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慢性乙肝抗病毒治疗的现状

慢性乙肝抗病毒治疗的现状

慢性乙肝抗病毒治疗的现状
[摘要]但随着对肝病治疗实践的不断深入,许多肝病专家已经逐渐认识到:就目前的状况看,防止慢性乙肝肝硬化比较有效的办法还是进行抗病毒治疗。

本文对当前慢性乙肝抗病毒治疗的现状进行了总结,以便为治疗用药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慢性乙肝;抗病毒治疗;现状;联合疗法
我国是hbv感染的高流行区,虽然我国近几年采取了大量措施来阻断hbv的感染传播,但目前又有近8%的人感染hbv。

过去国内外的学者专家对慢性hbv携带者、alt3`uln的患者,hbeag血清转换率可达80%以上;对白种人使用的效果普遍好于对黄种人的使用效果。

使用干扰素具有许多不良的反应,特别是开始注射的前几次,容易出现类流感症状,长期使用可出现白细胞减少等症状。

长效干扰素治疗效果好于普通干扰素,而且不良反应也少,但是价格昂贵。

2.核苷类似物
对于alt升高且hbvdna低水平的患者,采用干扰素效果较好,但对于hbvdna高水平的患者来说,一般采用核苷类似物药品进行治疗,效果更加,常见的核苷类似物有拉米夫定、阿德福韦及泛昔洛韦等,它们必须在细胞内磷酸化后方有抗病毒活性,主要是通过竞争抑制hbv复制。

(1)拉米夫定
作为第一个获得批准为口服抗hbv药物的拉米夫定,在抑制
hbvdna水平上具有比较明显的疗效。

长期治疗研究结果提示:通过拉米夫定治疗1、2、3、4、5年,hbeag血清学转换率分别可达到16%、17%、23%、28%和35%。

然而,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病毒变异发生率逐渐增多,服用1、2、3、4年后变异率可达到14%、38%、49%和66%,特别是在国内,甚至出现服用3年就转变71%的情况。

(2)阿德福韦
阿德福韦具有抗乙肝病毒活性,口服吸收好,细胞内半寿期常、耐药性低等特点。

研究结果显示:每天服用10mg阿德福韦,治疗1年即可改善组织学、降低hbvdna及alt水平,提高hbeag血清学转换率,连续使用3年时间可使53%hbeag消失、46%hbeag血清学转换,48%hbvdna低于检测水平,80%alt正常。

在耐药性方面:2年为3%,3年为11%,4年为18%,5年为29%。

虽然耐药性低,但有明显的肾毒性,不过会随着停药而消失。

(3)泛昔洛韦
泛昔洛韦是潘昔洛韦的前体药,可口服,吸收效果良好,在细胞内转化为二磷酸潘昔洛韦,具有抗病毒的作用,通过抑制hbvdna 多聚酶,阻止病毒复制。

抗病毒效果好,使用4个月,hbvdna转阴率可达70%,但停药后又恢复到以前的水平。

3.联合抗病毒
由于慢性乙肝抗病毒药物的持续应答率低、部分药物耐药性的发生,使得联合治疗成为慢性乙肝治疗的一个重要方向。

因此,联合治疗的基础科研认为是提高持续应答和减少耐药发生率。

(1)拉米夫定联合干扰素
医学实验和医学实践表明,拉米夫定联合干扰素的治疗效果好于其中的任何一种;在抗病组过程中,干扰素具有直接的抗病毒作用,而与拉米夫定之间有显著的协同抗病毒治疗作用。

(2)拉米夫定联合其它核苷类似物
在对比实验中发现,用拉比夫定与泛昔洛韦联合使用治疗慢性乙肝的效果好于只用拉比夫定的治疗效果。

只用拉比夫定的患者在治疗结束后的16周,hbvdna出现反弹的为40%,而采用联合治疗的患者则无一例出现反弹。

(3)拉米夫定与其他免疫调节药物联合
拉米夫定与其他免疫调节药物联合在试验中同样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如拉米夫定与切尔的联合使用,已经在治疗中开始应用。

联合治疗已经成为慢性乙肝抗病毒治疗的一种基本趋势,联合治疗可以协同药品的作用,提高抗病毒的效果,减少机体的耐药性。

同时,联合治疗也更容易提出一个不太昂贵的治疗方法,使更多的患者可以接受。

参考文献:
[1]汪俊韬.防治慢性乙型肝炎需加大创新理论与临床应用研究[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06,27.
[2]朱传琳.聚焦乙型肝炎高峰论坛的简介[j].传染病信息,2006,19.
[3]黄民娇.慢性乙肝抗病毒治疗现在及研究进展[j].中国医学
文摘,2005,26(6).
[4]朱琪.慢性乙肝须检查抗病毒治疗[j].肝博士,2010,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