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建筑设计与环境艺术设计的关系理论

建筑设计与环境艺术设计的关系理论

建筑设计与环境艺术设计的关系理论
摘要: 本文浅谈了建筑设计与环境设计的关系,突出了在建筑设计中环境艺术的重要性, 阐述了建筑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依存的关系, 其中突出了人的主体地位,提醒人们重视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发展规律, 加强人的居住与环境共荣的意识。

关祖词: 环境; 人; 建筑设计; 环境艺术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建筑设计是一门创造性的艺术, 每一个优秀的建筑无不包含着时代特征、人文艺术与建筑师的个人品质。

随着近几年来对环保的重视, 环境的设计被提到很重要的地位上来。

因而, 对环境进行设计成为每一个建筑师必须解决的迫切何题。

环境设计的目的旨在提供生存场所的合理性和环境的适合性, 创造出一个既合乎自然发展规律, 又合乎人文历史发展规律的、具有较高品质的生存空间。

回顾人类文明的发展史, 可以看出人与环境之间关系的转变。

从现今人们所生活的聚居环境中可以看出环境艺术的发展: 被动意识的改善一主动积极的创造; 单一的功能需求—复杂的功能满足; 低层面的物质需要—高品质的精神追求。

然而, 人们所生活的都市聚居环境, 虽然满足了人们在物质方面的需求, 人们运用高科技手段和材料, 建造起看上去规则有序的钢筋混凝土丛林。

人们更高层次的需求即社会需要(或谓归属感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的满足, 迫切要求得到满足。

虽然, 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空前增强。

然而人们却难以改造包括人类自
身在内的万物生灵的生物适应能力。

因此在环境艺术的设计和创造中, 必须对人类予以人文的、理性的关注, 在关注人类自身发展的同时, 也要重视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发展规律, 有意识的增进
人与环境互动关系的良性循环, 创造共生的环境艺术。

1 、建筑设计与建筑环境艺术设计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建筑设计是为完成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在建设之前进行建筑物的平面、空间和环境的布局规划,处理建筑物的内部和外部形象,是选择合理技术、先进构造方案的过程。

当然建筑设计也是离不开文化、习俗及美学的,但它更多的是指向实用,所以建筑设计是将精神物质化的过程。

艺术设计是用形象反映现实但比现实具有典型性的意识形态内涵,它包括文学、绘画、雕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曲艺等。

所说艺术设计通常是艺术创作,艺术创作是借助于物质体现精神内涵,它最终的指向是意识形态。

从这一点看艺术设计可以包罗万象,它可以体现人们的精神、表达人们的心境、反映人们的追求,但这些都是寓于实物之上,因此艺术设计是将物质精神化的过程。

建筑环境的艺术设计是建筑物与场地条件的融合,是在一定的场地条件下,一定的历史背景下,对地域文化习俗的反应,通过协调建筑与环境关系,拉近历史与现实、自然与人类的距离,从而揭示场地的隐蔽性格特征。

这种揭示可以地忍隐的,也可以是彰显的。

在建筑环境艺术设计中,它是借助一切物质来改变或塑造环境,进而体现创作者的思想、追求、心境,建筑只是景观艺术的一个表现因素。

换句话说其是一个人造或人工修饰的空间的集合,
它是公共生活的基础和背景,是与生活相关的艺术品。

作为艺术品它更注重是,它运用的因素所表现的历史、文化内涵,是对美的理解与审视。

比如中国传统建筑的厅堂中轴对称,序列关系,以及色彩和造型特点,使人一看到这样的格式就会感到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一看到黄色和故宫的太师椅,便会想到至上的皇权;一看到传统的大红灯笼,就联想到喜庆的节日气氛。

2 、现代建筑中环境艺术设计的变化特征
2、1 注重建筑设计中环境的自在性
环境是一个客观存在的自在体系, 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规律。

人仍有其自然属性, 同其它构成环境的要素一样, 是环境的有机
组成部分,是自然界进化发展的产物, 它存在这个系统中,并同这
一系统共同发展。

人类绝对不是自然的主人, 绝不可以对环境为所欲为。

工业革命爆发后, 生产力水平迅速提高, 人类社会进人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物质财富, 但也对
自然与生态带来了极大的破坏并难以恢复。

海南省三亚市走了一条可怕的“填海造田的路子”(我国其它海滨城市也存在程度不同的类似情形)。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吴良铺教授, 对由此带来的生态环
境变化进行了研究, 表明: 第一,三亚河流潮位提高, 延长了农田
受淹时间; 第二,破坏了原河滩植物与水下生物的生态环境; 第三, 越来越依靠挖河床来增加“纳潮期” ; 第四, 三亚港淤积速度加快。

面对人类环境的恶化和危机, 我们必须认真思考人类自身生存的安危和自身的根基, 重新考虑人与自然的关系, 对人类社会文
明的发展史进行反思, 寻求一条适合当今社会发展的道路, 使环
境艺术设计走上一条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因此, 环境艺术设计, 作为人类空间的活动,必须尊重自然环境和历史环境的
客观规律, 尊重规律, 保护环境, 这是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前提。

2、2 注重建筑设计中环境的整体性
在人们的审美活动中, 对每一个事物形象的把握, 一般是通过
对它整体效应的获得, 而会先去注意到细节形式, 人们对事物的
认识过程是从整体到局部, 然后再返回到整体。

在这里, 整体可以通过两个关键的词去解释: 一是统一, 二是自然。

一个整体的结构按照自然原理构成, 那就是结构的所有构成部分的和谐及整体的
协调。

环境艺术作为一个系统、整体, 是由许多具有不同功能的单元体组成的, 每一种单元体在功能语意上都有一定的含义, 这众
多的功能体系巧妙的衔接、组合, 形成一个宠大的体系—有机的整休, 这就是环境的整体性。

根据格式塔心理学, 环境艺术最后给人的整体效果, 绝不是各种要素简单、机械的累加结果, 而是一个各要素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相互加强的综合效应, 强调的是整体的概念和各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

各组成部分是人的精神、情感的物质载体, 它们一起协作, 加强了环境的整体表现力, 形成某种氛围, 向人们传递信息, 从而最大限度的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

因此, 对于环境艺术的“美”的评判, 在于构成环境艺术要素的整体效果, 而不是各部分“个体美”的简单相加。

“整体美”来自于
各部分之间关系的和谐, 当代环境艺术对“整体性”的追求,也
就是环境艺术组成要素之间和谐关系的追求。

3、结语
建筑设计与环境艺术的有着相互依存的关系,又是建筑师和人民大众共同关心的,审美经验也从建筑师的自我意识转向社会公众的群众意识。

在这里, 大众是我们设计师的服务对象, 无论是室内环境中, 还是在室外环境中, 应力求与环境的最广大的所有者沟通, 并为之服务。

在现代建筑设计中我们不能忽视环境设计的重要性。

总之,建筑环境艺术设计应同时满足使用者生理、心理及社会等方面的需求,才能完全实现建筑环境的艺术目标。

参考文献:
[1] 玛丽·古佐夫斯基.可持续建筑的自然光运用[m].汪芳,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67- 72.
[2] 孟文华.室内设计的人文思考[j].山西建筑,2005,31(4):22- 23.
[3] 徐冲. 浅谈医院建筑的色彩[j]. 中化医院管理杂志,
2002(18):627- 630.
[4] 唐军.两座景观建筑的设计思考[j].建筑学报,2002(5):37- 38.。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