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历史复习(两种社会制度的共存与竞争)

高中历史复习(两种社会制度的共存与竞争)

历史二轮通史复习之十四
二战后世界的发展演变-----两种社会制度的共存与竞争
(1945年——至今)
一、阶段特征
一、经济上:
主干考点
必修二
(一)二战后美国等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二)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1、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2、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3、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和中国的加入
概述:
1、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福利国家;新经济等。

(2)经济发展经历黄金时期——“滞涨”——复兴——再繁荣等过程。

2、社会主义的变化:
(1)斯大林模式弊端越来越严重;
(2)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相继改革,改革未摆脱危机,苏东剧变;
(3)中国改革开放成就显著,走上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3、世界经济的发展:
(1)世界经济向着体系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二战后形成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成立;(2)世界经济出现经济区域集团化(欧共体——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等),同时全球化显著加强。

概括:各国经济体制的调整和世界经济的发展。

二、政治、国际关系上:
主干考点:
必修一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政治格局的演变
1、两极格局的形成
2、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3、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4、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选修三
(一)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
概述:
1、两极格局的形成。

二战后,西欧普遍衰弱,美国和苏联成为主宰世界的两大主要力量,美苏两极格局形成,世界被一分为二。

美苏全面冷战,局部热战。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发展呈现出新的不平衡,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政治格局。

◆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基础上欧亚诞生了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从一国发展到多国,形成苏联为中心的社会主义阵营。

2、多极化趋势出现。

六七十年代,欧共体、日本、不结盟运动兴起,中国崛起,冲击了两极格局,多极化趋势出现。

3、多极化趋势加强。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

“冷战”结束,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概括:两极格局时期,两种不同社会制度在竞争对峙中共同发展;两极结束后,世界出现多个政治力量中心。

三、思想文化:
主干考点:
必修三
(一)现代信息技术
(二)影视艺术的产生和发展
概述:
1、现代科技革命,极大地改变社会生产与日常生活,为全球化进程与整体世界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

2、艺术、文化出现多元化。

总体阶段特征:
二战后,世界现代化进入稳定发展时期。

两种制度从冷战相持到和平竞争、相互借签,推动着整体世界迅速发展。

三、重点、难点、易错点、拓展点
(一)两极格局的形成
1、概念区分:
(1)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冷战
雅尔塔体制(雅尔塔体系、雅尔塔格局):
根据二战后期雅尔塔等国际会议所确定原则建立的战后世界秩序和政治格局,其实质是美苏两分天下。

两极格局:
以美苏为中心,以两大军事政治集团、两大阵营全面对抗为特点的格局。

冷战(国际局势):
二战后美苏双方以及东西方之间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除战争之外的紧张对峙与对抗形式,始于1947年。

两极格局、雅尔塔体系、冷战三者的关系
雅尔塔体制的是战后两极格局形成的基础(两极格局的框架);
两极格局是雅尔塔体制的一个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从属于雅尔塔体制;
雅尔塔体制下两极格局对抗的主要形式是冷战,冷战的加剧又促进了两极格局的形成。

两极格局的瓦解,也意味着冷战局面结束和雅尔塔体制的瓦解。

(2)美苏争锋 VS 美苏争霸
2、过程:
理解:德国分裂与冷战关系
3、影响:
理解:冷战与热战关系
(二)多极化趋势
注意区分:
1、多极化的趋势出现 VS 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2、日本成为经济大国 VS 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3、不结盟运动 VS 不结盟政策
(三)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
比较:赫、勃、戈改革中对斯大林模式态度的异同
(四)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当代资本主义的最主要变化
2、80、 90年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程度
(五)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1、概念区分:布雷顿森林体系、关贸总协定
2、注意: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存在问题
3、比较:世界银行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不同
4、拓展: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
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确立原因
①英国最早发生工业革命,经济实力最强;
②英国拥有广阔的殖民地;
◆丧失原因
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向帝国主义过渡过程中,资本家不愿采用新技术和新设备。

②美德经济的迅速发展,超过英国。

(六)区域化与全球化
注意:经济全球化并非当代才出现!!
1、两者关系
一方面,区域经济集团都存在一定的保护倾向,具有一定的排他性,一段时间内对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有不利的影响。

另一方面,经济区域化的迅速发展,又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区域经济组织的出现,使世界社会生产力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各区域经济组织通过谈判制定相关的制度和政策,努力跳出狭小的圈子,使各国经济逐步参与并融入世界经济关系中,从而推动了世界范围内经济的进一步联系和融合。

经济区域化是经济全球化当前生产力水平条件下体现,经济全球化则是经济区域化的最后归宿。

2、拓展:经济全球化
发展历程
(1)产生阶段(15~18世纪中期)
影响的因素: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
(2)发展阶段(18世纪中期~19世纪中期)
影响的因素:工业革命
(3)进一步发展阶段(19世纪晚期~20世纪初)
影响的因素:第二次工业革命
(4)困境阶段(一战后至二战后)
影响的因素:苏联(俄)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对立、1929~1933年
经济危机,各国设置关税壁垒、世界大战
(5)制度化阶段(二战后期至20世纪80年代)
影响的因素: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1945年联合国成立、1947年启动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欧共体”成立与发展、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两极格局的瓦解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