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课教学模式
交互作用阅读模式
• 交互作用模式认为阅读是“自下而上”和“自上 而下”两种模式交叉进行的过程,阅读理解是视 觉信息与非视觉信息共同作用的结果。换句话说, 人脑一方面对搜索到的信息经过语音、词汇、语 法、语义的加工,产生理解,另一方面,借助已 有知识(包括非语言知识和语言知识)对视觉提 供的信息进行假设推测,并不断地进行验证、确 认。两方面的信息处理恰到好处,即产生正确理 解。否则,需对假设进行修改,直至理解正确。
情感因素及其他教学因素
兴趣和动机是影响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因 素。缺乏兴趣和动机常常是有效阅读的障 碍。另外,教学程序、采用的技巧、选用 材料、阅读过程监控、对阅读理解的评估 等从不同的侧面影响着阅读的有效开展。
三种阅读模式
自下而上模式(bottom-up) 自上而下模式( top-down) 交互作用模式(interactive model)
阅读理解的四个层次
• 字面理解:表层理解,主要依靠读者的语 言知识完成;
• 推断性理解:深层理解,通过读者的语言 能力、背景知识和推断能力三者的结合才 能完成;
• 评估性和欣赏性理解:最高层次的理解, 必须在表层理解和深层理解后才能进行, 是读者阅读理解和文化背景知识相互作用 的结果
英语阅读的障碍因素
学习者自身的障碍因素
• 语言知识和背景知识的欠缺 • 语言知识欠缺,影响读者获得语言的表层
意义。具体表现为词汇量小,不能自动解 码,句法结构陌生会给句子意义的理解带 来困难。 • 背景知识的欠缺会造成对阅读材料深层寓 意的理解困难。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不良的阅读习惯
• (1)“指读”,即用手指或笔尖指着文章逐词阅 读。
阅读课教学模式
罗晓杰
阅读的定义
• 阅读是接受语言的过程,它是读者通过认 识和理解代表作者的思想和观点的文字符 号而在自己的头脑中建立意义的心理活动 过程。 阅读是从书面语中获得意义的复杂的心理 活动,是一个不断假设、证实、想象、推 理的积极、能动的认知过程。
阅读理解
• 阅读理解是指为了达到通过阅读获得信息 的目的,运用自己所具备的语法、词汇、 生活经验等方面的知识,理解文章内容、 进行正确的推理、判断从而领会文章的深 层含义及作者的观点和意图。
• 非视觉信息:在阅读中起潜在作用的,由 大脑所提供的的信息,包括读者全部知识 结构的总和,即对所学语言国家的社会和 文化背景知识的掌握、对所读材料内容的 熟悉、个人的生活经验、生活常识、逻辑 知识和语言知识修养等各个方面。
视觉信息和非视觉信息
“自上而下”的阅读模式
“自上而下”模式以概念知识和背景知识为 先导,强调读者以先前的知识和经验作用 于阅读材料,经过信息取样、预测、验证 和确认的循环往复来完成阅读的全过程 (预测占据主要地位,其它手段都是围绕 预测来进行)。
“自上而下”的阅读教学模式
“自上而下”的阅读教学模式主张在阅读教 学中重视背景知识的导入,教师要帮助学 生学会运用已有的知识(事实和社会文化 方面的知识、有关阅读材料话题的知识、 文章结构组织的知识、情景上下文的知识 等)对文章的下文进行预测,阅读检验自 己的预测、修订自己的预测、进行新的预 测……
阅读理解的四个层次
• 字面理解:仅仅理解文章的字面意义; • 推断性理解:根据文章的结构,分析作者
的观点,并运用自己已知知识,进而从字 里行间推断作者的隐含意义; • 评估性理解:借助自身知识和自身评估原 则对文章进行分析和评估; • 欣赏性理解: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及爱 好领会文章的主题或写作技巧。
交互作用阅读教学模式
• 交互阅读教学模式主张在阅读教学中既强 调背景知识,上下文预测的重要性,又不 忽视单词、短语的解码能力,同时关注了 阅读过程中的视觉信息和非视觉信息,抓 住了阅读过程的本质问题,是一种比较科 学的阅读教学模式。
视觉信息和非视觉信息
• 视觉信息:眼睛感知文字符号而获得的信 息。
“自下而上”的阅读模式
• “自下而上”的阅读模式认为: 阅读的过程是读者从辨认最基本的语言符 号开始,即从字母到单词、短语,然后从 短语到句子、段落,逐个进行解码,最后 从段落到篇章,再到对作者意图的把握, 理解全文。在阅读过程中,读者逐词、逐 句、逐段认读,依赖词汇和语法结构进行 解码。
“自下而上”的阅读教学模式
1. 阅读材料本身的障碍 • 2. 学习者自身的障碍因素
• 语言知识和背景知识的欠缺 • 不良的阅读习惯 • 阅读策略欠缺
• 情感因素及其他教学因素
阅读材料本身的障碍
• 书面语比口语更为正式,语句结构更复杂, 词汇更广泛,有时很多生词不是常用词, 需要从上下文中猜测而知,或者根本无法 猜测,读者只能借助已有的语言知识和阅 读策略知识“破译”。
“自下而上”的阅读教学模式主张在阅读教 学中重视词汇教学,包括读前讲授单词和 阅读过程中词语用法的分析。
• 逐词逐句地读,逐词逐句地分析语法结构, 在不加限定的时间内,对文章精雕细琢, 大大影响阅读速度的提高和对全文主题的 理解。
• 有研究发现,此阅读教学模式培养的学生 往往习惯于始于解码且止于解码,缺乏高 层次的理解。
不良的阅读习惯
• “指读”会使这一心理过程外部行为化。 • “回读”会分散读者的注意力,破坏思维
的连续性。 • “译读”是一种“心译”过程,它会增加
读者的心理负担,使读者因此而产生厌烦 心理,从而对继续阅读失去信心。 • “声读”会使读者无法摆脱声音对阅读速 度的影响。
阅读策略欠缺
• 读是一个主动、积极的信息加工过程,读 者需要利用许多认知策略参与信息加工过 程,其中包括识别、预测、判断、推理、 归纳等策略,不能正确运用阅读策略就很 难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阅读任务,更谈不 上获取文章的深层含义。
• (2)“回读”,即遇到生词或不熟悉的短语时, 返回句首甚至段首重读。
• (3)“译读”,即不断地进行词、短语乃至句子 的翻译,通过译成母语来达到理解。
• (4)“声读”包括出声的读,不出声,但唇、舌、 齿、喉头、声带活动的读,发音器官虽没活动, 但内心还在自言自语的读等三种情况。(声读的 最明显形式是朗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