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前言 (1)第一章总则 (2)一、编制目的 (2)二、风景路界定 (2)三、规划目标 (3)四、规划原则 (4)第二章风景资源现状评价 (6)一、风景资源概况 (6)二、交通概况 (7)三、村庄概况 (8)第三章风景路线网布局 (9)一、布局原则 (9)二、风景路网络构建 (9)三、总体布局方案 (10)四、建设形式 (13)第四章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16)一、公共服务设施体系 (16)二、空间布局 (16)三、设施配置 (18)第五章交通系统组织 (21)一、发展目标 (21)二、体系构建 (21)三、内部慢行空间组织 (22)四、外部交通衔接 (22)第六章景观特色组织 (26)一、发展目标 (26)二、景观体系构建 (26)第七章旅游发展策划 (31)一、发展定位 (31)二、旅游产品组织 (31)四、旅游商品开发 (35)五、旅游容量预测 (36)第八章生态系统规划 (38)一、建设目标 (38)二、生态建设要求 (38)三、绿化配置引导 (39)第九章支撑系统规划 (41)一、信息工程设施 (41)二、市政工程设施 (43)三、公共安全设施 (46)第十章风景路建设指引 (48)一、分区建设指引 (48)二、分类建设指引 (55)第十一章村庄发展指引 (58)一、村庄布局指引 (58)二、村庄业态指引 (59)三、村庄建设指引 (60)第十二章实施措施建议 (62)一、建立区域协调机制 (62)二、促进标识系统的有序建设 (62)三、推动公众参与机制完善 (62)四、加强旅游营销与品牌推广 (62)第十三章附则 (63)一、规划执行 (63)二、规划解释权 (63)图纸01、区位图02、景观资源分布图03、风景路线网布局图04、风景路线网分类布局指引图一05、风景路线网分类布局指引图二06、公共服务设施分布图07、景观特色引导图08、植物配置指引图09、分区建设引导图则——宜兴市10、分区建设引导图则——常州市11、分区建设引导图则——无锡市12、分区建设引导图则——苏州市13、分区建设引导图则——吴江市14、分区建设引导图则——湖州市15、分区建设引导图则——长兴县前言本规划的环太湖地区包括江苏省的苏州、无锡、常州、宜兴、吴江五个市县和浙江省的湖州、长兴两个市县,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社会经济发达、自然和人文资源丰富、人居环境最优越的地区之一。
充分利用环湖优越的资源条件,按照区域统筹协调发展的思路,江浙两省联合开展环太湖风景路规划的编制工作。
通过统一风景路内涵界定和规划建设的目标、原则,合理确定环太湖风景路的标准、布局结构,加强风景路与城乡居民点、沿湖旅游资源和相关服务设施的衔接等,加强跨省和跨市县的风景路衔接,形成环太湖地区一体化的风景路网络。
开展环太湖风景路规划,推动建设联通太湖沿岸地区并具有一定纵深的风景路系统,有利于强化滨湖地区生态格局,塑造良好城乡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更好地开发利用环湖地区的旅游资源,服务环湖居民和游客观光、休闲、健身和游憩等需求,创立太湖生态、人居和旅游环境的重要品牌。
第一章总则一、编制目的环太湖地区人口密集、经济发达、自然和人文资源丰富,是长三角地区人居环境最为优越的地区之一。
为了优化滨湖地区生态格局,保护和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塑造良好城乡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更好地促进环湖风景资源和旅游的整合,服务环湖居民和游客观光、休闲、健身、游憩等需求,促进环太湖地区的发展方式转型和产业结构优化,推动环太湖地区打造世界级的旅游品牌,特编制《环太湖风景路规划》(以下简称本规划)。
环太湖各市县应以本规划为指导,制定本地区风景路建设规划和具体工作方案,引导风景路系统的有序发展。
二、风景路界定本规划风景路指以太湖沿线山水风光为依托,以慢行道路为主干,连接区域重要自然和人文景观资源,以观光、休闲、健身和游憩等活动为主要内容的生态绿廊。
重要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资源包括: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旅游度假区、观光农业区、滨湖岸线及防护林、沿湖湿地、主要河流及堤围、湖泊及沼泽地区、城市郊野公园、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其他特色城乡居民点等。
(1)景观功能:塑造良好自然人文景观。
通过规划建设风景路将促进对环太湖地区具有特定景观特征、风貌内涵的空间优化改造和重点建设,保护、提升城市自然环境和人工景观品质;在以市县为单元的旅游流线和产品组织的现状基础上,增加以临湖为连续界面的整体组织,将大大促进环太湖风景旅游资源的整合。
(2)生态功能:提升区域生态环境质量。
通过风景路有效串联破碎化的生态基质空间,完善区域生态网络,维护物种多样性等。
(3)经济功能: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提升。
有利于增加就业岗位,扩大内需,促进消费,拉动沿线地区经济增长。
其中重点将带动环太湖地区休闲度假、文化娱乐等服务业发展。
(4)社会功能:服务居民生活功能需求。
风景路建设一方面有利于环太湖地区形成集生态保护与生活休闲于一体的绿色开敞空间网络,满足沿线居民日益增长的生活游憩需求;另一方面使环太湖地区的历史文化资源得到有效保护,有利于强化城市的文化特色,提高居民的地方归属感。
1、按照风景路与城镇的关系分类分为城镇型、郊乡型和生态型三类。
城镇型风景路主要依托城镇建成区(包括旅游度假区)内的公园广场、路侧绿带和滨河绿带设立;郊乡型风景路主要依托城镇建成区以外的田野和村庄设立;生态型风景路主要依托城镇建城区以外的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滨湖岸线及防护林、沿湖湿地及生物繁衍区等重要生态功能区设立。
本次规划对城镇型、郊乡型、生态型风景路在绿化配置、市政设施、公共服务、活动组织等方面提出差异化的建设要求。
2、按照风景路与城乡道路的关系分类分为独立型和结合型两类。
独立型风景路主要依托现状太湖大堤或主要河流的堤顶路、环湖公路建设,对其实行慢行专用,风景路与城乡道路之间具有一定空间隔离;结合型风景路主要依托城乡道路(包括景区道路)建设,通过一定的物理隔离,保障风景路专有路权,并保留城乡道路部分机动车通勤功能。
本次规划对独立型和结合型风景路在交通设施和安全设施建设等方面提出差异化的建设要求。
三、规划目标生态绿带、人文画廊、休闲胜地。
生态绿带:环太湖地区重要的生态景观资源分布区域。
人文画廊:江南水乡吴越文化史迹及历史、文化、风俗等非物质文化的主体展示区。
休闲胜地:休闲、健康、快乐生活的重要公共场所。
四、规划原则1、整合资源、强化特色环太湖地区经济文化发达,水陆交通便利,具有通江达海的地理优势,区位优势十分明显。
环湖各市县有着吴越文化传统的共同渊源,共同享受太湖的恩惠。
深厚的地缘和人文关系,客观上已经把环太湖地区连成一个息息相关的共同体。
但目前各地的旅游资源与发展内容趋于同质化,也缺乏有效的串联,使环太湖整体竞争力难以提升。
本次规划以建设世界级旅游品牌为目标,从旅游的线路连续性、交通便捷性、产品互补性等角度充分整合环湖区域旅游资源。
深入研究环太湖地区水体、岛屿、山湾、水渚、湿地、山体和植被等自然景观风貌特征,梳理和挖掘吴越文化史迹及历史、文化、风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进一步优化资源品质,因地制宜体现各地特色。
2、区域统筹、保护优先从区域角度,加强各市县风景路之间顺畅衔接与发展特色的协调,统筹区域特色;加强风景路内外的合理分工,统筹风景路内外的发展。
风景路布局秉承严格保护环太湖地区景观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自然人文资源的原真性、江南水乡风貌的独特性的原则,保障太湖水系的生态环境,维护区域内生物多样性。
同时,按照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要求,兼顾风景路及周边区域的发展需求。
3、因地制宜、低碳生态合理把握环太湖地区各市县的发展实际,充分结合地区资源特点和建设水平,因地制宜地利用现状资源,促进新建设施集约建设,探索符合地方发展需求的建设途径。
落实节约用地、集约建设等理念,体现设施配套的低碳生态;采用先进技术,优选本土化、乡土化材料,体现建设技术的低碳生态;提倡节约能源、节约资金,体现日常运行的低碳生态;倡导慢行方式、珍惜环境等理念,体现生活方式的低碳生态。
4、以人为本、协调发展以游客和居民为本,风景路建设既要从视觉景观性、游览舒适性、换乘便捷性等方面满足游客高品质的游览需求,又要从提升人居环境、营造休闲场所、增加就业岗位等方面给周边居民切实利益。
整体保护和利用环太湖地区生态资源和景观资源,协调环太湖地区风景路布局与风景资源保护利用、太湖流域防洪、水环境保护、新农村建设等方面的关系,促进区域协调有序发展。
第二章风景资源现状评价环太湖地区自然山水景观与人文景观珠联璧合。
沿岸的水域、岸线、岛屿、湿地和山林植被等形成的自然风光,以及以吴越史迹为导线而串联起来的吴越文化古迹、典型江南水乡古镇和珍贵的明清建筑构成的物质景观,深厚的人文底蕴和丰富的乡土特产,使其成为长三角地区独特而不可再生的重要生态、景观资源和城市经济资源。
目前,环太湖地区拥有国家级太湖风景名胜区的13个景区,多个森林公园,2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和多个省级旅游度假区。
其中,自然旅游资源的核心和依托是国家级太湖风景名胜区。
太湖风景名胜区内的自然景源和人文景源都比较丰富,从资源数量来看,太湖风景名胜区共有1046处景源。
其中,自然景源197处,占景源总量的18.8%,人文景源849处,占景源总量的81.2%;从景源存在状态来看,自然景源主要为面状景观,而人文景源主要为点状景观。
一、风景资源概况1、自然景观自然景观资源主要以环太湖地区的湖泊、河流、山体、田园等为主,是该区域生物多样性、景观独特性的重要体现。
沿湖有低山丘陵逶迤连绵,形成曲折的湖岸线,周边的山谷和大小水湾将太湖分隔成蠡湖、西淹湖、石湖、同里湖、尚湖等内湖,构成了湖中有湖、山外有山、山重水复的独特景观。
环湖山水相间交错,山水比例和形态及与人工构造物风貌各异并有机组合,风景层次十分丰富,景观空间多姿多彩。
从资源分布来看,以依山临湖、太湖山水风光为基本特征的自然景源主要分布在太湖之畔的东山、西山、光福、梅梁湖、马山、阳羡等景区,与太湖水域及周边山林植被共同构成了太湖山水核;以自然山水风光与城市景观交融为基本特征的自然景源主要分布在石湖、木渎、锡惠、蠡湖等景区,位于风景区与城市自然过渡的城景交融带,展现了山水入城、古今交辉的风貌特征。
总体来看,自然景源多以临湖、近湖为主,局部地区以景观群落形式存在,联系较为紧密。
2、人文景观人文景观资源可以分为物质景观资源与非物质景观资源,其中物质景观资源以江南水乡古镇、临湖古镇、水乡田园、吴越遗迹、山林湖景等为特色,包括古镇名村、遗迹、庙宇、园林、古桥等资源,形式上以园景、建筑、胜迹和风物为主。
从景观特征着手,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代表吴越文化渊源的众多遗址遗迹景观;另一类是体现小桥流水、绿荫村舍、稻香桑茂、碧波渔舟的江南细腻而秀丽的乡村景观。