场所)隔离。16世纪后,发明了人痘接 种方法预防天花。 1688年,俄国首先派医生到北京来学习 种痘法。1717年传入美国,18世纪已传遍欧 亚。 人痘接种法为后来的英国琴纳发明牛痘 接种法奠定了基础。
他们声称:“欲介绍基督教于中国,最 好的办法是通过医药;欲在中国扩充商品的 销路,最好的办法是通过教士。医药是基督 教的先锋,而基督教又是推销商品的先锋”
“牛痘接种法”是1779年伴随着英国东 印度公司来华的鸦片商船,由医生皮尔逊带 入中国。 他们在开办医院的同时,还非常重视开 办医学校。这些医学校都采用其本国的学制 及语言,选派留学生,培植各自势力,形成 了所谓英、美、德、日、法等医学派系。
自古以来的中外医药卫生 方面交流是相互的。国外医 药卫生方面的传入有利中国 医学的发展,中国医药卫生 的对外交流,对世界医学科 学的发展也作出了自己的贡 献。
中外医药的交流体现在几方面: 1、人痘接种法是中国医药学对世界人 类健康的重大贡献之一。
2、西汉时,建立了“丝绸之路”,促 进了中外医药交流。 3、汉唐以来中国的炼丹术对世界制药 化学的发展有一定的贡献。 4、754年鉴真和尚东渡日本,传授佛学 和医学,在日本盛行汉医,朝鲜、越南盛行 东医。 5、自西汉中叶后,明代后期,在欧洲 天主教输入“西学”同时,也传入西洋医学。
(二)医学科研机构 (三)中医对抗废止斗争
(四)医药卫生人员
1、中国卫生检疫的创始,早于清政府 中央卫生机构的建立。当时由于霍乱的传入、 鼠疫的流行,因此不得不采取检疫措施,设 立了检疫机构,但中国海港检疫工作被外国 人把持。 1929年,我国开始独立设置海港检疫机 构,在卫生部下设海港检疫总管理处。 1931年收回了全国各港埠的检疫权。
宋代对医学教育、培养人才更为重视, 还从民间选拔精良的医生为医官,充实“翰 林医官院(后改为医官局)”,掌医事政令。 1078~1085年间,医学分科由唐代的九 科,增加到元代的十三科。 1113年,置“医学”,为医学教育和选 用人才的最高机构。 元、明、清几代的中央医药管理机构, 取消了署、局建制,医政和医教统一由太医 院管理。改“太医局”为“太医院”。
消灭中医的六项办法
限期登记“旧医” 训练“旧医” 定期限制“旧医”使用营业执照 禁止登报介绍“旧医” 禁止“非科学”医学的宣传 禁止设立“旧医”学校等
歧视表现为
国民政府规定中医学校不得列 入教育系统,命令其改称为中医传 习所,并禁止中医使用听诊器和注 射器等。
第三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 卫生事业
二、太平天国的卫生新政
太平天国(1851~1864年)是起义农民 的革命政权,它关心战士和人民群众的健康, 其卫生工作,分朝内、军中和居民三个系统, 略似公医制。
实行了历代封建王朝所不能办到的卫生 新政。但仅仅实行了短短的13年,就随着该 革命政权的失败而终止。
三、旧中国的卫生事业
(一)卫生、防疫机构
在《周易》、《风俗通义》中有类似护 井公约的记载,这可被认为是最初的卫生管 理法令。
在甲骨文中有洒扫和室内除虫的记载。 在《周易》、《仪礼》和《诗经》中有 不少管理环境卫生的方法,如用堵洞、熏药 和撒灰等方法来灭鼠。
秦汉时期有下水道、公厕等城市卫生设
施。
远在两千年前,就已经有了预防医学的 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